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营黄河口诗会诗歌训练营
本帖最后由 焦淑斌 于 2018-8-6 22:26 编辑8月5日下午,在蓝海御华大酒店“雅舟书吧”,2018中国东营黄河口诗会诗歌训练营诗歌对谈会暨朗诵雅集正在进行。
唐晓渡、商震、张清华三位导师展开了精彩对谈,入营诗人登台朗诵了各自心仪的诗歌作品。此时此刻,诗歌的声音、诗意的力量飘荡在盛夏的黄河入海口。这是一场关于诗歌的深入交流,也是一场属于诗人及诗歌爱好者的精神沙龙。
三位导师对谈“新诗百年”
怎么评价当下中国诗歌的整体现状?怎么看待崭露头角的“90后”诗人?当代文学叙事中的时间观是如何演变的?
由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陈谨之主持,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唐晓渡,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商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张清华三位导师就中国诗歌的过去、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了专业对谈。营员们在现场提问踊跃。
商震提醒青年诗人们要保持住对诗歌的初心。他认为,诗人之于时代的功能是前瞻性的,一个好诗人永远对天、地、人心怀敬畏,永远葆有真实的情感,具备自我修正、自我解读的能力:“你没有能力把昨天的自己消灭,就不会站起一个今天的自己。你没有能力把上一首诗更新,你的新诗就不会诞生。”他还提醒诗人要学会做好叙事与抒情、理性与感性、修辞手段与有效传达的平衡。
张清华在对谈中提到了黄河口地区的诗歌创作。他表示,一个地区的文学有其独特的文脉,他以“十二座沙洲”形容黄河口的十二位代表性诗人,这些诗人就像大河之尾安放的十二个星座,呈现出黄河口的万千气象。他表示,自己在诗歌中与诗人们实现了精神上的交汇,即便与很多诗人都是第一次见面,但也已经是老朋友了。
为了“黄河口”远道而来
21位营员中,有一半以上的诗人都是从外省远道而来,他们对作为孔子故里的山东、作为黄河入海之地的东营怀着很大的好奇和热情。
诗人陆辉艳、羽微微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孙立本来自甘肃,赵目珍来自广东,赵亚东来自黑龙江,莫卧儿来自成都,郭靖来自河南,董喜阳来自吉林,孙达文来自辽宁,“90后”诗人王东则来自北京。
湖北优秀青年诗人熊曼是第一次来到山东。之所以报名这次训练营,就是因为在精神上对孔子、黄河有感情,想亲身来感受一下黄河文化的魅力。东营留给她干净、悠闲、热情、淳朴的“第一印象”,她说,训练营的交流、碰撞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增进了诗友感情。
交流碰撞出创作的“质变”
来自山东临沂的辰水是一位来自基层的诗人。他告诉记者,训练营让他有机会跳出基层封闭的环境,了解到当代诗坛的最新信息。他就长诗创作的结构把控问题咨询导师,认为很多交流都有借鉴、指导意义,等回去后慢慢思考、吸收,将会产生新的营养。
“85后”诗人孙利杰曾在东营求学四年。他说,从地理方位上讲,黄河是一个文学写作始终避不开的地方,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都曾写过黄河,黄河入海口则是黄河孕育新生土地的地方,是大海、大河、大荒交汇之地。他相信这样一个地理方位,会激发诗人写出好作品的灵感。
在诗歌座谈会上,山东诗人吴永强曾就“口语在诗歌中所占比重”的问题询问导师商震,这也是创作过程中困扰他多时的一个问题。吴永强说,他的问题在这次诗歌训练营中多少解开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诗歌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就急于求成。质变不会发生在这一天,但今天的交流和碰撞,一定会对将来创作的质变有所帮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