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现 发表于 2018-8-13 16:04:35

中岛:诗歌的价值,在于她和我的生命一起跳动

中岛:诗歌的价值,在于她和我的生命一起跳动                        本报特约记者:高世现(汉族)

记者:首先,我觉得这次访谈不像访谈,而像对话,您面对的也不是一个记者,而是我们、两个诗人一次不受时空限制愉悦的交流。在中国诗界说起中岛,必不可绕过《诗参考》,一个民间刊物,能够办一年两年就非常不易,十年更屈指可数,而二十年,就更凤毛麟角。但是,《诗参考》却真的坚毅办了20多年。尽管您在以往的访谈也说及创办《诗参考》的历史,但还有很多人并不知内情,请为我们再回忆一下整个过程。还有,《诗参考》目前的运作情况?
中岛:今年算起来,《诗参考》已经走过了它的22年,它也算是我的“孩子”,22岁了。22年来,《诗参考》给了我无尽的快乐和感动,同时,也让我尝到了民间刊物成长的艰辛与困苦。快乐和感动。《诗参考》聚集了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们,比如:伊沙、严力、徐江、侯马、唐欣、孟浪、沈浩波,南人、于坚、陈东东、阿坚等等,是他们的诗歌作品与他们真诚使我的生活有了满足感,快乐感。编辑他们的诗歌是我的福分,阅读他们的诗歌是我在劳顿之余的一种休闲。是他们让我的诗歌有了进步,有了今天。《诗参考》我是在90年去西安见伊沙的半年里,有一个叫蓝鸟的诗人要办《诗歌参考》,后来就一直没有办成。我考虑再三认为名字不错,就与诗人伊沙商量把这个具有诗歌价值与历史意义的诗歌名字让它诞生,让它鲜活起来。当时不管这名字是我想出来的还是伊沙改成的《诗参考》已经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它和我们一起来到了今天,还将继续向前。90年夏,我从西安回到了哈尔滨,在准备了几个月后,通过众诗人的大力支持,《诗参考》创刊号于1990年11月伴随着东北飘飘洒洒的雪花儿,在萧红的故乡呼兰降“生”了。这之前,我去了趟北京,见到了顾城的父亲顾工,在他家里,他把顾城手写的五首诗歌给了我,那个时候顾城还在美丽的新西兰生活,也没有出现诗歌里残暴的诗人的故事,平和的世界就和诗歌一样。与两个诗人特殊死亡还有不到三年的时光。《诗参考》创刊的第一期就在头版刊发来顾城的五首诗歌,这期包括伊沙、严力、徐江、孟浪、于坚、默默、陈东东等在内的著名诗人诗歌作品,由于这些诗人的优秀诗歌,给了刚刚创刊的《诗参考》在诗歌圈内足够的影响力。在《诗参考》出刊的那天,我捧着油迹未干的《诗参考》兴奋不已,眼泪夺眶而出,是幸福的眼泪!《诗参考》出版的前两期都是印刷厂的印刷工人一个铅字一个铅字细心的摆到一个方格子里完成的,是通过最古老的一种印刷方式来完成的,那种味道,就像从远古飘来的诗歌的墨香。我曾经在《诗参考》某期的前言中,曾谈到过这个话题:《诗参考》选发的诗歌作品,是不一样的诗歌作品,聪明的读者很容易看出它们内在的非凡品质。《诗参考》推出的诗人,也是不一样的诗人,他们对近年来在公众心目中存在的装神弄鬼、神经兮兮、酸里酸气的诗人形象是一个彻底的否定。202年来《诗参考》确实这样做了。《诗参考》目前还在编辑出刊,每年一期,每期发表120位左右的诗人的诗歌作品和评论,400页码左右,费用基本上我个人出。在出刊的27期中,朋友们的资金支持的已经超过10期,我和《诗参考》永远记住他们。
记者:可以看出,您回忆《诗参考》是动了父子般感情的。在您编《诗参考》这二十多年来,又有哪些个贵州籍的诗人给您印象最深?您又怎么看《贵州民族报•民族文学周刊》大张旗鼓的采访中国诗人,比如006期吉狄马加,又比如015期李成恩,既有老将又有新锐,您觉得一个成功采访背后的意义在哪里?中岛:南鸥、何锐老师、王强等诗人,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贵州籍诗人,诗人南鸥目前在中国诗坛非常活跃,诗人王强在中国民间诗刊的推进贡献较大,而何锐老师在《山花》工作时,在推诗歌新人,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上功不可没。《贵州民族报•民族文学周刊》大张旗鼓的采访中国诗人,这说明《贵州民族报》很有文化内涵,有独到眼光,懂得价值观,深知诗歌的力量,这是中国其它媒体所没有的智慧与高贵。祝愿《贵州民族报•民族文学周刊》越办越好!
记者:我记得我认识您是去年安琪在腾讯微博主持的《安琪读诗》,当时安琪点评了您的《我一生都会和一个问号打架》,而后你也入驻了腾讯微博,在2011年底评出的各个版本的十大诗歌新闻,都不缺微博元素,其中您《诗参考》评出的以伊沙的《新世纪诗典》的“每天去过诗瘾”、“海啸体”接龙、“微诗体”风行、“李成恩诗歌朗诵会微博直播”,就占去其中四席,您怎么看这一现象?中岛:微博是诗歌传播的一个全新的载体,无论是它的传播速度还是对诗歌、诗人本身的影响,都是深刻深远的,也是传统诗歌载体无法代替的,因此,充分利用微博这样一个可以传播诗歌的途径,宣传和发展甚至影响当代诗歌非常有必要。《诗参考》每年都对中国诗歌事件或者相关新闻进行评选,这些都是考虑对诗歌的价值判断及影响。非常遗憾的是,2011年遗漏了最重要的“小学生诗歌节”和“网易在北师大举办的一次最有影响力诗歌朗诵会”。在此向诗人们、读者们道歉。“微诗体”的提出,对诗歌的普及很有帮助,毕竟人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都无法静下心来读过长的诗歌,因此,短小的诗歌被热捧也是时代的需要,毕竟诗歌是任何文学样式都无法替代,而诗歌还是人的生命中内置的一个说不清楚的“成分”,诗歌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的,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消失,这需要激发。因此,那些说诗歌无用的人如果被激发了,他就发现,诗歌在人类的生命中是如此的重要。
记者:对了,2012我主持的《新诗经》您有关注吗?或给些建议?我推出《新诗经》的初衷就是尽可能扩大诗歌的受众,和全球其他地区一样,诗歌受众的缩小近20年来也一直困扰着中国诗人们,您觉得微博能为诗歌造群体氛围吗?微博能为诗歌趟出了一条更为奇险的传播“捷径”吗?中岛:我一直关注,无论是杨克的,安琪的,老巢的,还是李成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诗经”这样的提法一直有,但是确实把新诗歌送到诗经的位置还需要时间的考验。虽然网络时代,一些在特定环境中的诗歌被流行,但是,时间会一次次的验证这诗歌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这其中包括了诗歌的生命价值,即:它的诗歌成分、艺术观、诗歌的创新能力、语境、以及本身的诗歌内涵等等,诗歌的构成不是文字的排列这么简单,所有人都可以把文字排列成行,却不能把内心的情感表达成诗歌,这就是诗歌与散文的区别。确切地说,任何与艺术生命相关的价值体系作品,都不可能有捷径,虽然传播可以做捷径,诗歌进入人心的却需要漫长的流动的过程,诗歌永远需要我们去生活去努力去拼搏,诗歌的深度就是你生活的深度。
记者:去你新浪博客,见您近期都写“微诗”,有近百首了吧,您怎么看“微诗”写作,觉得它的难度在哪?中岛:是的,都属于微博的尝试作品,因为首先考虑了为微博写诗,就有些局限了,没有我平时写诗歌放得开的感觉,激情也似乎少了。平时写诗,也不需要沉淀,有感觉就写,写出来就充满了内心要释放的情怀,没有屏障,因为你的诗歌“渠道”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什么技术、设定的,已经无法挡住诗歌与我内心的脚步,它就顺势而发。微博诗歌,必定框住了我们诗人的思维,因为不是古体诗歌,又要在140字内完成,因此,它是否可以达到诗歌要求的高度,现在还看不出来。
记者:在诗坛流传有一个佳话,说的就是您的诗集《一路货色》和诗评家沈奇的故事。能说说您与沈奇的故事吗?中岛:诗坛有一个佳话,说的就是我的诗集《一路货色》和诗评家沈奇的故事。沈奇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在读我的诗集《一路货色》,由于他高度集中,到了忘我的程度。他此时可能更多的是进入到了我的诗歌生命体中,与我的血和肉进行着交流,因而就忘记了他的眼睛。当他发现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什么的时候,才知道他太用心了,由于他的家人及时把他送到了医院得到了及时治疗,才保住了眼睛,为此我深表内疚。这说明他很认真多通过我的诗歌来了解我以及我所处的生活境况,他在无私地了解或者研究一个诗人的生命在其生存的环境中的诗歌进程,这是一个诗歌评论家的职责所在,沈奇做到了。他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诗歌评论家,他写我诗评论我不根本不知道,之前也没有和我说过,当我收到他寄给我评论稿的时候,我读着读着就感动的流出来眼泪。很多所谓的诗歌评论家,读几首诗歌就把一个诗人捧上了天,说的也如天书。沈奇则不同,评议、朴素、认真,货真价实。我向这样“敬业”的诗歌评论家表示敬意!
记者:听了您与沈奇的故事,这真是耐人寻味!回到那个隐喻:如果离开了那“一阵暧风”,我们不仅听不到语言对我们的召唤、文字撞磕后的回响,我们也看不到春天里的新枝嫩芽。沈奇不愧是个杰出的诗评家代表和文艺榜样。据知您与伊沙、侯马、徐江的关系特铁,也说说您对他们的印象。中岛:有一句成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和伊沙、侯马、徐江是你所说的特别的哥们,这首先我们都是不折不扣的诗人,这是我们成为朋友的首要条件。我们初识的时候也是通过诗歌认识的。伊沙、侯马、徐江的才华是我随时随刻成长的词海,也是我诗歌生命的动力。《诗参考》两届十年金奖是公平、公正的,没有夹带一点私情成份,从我办的22年的《诗参考》就可以看出。一是一、二是二,这是我对待诗歌的原则,我从来也不想把我22年养育成长的“孩子”,因为一点私情而断送。我想,只要是我诗歌上的、我人生上的挚友,应该会理解我的所为。
记者:看来,《诗参考》已在接你手中已成为使命,甚至是命运。在好文本面前,“伟大的读者成就伟大的诗人”一说您认同吗,您觉得诗歌批评家是那一类读者?中岛:我非常认同这一句话,但是,我们离伟大还很远,读者是伟大的。我们作家如果越朴素就越能够创造出更好的诗歌作品给他们。诗歌评论家不应该完全是赞美者,还应该是批评者。评论家应该是诗歌和诗人的观察家。
记者:您觉得地域对写作重要吗?譬如昌耀,若他不是沛流离于青海垦区,他能写出《慈航》、《哈拉库图》之类的作品吗,又譬如余光中,若他不是客居海峡彼岸,他能成为“乡愁”诗人吗?强大的地域精神力量也许可以保证一个写作者不至于沦入苍白的观念之中,现在,北京之于您又是一种怎么的情形?甚至,网络之于您又是另一种怎么的情形?中岛:地域对一个作家来说非常重要,你在诗歌中不仅是表达心声,还应该表达你所处的生活环境,因此地域或许可以造就出诗人独特风格的诗歌与诗歌心境,还可以与地域文化相交融。昌耀如此,余光中如此,伊沙也如此,如果诗人伊沙不生活在西安,就不可能写出《车过黄河》这样优秀的诗歌名作。我也如此吧。
记者:今天跟您的谈话非常愉快,平日总不会系统地想这些问题,而通过这次谈话,廓清了不少含混的东西。谢谢您,最后谈谈诗歌对于您的意义。中岛:我认为,我的诗歌是和我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不故做玄虚,因此我的诗歌是活性的,纯粹的,带有流动血液的。因此,我相信我的诗歌为人类未来所提供的文本价值,就像我相信我成长的生命。我诗歌的价值,在于她和我的生命一起跳动,这就是诗歌对于我的意义。人物档案:中岛,原名王立忠,黑龙江省宝清县人。为诗人、记者、资深媒体人,自由撰稿人、评论人、中国名博沙龙核心成员。1983年开始诗歌、小说、评论的写作。至今已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山花》《作品》《星星》《诗选刊》《诗歌月刊》《中国新闻周刊》《小说林》《诗林》等刊物发表诗歌、小说作品200余万字,诗歌作品被选入中国三千年诗歌精华总集《诗韵华魂》以及《读诗1949——2009,中国当代诗100首》》《现代诗经》《被遗忘的经典》《中间代全集》《非主流诗歌档案》《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的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卷本中,《中国最佳诗歌》1999、2000、2001、2011卷本中,《中国诗歌年鉴》1999、2000、2004、2006卷本中,《1999年中国诗年选》《朦胧诗25年》恋情、沉思卷本中,《中国网络诗典》《中国诗选》等百种诗歌选本,有8首诗被译成英、日等文,2002年应邀参加第八届亚洲诗人节,2007年应参加第十届亚洲诗人节,2009年10月3日受邀参加首届中华世纪坛仲秋诗歌节,被评为“2005年中国十大优秀诗人”,2005年12月27日《新京报》以[名家新作]推出中岛诗歌小辑,2007年第一季诗江湖汉诗榜头榜,2011年获得第二届《葵》十年诗歌大奖,2012年获得网易《新世纪诗典》银诗奖。主编过《诗参考15年金库》10卷本,《西方性爱诗选》、《伊沙这个鬼》等,《中国诗歌年选》2004、2006、2008年副主编,《诗参考》主编。代表作品:《花朵和病句》《我一生都在和一个问好打架》《父亲的骨头》《心系列》《生活》《我漂亮的被自己打落》《影子》《舞》等。

http://s8.sinaimg.cn/middle/4383b0cfhbac99f365727&69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岛:诗歌的价值,在于她和我的生命一起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