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疼痛 ——散皮先生《失物招领处》赏析
成长的疼痛——散皮先生《失物招领处》赏析杨素梅
如果我能随意选一个人当情人伴侣或者知己,我会毫不犹豫选择苏轼,因为他是干净的,包括他的疼痛都是干净的,干净得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那盘月亮。我读散皮先生的诗,也感觉到同样的干净。散皮先生出生于六十年代,成长于八十年代,活跃在当今诗坛。这几十年是中国变化剧烈的年代,散皮先生用一首诗写出了自己的几十年,这首诗就是《失物招领处》。
诗是情感的表达,这首诗一开头就让人感觉一种无言的感伤。“不是”、“没有”、“不会”开头三句三个否定词,像秋天连绵的细雨,一种凄冷感迎面而来,“不会有人设立专门的仪式/安慰失者,唤醒失物。不是”这看起来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只有“失物”才“招领”,不是” 不是招领的都是失物”,在这多重否定中,作者要寻求什么,找寻什么呢?” 失物招领处”五个字,三种事物,同时显现。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的失物就在招领的地方,就在招领的时候;就在寻找的地方,就在寻找的时候。那是什么呢?第一节充分地设置了悬念,做好了气氛的渲染和概念的铺垫。
诗人沿时间的河流而上,追溯逝去的童年。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没有伴随着唐诗宋词这些美好长大。长身体需要食物的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这让我们这些孩子在判断事物的时候只有两个标准:能吃和不能吃,能用不能用。如能吃的榆钱、洋槐花是好的,相对来说,国槐就不那么好;萋萋毛、夫子苗、苦苦菜是好的,因为能喂兔子喂猪喂牛就是好的;不能,就不好。
我们上学了,我们识的字并不能帮我们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并不能让我们感悟灵魂的美好,而是要批判孔老二的“克己复礼”,要背诵老三篇。这些文章对政治对领导干部可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是,对连词语都没认识几个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就费力并且容易偏颇了。我们理解的不怕牺牲,是让自己不舒服痛苦就是高尚的,让自己舒服了就卑鄙。如在生产队干活,受伤是光荣的,不受伤是可耻的。偷了家里根本还不够吃的粮食上交学校,那是因为我们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我们要灭叽叽喳喳跟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麻雀,要从耗子嘴里夺粮,要分辨害虫还是益虫,要分清敌我……
这些东西我们理解起来懵懵懂懂,干起来毫不含糊。这些野蛮生长,跟唐诗宋词没有关系,跟东坡李白毫无瓜葛。
但我们生活在千百年诗意乡村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炊烟跟唐朝的炊烟并无二致,千百年来活在诗文里的榆柳继续活在我们童年的梦里。“榆柳荫后檐,……依依墟里烟。” “墟里上孤烟 ”,“一点炊烟竹里村”“榆柳”“炊烟”这是几千年中国诗意乡村的标志,是游子的乡愁的寄托。一位漂泊不定的游子,夕阳西下,不知夜归何处,猛然看到一缕炊烟袅袅升起,他是否会想起了家乡的母亲为他升起的那一缕炊烟,或者记起了童年在外面疯玩的时候炊烟给自己肚子的诱惑,或者他正饥寒交迫,别人家炊烟更衬托了自己的凄凉?作者第二节中炊烟,树丛的意象,就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诗意意象,这就使作者个人的童年进入到传统诗意中国人的童年,这就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上的共鸣,这也使中国的诗意文脉延续了下来。
当然还没完。在中国的传统田园诗歌中,水是少不了的,“小桥流水”是诗意中国乡村的标配,在中国传统画卷中,一线流水,几椽茅屋,几个人,就是典型中国画的素材。“春江水暖鸭先知”,水是乡村的眼睛,点亮了乡村中国的梦。作者童年的乡村也是有小河的,这小河也定然曾经唱出了故乡人的悲欢离合。但几千年的传统中国在近几十年遭遇了阵痛般的裂变,“只是那条小河,已经消逝/路拓宽了,水泥覆盖了本来的面目/东嶺流下的水/不知所踪/他依傍的堤岸,找不到源头“。这几句,写出了中国的乡村中国的巨变,也写出诗人的忧思和疼痛,诗人几千年的乡愁所寄何处?这种疼痛,只有现代的诗人有。这种疼痛,包含着作者对家乡命运的忧虑和思索,通过自己家乡的变化写出了中国乡村现代化的裂变,成就了这首诗深厚博大的现实感。
六零后说,我们在需要营养的时候,处于饥饿状态,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地瓜干满足不了一个孩子成长的能量,红宝书满足不了一个孩子探求世界的渴望。很多人说,你们是幸运的,你们赶上了好时代。是的,八十年代,六零后正青春年少,那是以梦为马的时代,那是一首诗比一杯啤酒更美味的光景。唐诗宋词,福克纳、马尔克斯,古今中外,都成了那代人的精神食量。喝酒的,端起酒杯,吟诵着举杯邀明月;即使站在一条小河边,也不由得嘴角流出“大江东去”……
那时,我们还没丢掉“接 班人”的梦,以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纵论天下,慷慨放歌。那时,一首诗就可以成为全民偶像;一篇小说,可以洛阳纸贵,让作者一夜成名。那时,是诗的黄金时代,是作家的黄金时代。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那时,很多人以写诗为荣,很多人以写作为梦。
诗人的玄武湖就是放飞梦的地方吗?
玄武湖畔是作者青春飞扬的地方,在这里,作者从一位少年成长为青年。在这里,可曾有他“荡舟心许”的悸动?可曾有他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作者没有说,只说“玄武湖畔,湖水弯曲悬铃木/荡舟在一片落进湖底的蓝天之上//我把来自北方的情怀,放养在宁静的湖中央”在这里,作者给我们构筑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湖水弯曲悬铃木”既写出了清澈的湖水轻轻荡漾的动态美,又映射出岸边悬铃木婀娜动人的身姿。一个弯曲,看似随意,实则经过诗人推敲的匠心。“荡舟”,“湖底”,“蓝天”句,让人想起“满载一船星辉” 的句子,但这句有着作者更深的含义,写出了诗人少年海阔天空的情怀。“把这里变成故乡”言简意赅写出了校园对自己的哺育和自己对校园的眷恋。但这不是少年作者的写实,而是三十年后,重返校园的反思回顾。在这时空对照中,有着青春不再的伤感与惆怅,“只是彼此的眼神里/找不到绿树掩映的宿舍,四季常绿的村庄”。这种失落疼痛,只有诗人感知。 “村庄”照应了上节的故乡,使诗文在结构上形成有机整体。在这一节中,诗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这一幅幅画面映射出作者心底的波澜,也映射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与反思。
在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肯定有很多投机者,有很多附庸风雅者,有很多急功近利者。但是,当写作不能满足他们快速博取名利的**时,就可能去卖茶叶蛋去了,炒股去了,炒房去了。到现在,还坚持写诗的,那就是真正的诗人,这样的诗人,肯定能看到苏轼千年前的月亮。
在诗歌的第四节,就写了这样一个过程。济南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城市。舜耕出的泥土还很新鲜,华不注的烟尘还在飞舞,李白看过的绿翠依旧芙蓉,易安刚喝完酒,幼安拿起了剑,白妞的歌声还没落下……作者就是在这样一种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城市济南,“像一枚终于落脚的种子/扎根,发芽,顺从地接受季节的摆渡”。在这座满是诗情画意的城市,作者开始了他的诗歌之旅:“于是,三合街,经三路,趵突泉,英雄山上/一群自我蜕变的虫子/寻找自己的惊蛰/打着诗歌的旗语,向远方的大海发信号”在这里,诗人用虫子和惊蛰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曾经在济南,迎接诗歌的春天。这些诗人,萌动了春心,开始了“向远方的大海发信号”,一种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融于世界。那肯定有过许多次的激情澎湃,风云际会。热血青年,激情诗人,“轰轰烈烈地走开/却没有轰轰烈烈地回来,也许/他们并没有启程/像只端坐在大明湖的青蛙/学会了沉默/惊蛰每年都有,虫子蜕变于农药之下”。这一节写出了诗人之疼,曾经那么多志同道合的诗友沉寂了,像大明湖的青蛙。什么原因?人生的蜕变,像“虫子蜕变于农药之下”。是的,环境变化了,人自然就变了。当诗歌能够让人一夜成名,能瞬间名利双收,很多人趋之若鹜,当诗歌回归诗歌本质,只有真正喜欢诗歌的人才能坚持。当然,还有,那种让万物勃发的环境也变了,无论怎样,这种沉默,还是禁不住有一种难言的疼。
诗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一颗诗心,感悟或者反思,“在大英博物馆,来自中国的石器/静卧在橱窗/并不觉得身在他乡/我却为失去的时差,睁不开眼睛”。这一节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行踪。“大英博物馆”,击痛作者的是来自中国的石器,石器无语,但作为中国诗人的心是敏感的,他想到了一次次屈辱的战争吗?他想到了帝国在中国大地上一次次的捋掠吗?作者没有明说,只说,时差,“我却为失去的时差,睁不开眼睛”。用一个动作,写出了诗人复杂的心理感受,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我们的现在,是过去一秒秒一分分,累积而成。我们忘不了过去,才能找到今天的坐标。而人之所以为人,他还能展望未来。
“若干年后,我孙子出世/我用叠字启蒙他最初的语言/
他用依依丫丫的声调,认领我这个祖父/并将用他的成长/认领童年,青春,四季和旅途/我想象,他是一棵大榆树,悬铃木,杨柳依依/在我视野中,以连续的慢动作/长成参天大树/映照在自己的江湖/那将是一个奇异的时代/就连幼儿园的名称,都别有意味/大门上写着:失物招领处/而许多望眼欲穿的人,持牌而立”
诗人在最后一节,以一种想象中的生命循环,让孙子在自己的成长轨迹中认识自己,“我”也在孙子的成长过程重新回味人生,捡拾那些过往故事。回到题目“失物招领处”,完成了诗歌的闭环。
这首不算太长的诗,撷取了最有意味的画面和瞬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并带有诗人对社会人生哲理性的思考与寻求。这首诗看似随意的背后是诗人注重意象与意象之间,形态与形态之间的衔接、转换、呼应与对照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如童年的榆树、青年期的悬铃木,成年后的杨柳,这些意象既有差别又具有内在的联系,既写出了生活场景的转换,更写出了不同的树不同的时期给予诗人不同的感受。水的画面尤其明显,童年的小河,流进了青年期的玄武湖,而在在大明湖向海出发。这样,水的意象,一次比一次阔大,也象征了诗人的心胸和世界随着阅历而开拓和丰盈,而后一次的阔大又是以前一次为基础。这个过程看似顺畅,实际上是以诗人背后几十年创作实践以及由此积累的人文修养的有力支撑做底。
时光似水,记忆温热。这首诗不仅收藏了诗人成长的秘密,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收藏了岁月的醇香和许多不可言说的美好。好像时光的心室,是最好的留世之物。那些曾经藏于心底的零散记忆,经过这首诗的打捞、聚拢、萌芽,终于开出唯美的花朵。
这首诗既有现代诗的隐喻、时空的交错与跳荡,体现了诗人的现代意识;又以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技法,将抽象思想化为具体形象,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意象传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明显,很容易能看到诗人对中华文脉的传承。
它具有鲜活、醇厚,别致的美学意涵,体现出汉语的明丽和甜美。笔法如青天行白云,舒徐自如,又沉静内敛,冲淡平和,朴素隽永,传达出诗人恬淡的人生的态度和对美不懈追求的努力。
作者简介:杨素酶,山东高密人,文学学士、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讲师。曾支持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在《人民日报》《齐鲁晚报》《视野》《国土资源报》等发表作品。
附:
散皮原作《失物招领处》
1
这不是这个时代的事物,没有祭坛的时代
不会有人设立专门的仪式
安慰失者,唤醒失物。不是
只有失物才能招领
不是招领的都是失物,也不是
招领的只在一处
当我书写:失物招领处,五个字
同一时间
三种事物同时显现
2
在我出生的村庄,炊烟都从绿树丛中
升起
等到冬天失去了绿叶,炊烟仿佛点燃了枯黄的
枝条
炊烟之下,便是我的童年
从光着**,到躲进衣服
与大榆树时而绿了时而蜕去色彩,并无二致
那棵树下,聚集了许多鬼故事
从东嶺流下的水
穿村而过,直到南头消失于田野
小河低矮的堤岸,后来成了路
许多人走着
步入老年的风景
我从这条路走出村庄,并让这条路在我的脚下
继续延长
只是那条小河,已经消逝
路拓宽了,水泥覆盖了本来的面目
东嶺流下的水
不知所踪
他依傍的堤岸,找不到源头
3
玄武湖畔,湖水弯曲悬铃木
荡舟在一片落进湖底的蓝天之上
我把来自北方的情怀,放养在宁静的湖中央
仿佛故乡的小河,汇聚到这里
把这里变成故乡
沿湖岸向西,建宁路上,一个65号门牌
把绿树掩映的校舍
装扮成温馨安详的村庄,里面存放了3年时光
供童年消褪
供青春生长。一圈一圈,四季常绿的操场
2011年,阔别三十年的学子
在江北,珍珠南路,一个65号门牌下
一处新建的宏大的校园里
齐聚一堂
庆祝三十年前的青春和曾经的念想
重逢,凝望
只是彼此的眼神里
找不到绿树掩映的宿舍,四季常绿的村庄
在建宁路上
玄武湖旁
4
大明湖的舟侧,也沉浸着一片天空
他们只在天气晴好风平浪静的时候出现
撸浆一过
需要许久才能聚拢,重见天日
那不是玄武湖飘来的,那只是一叶人生的扁舟
行走在他的江湖
这里杨柳依依
春风依傍着窗子,月光系于柳梢
像一枚终于落脚的种子
扎根,发芽,顺从地接受季节的摆渡
于是,三合街,经三路,趵突泉,英雄山上
一群自我蜕变的虫子
寻找自己的惊蛰
打着诗歌的旗语,向远方的大海发信号
后来
他们走进了《传他,或者自传》
轰轰烈烈地走开
却没有轰轰烈烈地回来,也许
他们并没有启程
象只端坐在大明湖的青蛙
学会了沉默
惊蛰每年都有,虫子蜕变于农药之下
5
在大英博物馆,来自中国的石器
静卧在橱窗
并不觉得身在他乡
我却为失去的时差,睁不开眼睛
6
若干年后,我孙子出世
我用叠字启蒙他最初的语言
他用依依丫丫的声调,认领我这个祖父
并将用他的成长
认领童年,青春,四季和旅途
我想象,他是一棵大榆树,悬铃木,杨柳依依
在我视野中,以连续的慢动作
长成参天大树
映照在自已的江湖
那将是一个奇异的时代
就连幼儿园的名称,都别有意味
大门上写着:失物招领处
而许多望眼欲穿的人,持牌而立
散皮,本名许加波,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北京文学》《诗选刊》《星星诗刊》《扬子江》等文学期刊,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作家年选》等多种诗歌选本,荣获第五届中国长诗奖、山东作协齐鲁作品最佳作品奖、澳门世界报社诗词大赛一等奖等多种奖项。著有诗集《日常事物》《意象·花季》《散皮短诗选(中英文对照)》《面壁集VI》《时间之虫》《镜子里的影像谋杀了我》《语言在草木中生长》,诗合集《明月照我满怀冰雪》《十诗人诗选》等多部。先后主编《中国60后年度诗选》《诗探索2016年度诗选》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