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军乐 发表于 2018-11-13 09:25:31

我的蓬蒿家园-时光漫度的随笔-于军乐

《我的蓬蒿家园》

从2003年非典之后工作调动,来到魔都,在我十几年的上海生活中,辗转宝山,闵行,长宁,闸北(现在大静安了)四个区,住过龙阳七村,莘庄都市新村,北新泾新村,其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就数大华新村与彭浦新村,大华是电视台分的宿舍,彭浦是自己的家,我经常开玩笑说,青年时期,好不容易脱离了苏北家乡小镇,奔赴大城市北京上海,结果住来住去,还是落到了"村"里,而且是上海数一数二大的新村!

自从2012年嫁到彭浦新村,娶妻生子,落户到这个上海第二大居民人口集中新村(第一大是曹杨新村),至今已经有近七年了,时光如白驹过隙,自己从三十八九直奔四十有四,穿梭于地铁一号线与共和新路高架,通往四面八方,熟悉的这一块土地每个角落,菜场超市电影院公园夜市学校图书馆一应俱全,这是五六十年代上海老工业基地,也是上海城市大迁徙,房子大多数是八九十年代建起来的安置房小区,人间烟火气十足,而大城市气质不足,我觉得这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新村,几十万人口的地方,就好像一个苏北小型城市,每当我去菜市场买菜或饭馆吃饭,这种感觉愈加强烈,盐城,南通,淮安及皖东皖北口音随处可见,"小大哥尼来啦,买什呢东西脆挑,你最近嘎去啊…"居住这里久了,老是和这些人打交道,如果不去一下淮海路新天地或陆家嘴古北,恍惚之间,如果再喝点,生活再慵懒点,交际圈再缩小点,节奏再慢一点,我觉得我假装在上海,没有来到真正的魔都生活,我好像就在离家乡苏北不远的一座城市,吃喝拉撒,家长里短,文字煮酒,日出日落…

这儿没有特别高的楼,有的都是小区连着小区,这儿没有特别匆忙的脚步,早晨的白领挤地铁高峰过后,有的只是贩夫走卒,日常小店,蜗居老人,上学孩童,云淡风轻散人,这儿没有张口闭口的""互联网思维,金融投资,上市并购…""这儿有逛八十年代的花鸟鱼虫市场,听公园里离退休的老人唱沪剧越剧,邓丽君的歌曲,迪斯科的节奏啊紫竹调的悠扬,古琴的流波,会忽然从岭南公园某个角落传来…这些平静沧桑的文艺老年,微笑面对我,让我一起无意识介入,我,这样一个生在七十年代的苏北小镇文艺中年,蹉跎二十年岁月,在北上浙广,奔波江上使人愁的生涯,顿生无限循环的归属感与徜徉感,刹那觉得这才是我喜欢的城市,心灵慰藉的安静…

所以,经常在诗歌或诗歌评论,散文与随笔的背后落款:某年某月某日,江南乐哥,于蓬蒿家园,蓬蒿就是彭好!嗯,那就对了,"大笑一声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彭浦新村,就是我的蓬蒿家园,我的第二故乡…

2018年7月28日上午,沪上,蓬蒿家园,暑气隆重

于军乐 发表于 2019-4-23 07:22:05

蹉跎二十年岁月,在北上浙广,奔波江上使人愁的生涯,顿生无限循环的归属感与徜徉感,刹那觉得这才是我喜欢的城市,心灵慰藉的安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蓬蒿家园-时光漫度的随笔-于军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