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道:师古出新,任运自在
作为一个从事书法创作40余年的书者,从开始的兴趣使然,到之后的刻苦临摹,到通达其变,再到寻求自我的审美风格,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书法家朱守道的书法之路,可谓漫长而充实。正如清代书法家钱泳在《书学》中所言:“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学习书法必然是一个师古而后出新的过程,只有在博观古帖、尽得其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得心应手,继而自成一格。然而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复杂且漫长,既需要书者持之以恒的临帖、参帖,也需要他们不断的反思、反馈,既需要在书法理论上有所领悟,亦需要在创作实践中反复琢磨,经此种种,才能有所创新。 碑帖兼得,在古法中得正道 出生于闽南地区的朱守道,自小便受到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敬惜字纸、礼敬文化的传统风俗下,会写一手好字的人会格外受当地人敬重,这也使得当地名家辈出,书法文化在那里得以延绵不绝。年少的朱守道被书法深深地吸引,那一笔一画在他心里无比生动有趣。而恰好良好的学习条件可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黄光汉、罗丹、白鸿、余纲等书法家,于是他便向他们请教学问、请教书法,为自己的书法之路开了一个好头。“他们的指导对我的书法技巧的有效训练、科学方法的养成以及对碑帖、书风、流派辨识眼力的提高,都起了很大作用,让我受益终生。 ”回忆往昔,朱守道感慨万千,也非常感激这些良师让他在入门时走上“正道” 。 “在碑帖中成长” ,这是他一直坚守的信念。在之后的人生中,无论是在机械厂当钳工,还是考入大学学习,或是之后的工作生涯中,他都坚守对于书法的一念之本心,坚持临摹古帖和碑文。在不断的摸索中,他也悟得碑帖兼得对于书法整体风貌的重要性,便更加重视二者的结合。他学习书法是“两条腿”走路——既写碑也写帖。碑和帖各有其特点,下手时既有帖学的东西,又融入一些金石碑学的气象,且渐渐地能够自然融合。 “我喜欢《圣教序》 《蜀素帖》 《松风阁诗帖》 《龙门二十品》 《汝南王修治古塔铭》 《云峰山石刻》等,这些经典作品让我既感受到碑的雄强高古,也领悟到帖的流畅飘逸。碑帖兼修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对于我来说,把帖和碑二者作为学习范本,怀着谦逊、礼敬之心加以吸收借鉴,在学习和实践中开拓视野,从善如流,多方面吸收艺术营养,以期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提高。 ”朱守道认为,在碑帖中,识得古法,在师古中,悟出正道,方可应运自在。 正变巧拙,以古朴书写自我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谈道:“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这条规律被朱守道牢记于心。在临摹碑帖和持续创作中,他也开始在书法理论上下功夫,开始研究古代书法理论,在正变巧拙中进一步悟出自己的书法风格。孙过庭也是第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古代书法家。“孙过庭主要强调书法应当以中和、自然为美,这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所体现的中和审美理念是一致的,孙过庭的艺术观受儒家思想文艺观影响很大,我在书法追求共性审美时也受到这种思想的感染。 ”受中和之美的影响,朱守道的创作更体现为一种中正、朴素之美,他不求华丽、不求险怪、不求奇诡,而在一点一面中追求中庸之道。 除此之外,晚清康有为的书学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他。晚晴时期,康有为的尊碑思想将清代碑学又一次推向**,其中碑学追求的古拙、刚正、雄浑都让朱守道感受到了古朴之美。“康有为的书法理论对我影响有两点:一是倡碑说,他认为碑刻有‘十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志奇逸、精神飞动、天趣酣足、骨气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可奉为书法的圭臬,这些论述深深打动了我;二是他的尚‘变’说,阐述了书法推陈出新,洗去千年帖学诟病是书法革新的必须之路。 ”朱守道说。在康有为尊碑思想的指导下,他把碑文的雄强、气象、飞动、丰厚融入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在中和之美的基础上,更寻求书法的质朴和气力,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感悟,渐渐悟出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正如书法家张坤山所评价:“朱守道的书法熔古铸今,深得古人要旨,有着深厚的修养工夫。其用笔厚重,温润自然,线条丰满圆浑,中锋运送,看似柔绵实则刚强劲健,中规有矩而力透千钧。结体别开生面,字势形态似取法明清黄道周、倪元璐,妙造自然天真生动,起伏跌宕错落鲜活,打破平正媚俗理念,寻求势态的变化万千。 ” 感恩时代,用书法回馈群众 近年来,朱守道积极、踊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热心公益活动,希望用书法来回馈社会、回馈群众。他积极参加由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慈善总会、中国书协以及扶贫基金会组织的各类慈善赈灾活动,参加中国书协“送欢乐下基层”的相关活动,服务社会,不计报酬。同时,他也热心传播书法艺术,积极参加公益性书法讲座,为群众普及书法知识,希望为传播书法艺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有与时俱进、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注重个人的素质涵养和道德**。我们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安危冷暖,不能把自己关闭在小小书斋里,与世隔绝。人民培养了我们,我们理应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讲爱心,讲奉献,不计得失,造福社会。特别是当一方有难的时候,艺术家们应该站出来,要有自己的声音和行动。身在书斋,但仍胸怀祖国,心系天下。用手中的笔墨,为社会出一份力量,为人民作一份贡献,是艺术家的良知和觉悟。 ”朱守道说,在回馈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自己可以用书法感染人,也通过与群众的交流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力量,更有助于在生活的体悟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王森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