于军乐 发表于 2018-9-20 11:20:53

《童年美食记忆之二》-下馆子的怀旧随笔-于军乐


    《童年的美食记忆之二》                                                                                                

文/于军乐


   昨天在微信里的随笔回忆散文《童年的美食记忆》,在朋友圈里发布,勾起了许多同龄人或叔叔辈们一些共鸣与回响,最好的美食就是乡愁加滋味。对每一种食物的捡拾,都是一场对过去时光与记忆的重逢。随笔记忆童年的美食,既为个人生活经历,又可见时代印记。希望留住的不仅是家乡味道的记忆,因为它们牵动的是我们的童年、正在消逝的故乡和曾经养育我们的广袤丰盈的土地,还有,感怀父母亲辛勤抚养我们的艰辛与不易。每个零食的记忆,离不开他们漫长的呵护。


说到家乡美食,就不能不提到家乡的馆子,听老一辈人说,我们老家镇上自古就是个传统美食馆子聚集的地方,解放前就因为交通发达,盐商云集、贩夫走卒聚集而成为海灌地区热闹的集镇,因为水网密布,河流纵横,凭山靠海,物产丰饶,加上家乡人好吃,会吃,崇尚美食、善出名厨,自然是缺少不了饭馆酒楼,在我小时候,在大多数街坊邻居为一日三餐发愁而奔忙的情况下,下次馆子绝对是一件神圣而奢侈的事情,在我小时候为数不多下馆子的记忆中,老家最出名的馆子当属宴春楼与三星酒家。


宴春楼位于杨集中大街最核心地带,供销社正对面,上下两层楼,在那时候宴春楼俨然是家乡镇上第一馆子,相当于钓鱼台国宾馆在北京锦江宾馆在上海的地位,宴春楼是老字号的饭店,在我记忆中应该属于集体企业,小时候清晨上学路过,总能闻到香气缭绕的宴春楼门口包子的美味,宴春楼的早点很丰富,除了包子外,还有油条、煎饼、油端子(一种萝卜丝加面糊糊,放在特别的容器里油炸出来的美食)、糖三角(老家叫糖鸡公)、油兹子(一种糯米粉和猪油糖油炸而成的美食),尤其秋冬季节,那是我们口水流连的地方,偶然上学起来迟了,吃腻了稀饭馒头的时候,父母会给点零花钱,花一毛钱买一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或者一毛五,买一张煎饼裹着油条,边走边吃,就觉得那个早晨阳光明媚,心情舒爽了。


真正让我心动的,是小时候随着大人去宴春楼“吃酒席”,家乡俗称“坐桌子”,那个时候请客或做事情摆酒,放在宴春楼,那是在镇上倍有面子的事儿,且不说宴春楼的菜肴味道远近闻名,那儿的厨师及员工都是拿集体单位国家工资的人,穿着白色工作服,大厨也戴着厨师帽,衣着也体面,不像一般小馆子厨子油腻邋遢,记得有那么几次,父亲被邀请吃酒席,我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眼巴巴里在一旁坐着,看着他们上来家乡特色名菜“红烧团子”、““红烧大鲤鱼”“炸春卷”“小猪蹄枣子”,还有一例油爆虾,色香味俱全,都是特色美食,我那时候小,站着拿着小碟子,父亲或叔叔们会夹起一大块菜,我小心翼翼地吹气,吃下去,汁水四溢,口腔升腾起那幸福的味蕾体验,肉圆肥而不腻,春卷焦脆可口,末了上主食,大宣饼夹猪头肉,很快就能吃饱了,抹抹嘴,屁颠屁颠像个公子哥,放下大人们继续喝酒,一溜烟就跑出去疯玩,或者到供销社大院看电视去了,只是,这种蹭高级馆子机会实在不多。七八十年代普通老百姓生活属于温饱线上下挣扎吧,那时候饭馆生意也不是天天兴隆,**吃喝也不多,虽然我们家条件尚可,但记忆中到十五岁之前,蹭着父母亲去下馆子也有那么七八回吧。


在镇中大街西头,新华书店对面还有一家更古老的馆子“三星酒家”,我们镇解放前就是叫“三星镇”,所以这个馆子至少有五十多年历史,那时候记得曾经跟着大人去吃过两三回,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家的“软兜长鱼”与“炝虾”,还有“红烧沙光鱼”“烧杂烩三鲜”,这长鱼就是鳝鱼,家乡饭店厨师善于料理河鲜,可能是用淀粉过水鳝鱼丝,加洋葱,青椒,糖油盐酱醋,大火急就,撒上胡椒粉,入口鲜甜,非常爽口嫩滑,我小时候吃过的最美味的菜肴之一,至于炝虾,想起来有些残忍,就是活河虾,加料酒急醉,后加香油酱醋腐乳香菜等,吃起来非常鲜美,还有烧杂烩,把鹌鹑蛋,肉膘,蛋饺、鱼丸、粉丝等放在高汤里,汤清菜鲜,热气腾腾,吃起来属于大快朵颐,那时候三星酒家和宴春楼俨然就是镇上双子星座,美食至尊地位,不容撼动,小时候,只要记得听到谁家请客,“咱去宴春楼,俺们去三星酒家”,那感觉,就好像现在动辄去“西郊八号”或“上海滩公馆”,土豪一样的表情。至于镇上西府酒家烧小公鸡,大同饭店的羊肉锅,花家饭店的烧豆丹,虽然各有各的风味,或有特色手艺,但是无论档次,那都是属于稍逊许多的小馆子了,就不一一再回忆了。


供销社以前是有食堂的,而食堂绝对是我美食记忆中的另一个天堂,在大院子西北角,食堂的万师傅是我心中绝对的厨艺大师,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是个非常优越的单位,许多人艳羡不已的福利待遇的地方,许多外地年轻人在食堂就餐,终日灶头忙碌,香气萦绕大院,万师傅厨艺一流,家常菜,蒸包子是一绝,无论是素馅的韭菜鸡蛋包子、还是肉馅三鲜包子,都是口感酥软,肥而不腻,有时候我放学赖在大院子里玩耍,母亲会去食堂用粮票买上几只刚刚出屉的包子,玩饿的童年的我,眼睛看着那白花花的包子送到我小手中,那幸福的感觉,简直飞起来了。

谈到馆子,免不了说到喝,大人们喝的大多数是家乡出产的一种红薯烧酒,叫“云山特酿”或“洋河飞天大曲””,我们小时候喝的东西,不似现在,有各种可乐冰茶汽水,那个时候喝的饮料机会委实不多,条件所限,白开水加糖已经属于不错的选择了,夏日炎炎,降暑的最大神器依然是冰棍与西瓜,或者买西红柿去皮、加糖,直接塞到罐头瓶封禁,放到水缸底部冷却,然后过一阵子就可以打开享用了,直到上小学三四年级,才接触到了橘子汽水。

那是某一年暑假,我母亲从供销社批发过来的一框汽水,颜色黄黄的,小瓶装,类似北冰洋一样的汽水,没有冰箱,放在井水里浸泡拔凉,打开,猛喝一口,一股气体直串喉咙,阿斯巴甜混合人工橘子味酸爽,一下子灌下半瓶,连连打嗝,非常过瘾,不亚于现在三伏天喝一瓶德国鲜啤,感觉非常美,后来还偶然能喝到“”小香槟“”,其实就是那种类似啤酒瓶装的,带气的果味汽酒,七毛钱一瓶,有一定的度数,估计就三四度吧,也非常好喝,甜中带涩,有气泡喝下去麻麻的,非常解暑,在夏日的回忆中,那是过端午节、过生日,或家里来人,才能喝上的绝对美味饮料。


镇上的偶然也有流动的小馄饨摊子,那时候偶尔吃馄饨,都是母亲包的大个馄饨,放鲜肉与菜心,个大实惠,吃的是实在,但是依然清晰记得,街头那个外地来镇上的馄饨担子,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黄昏傍晚,夜上阑珊的时分,一对南方口音的兄妹或夫妻,点上气灯,热气腾腾地把馄饨摊子支在小镇十字街头,摆着两个简易的桌凳,木头挑子一头是简易的灶头,木桶锅里汤水沸腾,她们飞速地包着个头极小的小馄饨,馄饨皮可以照见人影的薄,那里面的肉馅如蜻蜓浮水,点到为止,开水下锅后,飞快地在碗里放上特制的调料,有香菜芝麻油味精醋,加点猪油虾皮,馄饨煮熟,和着热汤入碗里,刹那间烟火气十足,煞是吸引我,初中放学下晚自习时候,秋风凌冽,悄悄地走过去,轻轻说一声“来小碗的”,花两毛钱吃上一碗,青春的味蕾,在息息藴润的灯影飘荡中快意啖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江南水乡的清丽优雅,京城帝都的大气磅礴,沪上魔都的繁华似锦,热闹非凡固然令人喜欢,可我更爱苏北平原这一方生我养我的小镇,哪怕它是昔日不再,破屋凋零,冰封大地,河水沉默不语。哪怕它现在是沧海桑田,城镇变大,高楼林立,乡村凋敝,越来越陌生,哪怕这个镇上的老店铺越来越少,街坊邻居日益老去,我依然觉得美食的记忆如新,诗人这样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这句话时的感受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外面的景象绚丽百态,但也难以替代自己的故乡的气息。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没有家乡味道的记忆,到哪里都是流浪…


            2018年9月20日
上午秋意正浓 沪上 蓬蒿家园

于军乐 发表于 2018-9-20 11:26:23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外面的景象绚丽百态,但也难以替代自己的故乡的气息。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没有家乡味道的记忆,到哪里都是流浪…

于军乐 发表于 2018-9-20 13:36:49

主要还是吃,写的是回忆

南岛(青衣童生 发表于 2018-9-20 17:57:05

美丽的乡愁

南岛(青衣童生 发表于 2018-9-20 17:57:19

儿时的记忆,家乡的味道

南岛(青衣童生 发表于 2018-9-20 17:57:29

问好朋友,秋天快乐

于军乐 发表于 2018-9-20 22:17:03

美食记忆也是乡愁神器

李俊杰。电话173 发表于 2018-9-21 11:23:44

说的太好了,于大诗人。

西木 发表于 2018-9-22 05:33:57

老符号,看着亲切

锐山石 发表于 2018-9-23 13:22:16

一篇童年美食记忆,仿佛就在昨天。耐人回味!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童年美食记忆之二》-下馆子的怀旧随笔-于军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