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 无问西东——读聪虎《人生匆匆》琐感(靳吉禹)
上下求索无问西东——读聪虎《人生匆匆》琐感靳吉禹说来话长,能够读到《人生匆匆》还有一段渊源。我们的父辈年轻时在县城学校里曾经有过一段同事之缘。我在1995年上师范的时候,聪虎的父亲在大街上一眼认出了我的父亲,一阵寒暄,非要邀我们父子去家里吃个便饭。当时的工资水平并不高,聪虎的父母为我们张罗了一桌颇为讲究的餐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家有一部红色的电话机。在那个年代,家里能装一部电话机定然不是普通人家,我当时就想这家里的孩子们一定有大出息。近几年,通过微信公众号读到了张聪虎、张飞虎的几篇跟浑中相关的回忆文章,对他们兄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前不久,从谢官成老师办公室看到这本厚厚的《人生匆匆》,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起初,书拿回来让我的老父亲读,老人读得很仔细,两周时间还没有完全读完。我有时间就拿起来看几页。谢老师电话里说,要写一篇书评在校报上发一下,我将书取回来,系统地读了一遍,重点章节还做了笔记,感受颇多,书评说不上,写一点读后感与大家分享。强健的体魄,夯实人生成功的基础。聪虎的父亲年轻时体育才能突出,在浑源城里是小有名气的篮球教练。家庭教育和学校培养两大阵地,父亲的力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体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强筋健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人的抗压力和耐挫力。体育运动让聪虎结识了许多好弟兄、好师长,他们身上的人格光芒也照亮了自己的前程。在长期的运动中,他体会到了拼搏的乐趣,也释放了生活与事业中的压抑和难奈。好心态催生勇气和自信,也放大了其人生的格局。过人的记忆力,解锁事业成功的密码。读了这么厚的一本书,有感于聪虎的超强记忆力。远到儿时玩伴的姓名绰号,细到彼此的情感微澜,现场还原真实可信。这个世界努力的人多了去了,真正谈得上成功的却寥寥无几。聪虎的成才成功之路不可谓不坎坷,高中连续复读,大学毕业分配,大同四二八(现为中车集团)10年成长历练,有苦有泪,最终无奈告别大同,进京谋求发展。“一年拿三证”(房地产估价师证、土地估价师证、驾驶证),1998年取得这样的成绩太不容易了,前两个证的含金量是今天无法想象的,足见其学习能力之强。试想如果没有过人的记忆力、理解力,要想跃上这个高度纯粹是痴人说梦。1999年2月拿到自己公司的营业执照,此后北京10年的创业打拼——估价、拆迁、测绘,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正如聪虎所言“我基本上可说化蝶了!”开篇谈了一些读后感悟,回头再说说该书本身的一些特点。其一,我觉得这个书写得“土”,有浑源人的狡黠与幽默。估计聪虎写作此书时,预设的大部分受众应该是浑源本乡本土的文化人,其他人也鲜有读这类书的兴趣。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将一个人、一家人乃至一个大家族的命运置于半个世纪的历史跨度之内,具有浑源微缩断代史的意味,行文中一些方言土语很有味道,有着普通话无法企及的艺术效果。再过几十年,用不了上百年,浑源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她的活态传承已经面临危机。试举几例书中的精彩之处:“一个是村里孩子根本没见过洋码子,再就是他们脑眉醒眼的只知道认死理……”(P70)“虽说灰眉处眼地进了79班……”(P72)“反正是断不续地撩嘲他们下,让他们没法安生……”(P75)“表面上浑源话‘个铮铮的’,人小气,确实有点小气……”(P80)“说量变到质变就是‘咋也个耐不住就变了’……”(P80)这些加粗的地方就是地道的浑源味儿,一读就通感了。心领神会的妙处就在这里,要不咋说方言就是交流的密码呢?其二,作者在写作中尽量保持“原生态”,以“拙”与“诚”描摹身边的亲人同学,叙说过往的难忘之事。这本书很难定性为报告文学或是生活随笔,似乎文学性要弱一些,就是一个倾诉,把心里的话一股脑儿倒出来,像拉家常,情绪起伏有致。整本书读下来,很少看到有讨好谁、贬整谁的嫌疑,可见作者是一个正直敢言,处世坦荡的人,要不然藏着掖着也写不出这种宏阔的人生场面。其三,作者成稿基础工作做得挺认真,令我不解的是在校对环节怎么就“偷懒”了呢?这些年,我把文字工作看成了主业,多少有些“文字洁癖”,容不得错别字藏身。本来阅读兴致挺高,冷不丁跳出一个、两个甚至若干个错别字,把美好的阅读体验一下子就糟蹋了。就像一碗香喷喷、黄灿灿的小米饭,吃得正欢,一粒沙子碜了牙,再继续吃,米香菜味就淡了。相信本书在下次修订再版的时候,这些个小遗憾就不复存在了。感谢聪虎哥为我们浑源地方文化繁荣发展作出的贡献,也祈望浑中的学子们能从本书中汲取精神力量,坚信小地方也能出大材地,也能公平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作者简介:靳吉禹,大同市作协会员,《栗毓美研究》编委,《北岳》编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