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军乐 发表于 2019-4-23 10:04:41

《以追忆小诗,打捞似水华年》-援藏诗人姚林章先生《老家记忆》分享

老家记忆

文/姚林章

我的老家在道院西沟艄
想不出当年有多大名气
大过新寺、稍逊南桥
每天清晨
我总是踏在泥泞的乡间小道
走过彩虹般的金澜桥
高卷起裤腿、洗干净两脚

高家的茶馆、总归是男人们的天下
喝茶聊天、谈情骂俏
厉家老伯也围着劳作裙
磨叽着老豆腐
热气腾腾
烫得我脸红心跳

食品站里围起的大白猪真多
镇关西老爷、就是他们的克星
然后听到的、一定是撕心裂肺的嗷嗷叫
太阳西下、要数粮管所和棉花收购站里最热闹
沉甸甸的稻谷、雪绒般的棉花
堆得小山高

我的算术很差、8+5=几
算了大半天还不知道
扎着两只大辫子的蔡老师
还给我耐心地扳起手指头教

东街里、金家人的文化真得好
清华北大复旦高才生太令人骄傲
只因为地主富农的成份太高
见了人还总是低着头哈着腰
大明星阿西老是叼着大烟袋
戴着乌毡帽
摇摆了心爱的脚划船
摇回来一船湿辘辘的故事
引来满街少男少女们哄堂大笑……



《以追忆的小诗,打捞过往的点滴》
    ---点评分享姚林章诗作《老家记忆》      

            姚林章先生《老家记忆》一诗,也是对自己成长的那一个时代,那儿时的家园,一种追忆,写得通俗有趣,生动而活现。            

         如同诗的开篇“ 我的老家在道院西沟艄,想不出当年有多大名气,大过新寺、稍逊南桥,每天清晨我总是踏在泥泞的乡间小道,走过彩虹般的金澜桥,高卷起裤腿、洗干净两脚”,这样的语言口语化强烈,也富有节奏,用词非常鲜活,接地气,通俗易懂,画面感与怀旧感十足,接着“高家的茶馆、总归是男人们的天下喝茶聊天、打情骂俏,厉家老伯也围着劳作裙,磨叽着老豆腐,热气腾腾,烫得我脸红心跳”这样的诗歌语言,姚林章式的娓娓道来,徐徐铺开,如同话剧舞台的一个生活场景,人间烟火气生动活泼,跃然纸上,以一首诗找一个支撑点,让那一段铭心的乡村生活画面复原。

         “食品站里围起的大白猪真多,镇关西老爷、就是他们的克星”“太阳西下、要数粮管所和棉花收购站里最热闹,沉甸甸的稻谷、雪绒般的棉花堆得小山高”,这样的语言通俗但不粗鄙,诙谐有趣但不肉麻,植根于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经验,诗歌介入生活变迁的浩瀚与琐碎,就像一个被激起的浪花,她的怒放,映衬着诗人对时代沧桑变迁的敏感,打开记忆的辽阔。


如今城市化,让我们丢到了许多的乡愁。姚林章先生以根植于乡间,挖掘埋藏泥沙之中的历史尘烟,是想让一首诗和乡村变迁历史有一个小小的碰撞。如诗中描写,“扎着两只大辫子的蔡老师” “金家人因为地主富农的成份太高,见了人还总是低着头哈着腰,大明星阿西,老是叼着大烟袋戴着乌毡帽,摇摆了心爱的脚划船,摇回来一船湿辘辘的故事,引来满街少男少女们哄堂大笑……”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与时代特征,栩栩如生地被刻画在纸上。姚林章这样的诗是可以和拿来和时光对抗,是耐得住记忆检验的。


姚林章写出的诗很朴素,不晦涩,语言干净,但是偏口语化与俚语化,有些不具有经典性与内涵丰富性,但是鲜活易懂,让人过目难忘。以我对他的了解,他想的问题就是,在每一个当下灵感来临,把一首诗写活,给一首诗以本真的力量,给一首诗以原生态的活力。不写死诗,不写无病呻吟的诗,不写庸诗,让姚林章先生的创作一直处于一个活跃的阶段。他就是敢于在远去的历史上,存住那个年代的余温和追记。对那一节历史把脉,用一首小诗来镶嵌它,哪怕像一块补丁。   
                                                
    点评人:于军乐诗人,诗歌评论人201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沪上 蓬蒿家园

于军乐 发表于 2019-4-23 10:17:47

以一首诗,打捞似水华年,那些花儿与乡愁的古老河流

大尼玛次仁-老姚 发表于 2019-4-23 10:23:31

乡下人写乡下诗
乡下狮子乡下调
吃烧酒、嘎山湖
一日到夜乐桃淘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追忆小诗,打捞似水华年》-援藏诗人姚林章先生《老家记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