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梁:琢破鸿蒙 独树一帜
琢破鸿蒙 独树一帜——王建梁书法作品拥有国家著作权、受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速写 近日,齐鲁书画界传来一个不小的轰动新闻。 王建梁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学习,其书法作品得到国家版权局授权,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据了解,王建梁酷爱书法,博采众长,笔耕不辍,自成一家,尤其篆体独树一帜。几十年来,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先后获第六届“炎黄杯”书画大赛一等奖,第八届“羲之杯”书画大赛金奖,纪念禁用词语诞辰120周年书画大赛一等奖等20多项不同奖励,作品被多家国内外单位机构收藏。 眼下书法界许多人在搞奇搞怪,美其名曰;“创新”。笔者问王建梁是怎么看待书法创新这个问题? 他说,首先应该继承古人书法的精华,然后再跳出传统的巢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不失传统而又有创造和发扬,才是真正的创新。检验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通俗说,好的书法一定是好看且耐看。 王建梁认为,书法艺术美的创造应当效法天地精神,体现自然之道,那就是要表现出万物相生相克的和谐感、大自然丰富多变的生命感。这是书法家的根本宿命。看起来工整秀丽的“馆阁体”、“台阁体”,因为千字一面,万人雷同,僵化单调,反而是不美的;如果在作品中融汇着许多类似阴阳对立的艺术元素:用笔的方圆、正侧、徐疾,用墨的黑白、浓淡、干湿,结字的开合、正斜、向背、揖让,线条的曲直、粗细、轻重、长短,章法的疏密、虚实等等。这些相互对立的艺术元素不断变化、组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呈现出生命感和节奏感。自古书法大家“外师造化,内得心源”,都是从自然中领悟到书法笔法和创作灵感。因此说,书法能通天地之道、得自然之理,才有生命的活力和灵动的神气,才有书法艺术的美。否则,那便是“死蛇烂蟮”。 中国书法协会原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协会主席张业法,对王建梁这次获得了自己的著作权一事,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特为王建梁撰写了题为“致虚极守静笃”——王建梁书法的哲学意蕴的评论文章。文章从书法思想、书法精神、书法风格、书法技法等方面,分析了王建梁取得令人称道成绩的深层背景。 文中提到,多年来,王建梁研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他先后研读了《诗经》、《道德经》、《论语》、《庄子》、《列子》等古代典籍。对佛教经典更是倍加用心研习。雄厚的文化功底,使他不框架外形结构,不厘定状态细则,不囿限一格,不拘泥一体,意到笔随,心笔相和,缘情幻化,随机应变。甲骨文《心经》,行云流水,轻盈飘逸;柳叶篆《厚德载物》、《中国梦》规范严整,朴拙淳厚;中正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张阖有致,苍劲奔放;《龙》、《佛》风神独迈,豪纵洒脱;《北国之春》雄浑劲迈,刚劲有力;禅意作品《禅》、《无》、《道》、《空》、《玄》,静穆安详,雍容大度,面对作品就好像看到了如来佛的慈祥的面孔;一幅《万水千山》,有楷体,有隶体,有行体,还有篆体。 “学养有多厚,书法有多高”。张业法认为建梁是一位学术型书法家。他文化根基深厚,诗、词、评论,报告文学无所不涉,至今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获各级奖励几十篇。 著名书法家、山东省九天神马书画院院长马金忠表示,王建梁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他以静谧的心灵来感悟传统文化、来观照自然造化。以艺术为寄,不为高名、虚名所累,对艺术、人生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思考,以触摸生命之笔,坦荡从容地进行艺术创作。他用笔老辣圆熟、灵动疏朗,同时,书法的笔墨深融于意境,宋字的骨法,元人的墨韵,明清的情趣,在强调师法自然造化的主旨下,得以充分的揉和,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歌颂。他寄笔墨于自然,寓造化于笔墨,融会贯通,作品表现出一种极具艺术个性的蓬勃生命力和强烈追求自由精神人格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这种在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辩中特有的笔墨励炼,使作品体现出了充满生命张力的独特艺术画面。长期的笔墨励炼和人生阅历使他的艺术在书法微妙变化中突显出极具个性风貌的开拓性贡献,建梁书法艺术创作状态和用笔充满思想感情,其用笔一派神机,笔酣意足,雍容大雅,通过流畅自然的运笔使作品融于通达浑朴、自然冲和。笔法、墨法相得益彰,笔墨线条浑圆而爽俊,如熔金出冶,自然流淌,元气浑然,散澹玄远、虚和冲冥、简静至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