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橱里的衣架:“双核意象”的构建 ——从安世乔诗作《旧居》谈起
本帖最后由 安世乔 于 2022-10-28 20:46 编辑旧居
作者:安世乔
院子里长满我熟悉的草
肯定是在村东的大田里久已不见我
就到家里来找
.
屋子里的书柜空着
衣橱里悬挂一支衣架
这曾和我穿同一件衣服的肩膀
别来无恙?
.
我伸手甫一触摸
衣架竟瞬间碎成数段
.
多像多年前的一个孩子
午睡后醒来 家中空无一人
他忍着忍着
浇完菜畦的亲人刚一进门
他就“哇”的一声
满脸泪水
衣橱里的衣架:“双核意象”的构建——从安世乔诗作《旧居》谈起
阿宇
初识安世乔,是在“微诗界”诗歌群。她一首《让》——“ 把浓密的青涩让出来 /给一头的虚白/把纷繁的人间交响让出来/只听最近的人说给自己的耳语/把眼前缜密的细节让出来/只看天际线明灭的寥廓 //生命,如此谦逊/一让再让/最后把脚下的土地让出来/给小鸟衔来的一粒种子”字里行间,苍凉,悲悯,小暖,人文情怀满满;全首诗,抒情很有烈度,一点即熊熊着火状。初以为作者是男性,再看头像,却是一个玲珑小女人。没料到,那副弱躯里,却蕴藉一股狂飙澎湃的担当情怀;燕赵之地,果然不乏慷慨义士侠女!
由“鸡蛋”而关注“母鸡”,这应属读者本能习惯。加为好友后,我开始留意安世乔的朋友圈,也略知她一些情况,编辑,大学时读中文,曾报考哲学系文艺美学专业研究生;在全国性诗歌大赛中多次获奖;喜欢文学,尤其诗歌。年龄嘛,我是知道,但不告诉你!
安世乔的诗作,由于仅是浏览,未作认真的研读,只能谈点阅读感受。从题材内容方面,她的诗歌文本,根植于现实生活,心灵上全面拥抱和深度投入。在这点上,有别于许多年轻作者,喜欢过度陷入自我世界,并从虚妄的心灵意识层获取灵感,自娱自悦。这从她许多诗作中,都体现出这一点,比如那首从海内外27984首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五届中国(海宁)•徐志摩微诗歌大赛一等奖的作品《空巢的村落》,就是一首对留守农村老人儿童现实命运关切的诗作。
安世乔的诗作,解读上是没有任何的障碍。她的诗歌语言口语化程度很高,明白如话,娓娓道来,笔墨极省;她的诗作,大都不会超过20行。
我有一个发现,从事传媒的作者的写作,与其他作者在写作时相比,更能顾及读者阅读理解方面的考虑,而不会一味追求表达上快感,无视读者的存在。
《旧居》这首诗,仍沿袭她诗歌语言一贯的风格。所以,对于安世乔诗作解读,重点是在构思方面。
第一小节。不按俗套表达,直言院子杂草丛生,荒芜无人,而将表达陌生化,把草拟人化了,寻到家里找“我”来了。诗的内涵丰富了,义意更递进了一层;想象异质远距。草思故人,反客为主。
第二小节。目力所及之处,应不仅书柜与衣橱,但作者仅撷取两个意象,当然与诗歌凝练集中要求有关,恐与作者旧居情感记忆有关,更能触发思绪;换另一个作者,他的注意力目光可能在电视柜或一双鞋上,或蜘蛛网。还有,这两个物件都有一个共同义项指向:空着;更添怅悒之绪。
在诗歌文本中,所涉及的物象,作者不是信手拈来、无意为之,往往隐含特定时空下的光影风等自然宇宙信息,往往也是作者下意识的流露、情感记忆的产物、有意的强调。但读者常常当普通的意象对待,按自己的阅读经验或经验世界对应物件去理解,这样的解读,明显偏向于逻辑上概念上的理解了——这似乎也是无法避免的合理误读。
在该诗作中,我相信“那支衣架”恐怕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件,亦不仅是读者概念中的普通衣架,很可能承载作者许多情感的记忆,进入作者的混沌的潜意识层了。
第二小节三、四句,作者开门见山,自言痴问——
"这曾和我穿同一件衣服的肩膀 / 别来无恙?"
爱到深处已无言,情到怯时就语痴。一支衣架,唤醒了作者多少情感记忆,触发了作者多少旧居往事,承载了该诗文本所需表达的多少情感含量——在表达上,作者没有泛滥滔滔,而是很节制,点到即止,不枝不蔓,文字直指本心。表达洗练干净,在作者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第三小节。陡起波澜,起伏跌宕;衣架触手即碎!这首短诗还兼具情节转宕,这一转宕不打紧,拓展了诗歌的内涵空间。
第四小节。把午休醒来不见妈妈的孩子与破碎的衣挂并列一起,关联起来;想象奇特生动,又充满生活气息。
一些喜欢留白的诗歌朋友,在此可能提出异议,《旧居》到第三小节戛然而止,不是更好吗?这样,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些。
在多次诗歌活动上,我曾强调这样观点: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留白,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用留白手法。要视乎作者在某一首诗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或抒情的倾向性而定。无条件一味追求留白艺术手法,无异于削足适履,阉割题材,走向“唯留白“论的单一诗歌审美标准误区。
岂不知,留白仅是诗歌创作一种手法;含蓄,联想也仅属诗歌审美效果之一。
综上所述,《旧居》所涉及的意象,大田的草,空着的书柜,衣橱里的衣挂。从纯物观察视角看,由外而内,由远及近,逐节推进;从意象所蕴含情感份量看,先轻后重,由淡变浓,梯级升幂;从作者抒发情感温度来看,先温再猛火,先单一后复合。
《旧居》在构思上,最大特色是叠加强化,不断的叠加。后面小节对前小节叠加,后面意象对前面意象叠加,抒发的情感得到强化,主题更加集中,形成激光聚集效应。好像物理学中声波叠加,大海中波浪重叠所形成海啸。 叠加,在中短篇小说、影视作品中,属较常用艺术表现手法。当然,艺术上的叠加不是简单的堆砌,数学求和; 最佳的叠加,应是互补递进式的叠加,或兼容升级版的叠加。
尤值得一提是《旧居》的诗歌意象,其中“衣橱一支衣架”属核心意象,上端集纳“大田里草”,“空着的书柜”意象中所溢淌出、怀旧情愫之一脉溪流,下端开启出“午休醒来不见妈妈的孩子”浓烈依恋、蔚然大观的川流。
《旧居》里“衣橱里的衣架”,令读者直接联想到屋里物件几乎腐朽腐烂,旧居年久失修;易触发“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人事凋零之慨;这种情绪体验是苍凉,怅悒、黯然神伤的;同时,“衣橱里的衣架”因与“午休醒来不见妈妈的孩子”关联并列,读者很自然把“衣橱里的衣架”想象成一个多年来忠于旧居、苦苦等候主人归来、受尽委屈的“孩子”,因主人轻轻的抚摸而溘然而碎!似乎,一腔委屈、盼望终获释放满足、死而无憾——令读者嘘唏不已。情绪的体验是慰藉,微温小暖。
可见,“衣橱里的衣架”这个意象,在《旧居》中蕴含着两层义项,第一层含义是直接的,自然生发而出,传统的含义,不妨称之为基本义项;第二层含义是触发引伸出来的,因与“午休醒来不见妈妈的孩子”联系在一起,才衍生出第二层含义,具有临时性,独创新颖性,不妨称之为衍生义项。
在一首短诗里,一个意象蕴含着两层指向明确的义项,并且这两个义项之间,也具有递进逻辑关系,层次感分明,这在我有限诗歌阅读经验中,在构建意象创作方面,属罕见现象。这样诗歌意象,不妨称为“双层义项的意象”。我认为,这是《旧居》在创作方面所给予我们一个有益的启发,也是该诗价值之所在!
需要强调一下,一个诗歌意象,隐含不确定的诗歌含义,这在文本阅读中,属常见的现象。但一个意象,在具体诗歌文本中,蕴含着双层诗义,并且两个义项间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确属少见难得!
在《旧居》里,“衣橱的衣架”意象,情绪体验是双面的,既有苍凉、黯然,怅悒的一面,亦有告慰、温暖,嘘唏的一面;似乎有点难调和,却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意象之中,好像一个硬币之两面,无法分割。并且,这两种异质的心理情绪,在一个意象中、有序地附丽着,同频地流淌运行着,共同支撑起、丰富着“衣橱的衣架”意象内涵;如一台装上两个CPU微处理器的电脑(手机),同步运行,高速处理输入信号,出色完成任务,释放出最大工作能量!不妨把“衣橱的衣架”称为“双核意象”。
当然,关于“双核意象”的概念,与普通诗歌意象的异同;诗歌意象的分类问题,意象与物象区别等问题,决非这篇小文所能承载,在此亦不考虑扩展;待以后有机会再系统谈谈。
作者在创作《旧居》时,在构建意象方面,未必有意为之;但信手拈来的妙作,往往隐含着现实生活丰富信息量与道法自然的“大巧”之美;作为一个诗歌淘金者,必须挖掘诗作中的“金矿”,并呈现给读者分享,切磋。
先个别再一般,先具体后抽象,由有形入无形。——人类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这种认识规律,在文学上,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寓情于象”,“寓理于象”,就是体现之一。在创作方法上,要求我们以确数言多,以具指代泛指,以点写面,以典型个别代表一般抽象等。
文艺再造“自然”(罗丹语),往往借助于由点及面,所以,这个“点”必须清晰具体。
来串门,问好世乔 隽土 发表于 2018-9-20 23:35
来串门,问好世乔
问好。中秋吉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