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旗 发表于 2018-11-12 23:44:55

安琪:惊喜不断的阅读——《中国女诗人诗选2017年卷》读后

本帖最后由 隽土 于 2018-11-13 10:41 编辑

                                                                                                   

《圆桌诗刊》,2018年第9期。
“十二位诗评家的评论专号”。
香港诗歌协会出版。
秀实,主编。

惊喜不断的阅读

         安琪

    本书采用9个编委推荐制,每个编委推荐多少名额我已记不清了。还记得2017年底,施施然微信告知,她和海男将联袂主编一本女诗人年选并有打算每年编一本的意思,邀我担任编委并推荐诗人诗作。半年后的今天,一本设计精良的诗选摆在大家的案头,9个编委:安琪、戴潍娜、冯娜、海男、横行胭脂、金铃子、施施然、谭畅、潇潇,60后、70后、80后均有,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视野,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局限,编委年龄段跨度保证了入选诗人的年龄跨度,本书的92位女诗人从50后到90后均有,比较真实地反应了当下女诗人的诗写状况。不知其他编委怎样,我记得我推荐的若干女诗人没有入选,说明了主编有主编自己的诗歌判断,这也是对编委今后推荐人选的一个提醒,必须是精品中的精品。
    昨天开始阅读本书,一直到此刻撰写“读书记”,可以说惊喜不断。实在说,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系统阅读女诗人诗作了,许多女诗人名字熟悉但诗作接触不多,又或者名字熟悉旧作也熟悉,但新作就不熟悉了。像入选此书的娜夜诗作《这里……》,改变了此前娜夜诗作在我心中的印象不再是短小警句式的。洋洋洒洒48行在娜夜诗作里应该算是长的,娜夜成长于甘肃,写作起步于甘肃,新世纪以来因为工作需要调动到陕西,后又调动到重庆,本诗的“这里”即是“重庆”,但通篇写的却是“那里”,那里是哪里?是她的第一故乡甘肃。这个角度让我很赞叹,因此记住此诗。
    曾听戴潍娜朗诵过《表妹》,听总不及读,如今一读,深感其妙,一种五四女青年的情结、一种抛洒热血的革命青年的情结,又参杂着青春年少爱的情愫,可知作者心中的激情和浪漫。相比于戴潍娜,更年轻的杨碧薇更狠,戴只是想牺牲自己,杨是连整个家庭都可以舍弃、可以毁灭,读读她的《家庭背景》,足够叛逆的少女、足够决绝的女孩。
    颜艾琳是新世纪以来往返两岸比较频繁的台湾女诗人,但我们切不可因她的活跃而忽视她的诗作(大陆诗界一直有一些逻辑不通的偏见,低调安静就必写好诗,活跃的诗就不怎样)。从我目前读到的颜艾琳诗作,颜艾琳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她极具先锋气质的诗写在入选的这三首诗里又一次充分展现出来,尤其《定时器》一诗里反复出现的“替踏替踏”,既是时针走动的声音,亦是鞋子踩踏大地的声音。颜艾琳编过剧演过戏,她的创作在舞台效果上较不曾有舞台经验的人更有可观可赏性,2017年夏鼓浪屿诗歌节她边击鼓边朗诵的一幕相信已经刻印在现场观众心里。颜艾琳的诗经常指向生命伦理和文明冲突,有她尖锐的思想性在。近几年因为写“读书记”我养成了文本细读的习惯,很反对不读诗而单凭感觉或道听途说就轻易给一个人下定义的做派。
    童蔚入选本书的三首诗真的让我感觉好厉害,语感保持得真好,童蔚是被语言拖着走的人,她只需顺着语言的指引往前走就是,根本无须苦思冥想遣词造句,这样的诗人是幸运的,但语言为什么愿意带她走,显然她一直不曾放弃对语言的追寻,她一直坚定地行进在诗歌语言之路上而不旁顾,诸如考虑写作主题,诸如考虑读者理解,这些,都不在她的心里。童蔚的诗,无解,只管读就是。
    唐小米《清明,给外婆写封信》在悼亡诗里新意闪现,写给外婆的信却大部分用来叙述母亲,女强人的母亲,风风火火的母亲,全诗最后我才读出,诗人其实在拿母亲自喻:我和母亲一样,不比男人差。真是心思细密啊!同样写母亲,玉珍的《1966》从母亲出生的年份入手,一开篇,“1966,一个伟大的年成/我从世界那儿收获了我的母亲”,真是大手笔,仿佛那一年最重大的事件就是母亲的出生。玉珍属于90后里不曾被埋没也不曾经过漫长黑暗期的诗人,她是一出世就光芒万丈照亮了官方民间并在官方民间的共同推举中耀眼至今。她几乎是没有青春期写作就一步到达成熟的诗人,其诗有大气开阔的精神向度,又有天意灌注的语言纯度。
    零星写下几个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刻痕的诗人诗作。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女性诗选,相信你也会喜欢。

             2018-6-27

《中国女诗人诗选2017年卷》,海男、施施然,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



安琪,读书,写书,编书。福建漳州人,现居北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琪:惊喜不断的阅读——《中国女诗人诗选2017年卷》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