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刊》2021年第5期目录|总第79期
《中文学刊》2021年第5期目录|总第79期目 录
学刊特稿
历史如何文学?——以自己的两篇“自序”和“后记”为例 | 吴秀明
论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及其实现途径 | 邹建军
蔡元培的美学观及其构建评说 | 卢善庆
华文文学
论“小诗”作为诗学的特征和可能——以泰华“小诗磨坊”为例 | 袁勇麟
文化创意中的“机杼”——焦桐的“私(诗)房菜”及其戏拟 | 陈仲义
食事风景中的人间滋味——谈也斯的食物诗 | 周玉城
文论路上的回眸 | [泰国]曾心
绝非“张派”:中国文化传统框架下的“三三”谱 | 吴学峰
论华裔文学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中国形象的影响和塑造 | 张紫涵
诗歌评论
叙述诗学:超离与深入 | 马永波
当下生活与精神张弛的可能——末未诗歌再论 | 芦苇岸
行走在豫东平原的审美与修行——读李俊功散文诗集《开封,开封》 | 张悦
诗的真与真的诗——诗人夏水“城愁诗”读后 | 王钻清
文史纵横
政坛诗风与浙东唐诗之路 | 余晓栋
【雁鱼锦】曲牌演变考 | 黄金龙
形塑的舞台:抗战时期兰园抗建堂形象研究 | 祁少龙
翻译天地
读者期待视野下的Tales from Shakespeare汉译研究——以林纾、萧乾两译本为例 | 吕亮球宋雨薇
译著《莎士比亚传》评介 | 杜胜男
陕北民歌英译的修辞建构 | 李楠楠
世界文坛
“双城”中的“物哀”与“呼愁”——基于川端康成和帕慕克创作的情感研究 | 李宁
论《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空间与情感的互动 | 张枫琳
熟悉的陌生化言说——山之口貘的诗歌写作策略 | 刘盈贝
柳田国男《巫女考》中的神灵信仰 | 刘雅婕
骄傲与轻蔑——读《月亮和六便士》 | [美国]姚园
译本传真
怨汉情节剧:美国小说理论如何把女性作家排除在外 | [美]尼娜·贝姆王骁 译
戏剧影视
〔特约主持人:李相银〕
论动画《大禹治水》的多重复合表述 | 许哲煜
重述·革新·反思——张猛电影的多向度价值阐释 | 谢冰沁
主旋律电影视阈中**形象研究 | 邵君立席可欣
论高甲戏《大河谣》实现主旋律精神的艺术路径 | 张洪霞
外语教学
OBE理念在商务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 刘郢李丹
有关日语超音段单位术语的定义问题 | [台湾]郭献尹刘艳张喆
“互联网+”时代以“金课”为导向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建设 | 陈佳
专题探讨
戏剧教学法在英国A-level中文课堂中的应用——以《故乡》为例 | 高雅
从语义指向看动结式的演变——以“V+死”为例 | 王连盛
酒店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 | 王书侠
权利的边界和重构:互联网技术发展与肖像权保护之博弈 | 杨泯萱王志毅
思政专业论文的选题原则探析——基于《孙子兵法》之“五事”视角 | 林丽萍
书海撷英
呼吸的主体及其隐喻——论钟求是的长篇小说《等待呼吸》 | 朱宏洁向吟
图像和新媒体时代,文学何在?——从徐南铁《微影像:镜头与文字的网络共享图志》谈起 | 吕珍珍
双峰耸峙入云天——李发模散文评说 | 彭一三
儒商及文化与文学互动的新阐释——评《儒商及文化与文学》 | 唐季冲
学界动态
“古远清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 殷璐
编后手记 | 编者
图文并茂
封页 人物风采:吴秀明
封二 本期部分作者佳影
封三 福建漳州南山书院成立三周年誌庆
《中文学刊》学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谢冕/北京大学(中国)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中国)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国)
乐黛云/北京大学(中国)
杨匡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国)
吴秀明/浙江大学(中国)
王德威/哈佛大学(美国)
陈顺妍/悉尼大学(澳洲)
帕特里克•墨菲/中佛罗里达大学(美国)
《中文学刊》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艾斯/奥克兰理工大学(新西兰)
白杨/暨南大学(中国)
陈瑞琳/国际新移民笔会(美国)
陈旭光/北京大学(中国)
陈希/中山大学(中国)
陈小平/四川师范大学(中国)
方群/台北教育大学(中国台湾)
方忠/盐城师范学院(中国)
傅光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国)
龚刚/澳门大学(中国澳门)
何与怀/《澳洲新报》社(澳洲)
黄德志/江苏师范大学(中国)
黄晓娟/广西民族大学(中国)
李森/云南大学(中国)
梁丽芳/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
刘毅青/南昌大学(中国)
路文彬/北京语言大学(中国)
罗庆春/西南民族大学(中国)
马永波/南京理工大学(中国)
冒建华/河南理工大学(中国)
纳张元/大理大学(中国)
倪立秋/国家笔译与口译服务部(澳洲)
孙基林/山东大学(中国)
孙汝建/郑州大学(中国)
谭五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
王柏华/复旦大学(中国)
王兆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
萧虹/悉尼大学(澳大利亚)
徐芳/《解放日报》社(中国)
杨四平/安徽师范大学(中国)
叶炜/浙江传媒学院(中国)
殷国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
于慈江/中国海洋大学(中国)
袁勇麟/福建师范大学(中国)
张凤/哈佛大学(美国)
赵金钟/岭南师范学院(中国)
赵庆庆/南京大学(中国)
赵小琪/武汉大学(中国)
郑坚/湖南工业大学(中国)
郑炜明/香港大学(中国香港)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中国)
周保欣/浙江财经大学(中国)
周燕芬/西北大学(中国)
朱文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
庄舍/闽南师范大学(中国)
庄森/贵州民族大学(中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