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雅 发表于 2021-5-11 19:10:47

喻诗九道中的性之贯通:王子居的喻诗《野烟》

      喻诗九道中的性之贯通,应用极为普遍,它的发展历程并不短暂,早在2012年出版的《发现唐诗之美》里,王子居就提出了词性对诗歌的重要性,而从性之贯通中的词性,最后发展出象性,兼以喻文字中四维贯通里的性之贯通,于是就有了喻诗学无处不在的贯通。无论是九道中的意之维度的意象、印象、抽象乃至心象一体,还是气之一道中的气象、气势、气韵、气质等,亦或是喻的诸维,都需要性的贯通,因为就连最简单的比喻也需要两个事物特性的相似性,其他维度自然更不可缺,所以事实上性的贯通在《喻诗浅论》和《龙山》等著作中,是一以贯之的,基本上所有的喻诗都讲到性的贯通,只不过在每一首诗中并没有一一点明。
       我们从王子居的《十六岁词集》里,就已经看到他对性之贯通的巧妙运用了,性之贯通除了能写出意象诸维外,还能令得我们的诗歌变得极度缜密,在意境上变得十分和谐,在维度上能使多重维度完美无暇地合一。
       有性贯通的喻诗,是不会有散、乱、拼凑等诗病的。当然,诗歌可以散,因为古来有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诗歌本就是天马行空的,但我们应知道,天马行空且紧密细致,才是更高的境界。
    王子居这种性之贯通的喻诗,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诗学的奥妙,也写出了很多独特的诗学境界。

无题•野烟
野烟芳草路伤离,几多曲折误前期。秋月小桥人独立,杏花春雨两相思。
醉里不觉分手后,残灯还映梦依稀。当时事过惟余恨,而今想到总犹疑。

      这首诗在意象层面写得比上一首《春逝》还要浓一些,主要是对象的描写更多些,如野烟芳草写客路中的别离之伤,野烟芳草的荒凉恰对应着客路这一特点。这一联其实在笔法上很丰富,上句提到了路,下句则用路的曲折借指人生的曲折或者说爱情的曲折,这种修辞手法好像是代指吧(是找一个事物代称另一个事物。而指代是用抽象概念代替具体事物)?,但它又似乎是指代,因为人生曲折是抽象的。它同时亦可理解为象征或隐喻,用脚下被野烟笼罩、被芳草蔓延的曲折的路,来隐喻或象征爱情的曲折和迷失。
      这看似一个小技法,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找不出同例来吧?它是喻诗9道33维中辞之一道的小创新,从小处言,亦走出了诗骚汉唐,何况它还有意象、隐喻、象征的维度同时存在呢。
      第二联写得很经典,虽然是借助了前人的诗句,但这种更新的文字组合将诗意升华了。无论是在秋月下,独立在小桥上,还是在春天,在杏花春雨中,那相思都绵绵不尽。与“杨柳春烟迷蝶路,东叶秋风失雁行”一样,这一联诗也是选取了最典型也最优美的春和秋的意象,经过完美的配对组合来形成了一种唯美的诗境。
前文其实已经讲了这一联,为什么人独立要在秋月小桥而不是杏花春雨里呢?为什么两相思要在杏花春雨里而不是小桥秋月下呢?因为杏花繁盛而美、春雨绵远而细密,它们的特点性质恰恰是合于浓情相思的;而秋月是孤独的,秋月下的小桥也是孤独的,恰合于一个人独立的孤独寂寞,它们在象性上是圆满、完美而统一的。另外它们其实有着数量上的对比,月、桥人都是独一的,而杏花、春雨都是繁盛无尽的,相思则是连绵不绝的,这一联其实是以一种唯一对无限。所以事实上,这联诗不光是情景密切交融,它甚至做到连事物的性质都具有相似性。为什么王子居做到了很多诗人梦寐以求却无法达到的“物我两化”“天人合一”?因为王子居很多看似平常无奇的作品,都具有完美无瑕、圆满统一的特性(这种深深隐藏的内涵是很难被察觉的,这种不同事物乃至人类情感之间的相似性,恰是喻学贯通性的一种最简单的运用,王子居对喻的这种简单运用,就能令得中国诗歌进入一片全新的、更高维的诗天地,亦从侧面证明了喻学的强大无比)。
(从意境或意象的唯美来说,历代真正十分经典的诗作并不多,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不可谓不十分之美,但不具感情的维度,解构不出更深密的意象,“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其实在意境上比梨花院落要浓,但在象性的圆满完美的统一上,依然实现不了,王子居在《古诗小论》《唐诗小赏》等著作中举唐诗,维度高的如“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是描写夜景,在夜这个角度上它实现了性的统一,但它也没有达到王子居诗中那种抽象的孤独、抽象的弥漫的感情与自然景物的完美圆融的统一,他举出的另一联高维诗作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生杜鹃”,也是古代对象的描写最美的句子,但也解构不出王子居诗中这种圆满的、完美的、抽象的统一。当然它们维度不同,各擅胜场,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喻诗学9道33维,这一联诗中喻诗9道中的性之惯通,王子居用它写出了全新境界,走出了诗骚汉唐的维度,结合他其他诗作中诸多的性之惯通,走出了广阔的诗路……)
      王子居诗风绵密周严的特点不只体现在第二联,由于在意境的构造上,他经常以性之贯通实现整体意境和谐,所以他的诗在整体上往往绵密周严,如在意境上,野烟芳草的象,与残灯的象,都是迷离的,野烟笼罩下的芳草和依稀的残灯,都是迷离不清楚的,而醉与梦里的记忆与梦景,也一样是迷离不清楚的,所以野烟芳草的象、残灯映照、醉梦依稀这三重象,其实都是朦胧、迷离、虚幻的。
      这其实是一首印象流诗作。
      即便是最后一联没有写自然之象,犹疑之想的特质与前面营造出的迷离意境也是相通的。末联其实还明确地呼应着首联,首联说几多曲折误前期,可能是种种误会和矛盾导致了分手,所以末联说那些事情都过去了,只留下了遗憾,而现在每次想到时,都有犹疑,如果当时……又会怎样?
      所以这首诗通篇都具有严密的逻辑网线。被解构出来的有两条,亦即在印象流层面的迷离之性,在内容层面的紧紧围绕伤离二字,叙事中心曾未脱离,十分紧密。
      只有喻诗才能够做到这样的天地自然与人的情感活动完全的相似、完全的脉动一致。喻诗中的天地万物,往往是有灵魂有情绪有特质的。
      另外,在构境上,这一联诗是典型的大小对,上联的秋月、小桥和独立的人,都是很小的单一的事物组合,因为这一句写的是一个孤独的人,所以它的构境取象是比较小的,从而将那种孤独感写得比较凝实;而下句是写两个在异地遥遥相望的人,所以它的构境就变得比较广远,杏花春雨,是用整个自然来构境的,从而将相思感写得比较弥漫。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笔法,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除了意象流的维度外,这联诗在艺术技巧的构成上也极为丰富和巧妙。而任何人对杜甫最好十首七律中的描物绘景之作,无论如何向内解,都无法解构出这样的技巧和内涵。
      这首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它的每阕中上联写得比较虚,下联写得比较实。虽然不是十分严格的上下大对偶,但在诗意上依然是大对偶的走向。
除了大对偶外,在一联的对偶中,大小对是王子居十分乐用的诗意对偶笔法,这种对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大小对的发现和运用,是王子居大学时就十分娴熟的。

      诗人几番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了那种凄绝又悔恨的感情,他记得清清楚楚的画面开始在回忆中分离断裂,他和她之间仿佛隔着一道并不存在的玻璃,斑驳破碎间能够看得到曾经的样子,但是却映不出如今的自己。昨日的残梦还没有做完,昨日的残泪还没有擦干,它们就这样成了“余恨”,分手的季节已经过去,但是心里的回忆却是经久不息,愈久愈长,愈长愈浓。
      落花随流水,痴心负年华。人生就是如此,谁又能在最美的季节邂逅那个最美的“她”,谁又能永生永世地拥抱着“她”,一切都是不可知的变数,虽然遗憾,但是却又有一种剜心般痛苦的美丽,她已经成了回忆,在你的回忆中红颜永驻,这或许就是爱情留给我们最后的最美的地方。
      “醉里不觉分手后,残灯还映梦依稀”。在醉中,仿佛回到还没有分手之前,对时光产生了错觉,这应该是相忆太深所致,而一盏残灯,映着依稀的旧梦,在睡梦中有时光倒流的慰籍,这旧梦虽迟早要醒,这一刻虽然可怜,却亦可珍惜吧。
      首联的野烟芳草对意境的营造也还算比较美,而二联在造境上则达到了绝美的境地,三联和四联对心理的描写则非常细致,写出了内心的矛盾、留恋、幻想、懊悔和犹疑。


遐错螂渤箔 发表于 2021-5-11 19:10:49

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喻诗九道中的性之贯通:王子居的喻诗《野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