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鼎 * 一诗一评 ] 空灵部落 @ 施施然《杨保罗的讲述》
一诗一评
杨保罗的讲述
施施然
已经过了台北,公路两旁
的槟榔树下,日光
在丛林和水草中游动。穿过
低矮错落的防震楼,大巴车平稳地
向台南驶去。“给老爷太太们
请安”。杨导游还在继续他,准确说
是他的母亲的回忆:1948年
在“大撤退”潮中作为
一位禁用词语上尉军官的姨太太
她和丈夫一起,在福建一个码头
登上了开往台湾的船——
在我们常见的电影中,她至少是
情感的胜利者。不是吗?
她取代了大太太。
而她未来的儿子,此时正大声地
告诉我们接下来的事情。
是的,她和他待在一起
但现在,限乘750人的船
铁板一样竖立着两千多个
在密不透风的对峙中
不分男女弱孺,肉紧贴着肉
人们站着呕吐。
站着哭骂。站着
咽气。十几个风雨颠沛的昼夜
她一路上耳听死去的人被
扔进海中。那沉重的
“扑通”声。是动物的
求生本能,使这个刚踏进婚姻的旧式女人
挣扎着,从脚下一片排泄物的汪洋
不,是从一场战争中
活下来。像沧海中的一粒砂。
施施然,本名袁诗萍,诗人,画家。出版有诗画集《走在**的街道上》(台湾)、诗集《青衣记》《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杮子树》等,中国作协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三月三诗歌奖等,作品曾被翻译为英语、瑞典语、韩语、罗马尼亚、哈萨克等语言推介到海外,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国内画展并被收藏。
空灵部落阅评
施施然是失联多年的诗友。她曾赠送了她的首部诗集《柿子树》给我,为此我还写过一篇书评,多有刊发。前年在宜宾的诗歌万里行活动中也与之偶然相遇,因有事开车上路,彼此也只是确认了一下,便各奔东西。那时她的诗抒情而深有**遗风,才情俱佳,甚有特色。不久前,也是偶然读到她的诗《杨保罗的讲述》让我震惊,于是便收藏在册。
巧的是我们又在微信群里偶然遇到了。说到她的诗变化很大,将一首叙事诗写得让人颤栗,可见功力了得。施施然有去女性化写作倾向,平静、沉稳,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力量。2014年,她随河北省作协作家团一行,应《中国时报》邀请前往台湾参加一个两岸作家研讨会而获得一首佳作,也许诗人也会感到意外。我常想,诗也许早就在那儿游荡,通透而灵性等待着知音。知音只有一个,仿佛一见钟情。通过一个接待导游讲述其母亲的惨烈故事,施施然将其情景再现于1948年的“大撤退”之中。她一边叙述一边评论,将一个情感至上的新婚姨太太随一位禁用词语上尉军官的男人,上了一条难以料定生死和无法抵达彼岸的严重超载之船,船的离岸决定了**最后的脚印也随之离岸而去。这个非虚构的历史性大事件被施施然用精湛的笔墨记录下来,并展示予人。人的命运是皮与毛的关系,从如此意义上说,新姨太的不怕死,只是一个旧式女人战胜了大太太,这才是她的战争:“像沧海中的一粒砂。”依然渺小而可怜。这是一个敏感的题材,施施然处理得恰到好处,虽然残酷之极,将两个阶级的对立与死亡联系起来,但这不是诗人为了营造石破惊天的效果,而是现实的本真还原。诗揭示真是诗获得人心而存在于世的主要原因之一。诗人在诗的推进与处理方面具有戏剧的演绎和效果,现场感甚强,让人读后不可忘记。
我们可以看到施施然不只是抒小我之情,而是在放开视野,拓展题材空间,挖掘人性深度和追问人世真相方面向前跨了一大步。她的写作顺从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正在通过各种语言向世界传播并为异国他乡之人所接受鉴赏。让我们看到中国诗人的发音得到了更多的回应,也让我们相信中国之诗将有更加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施施然,加油!
2018.10.31本栏目主持: 杨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