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友会2019七月诗赛获奖作品及点评
【27号作品】三月的铁轨 ——致海子
英伦 横量比你的肩宽,竖量比你的诗长横量竖量,都没你的眼窝深邃都比你的忧伤和迷茫,矮了一截 三月刺桐花开,鸟羽淡紫无数别离和重逢正在诞生和消亡只有你,坐在山海关的铁轨上酝酿和等待一首绝笔 火车像绿色的大蟒逶迤而至你的灵感如麦芒炸开“远方其实一无所有!”你打出的这一道旗语刹那间让枕木沉沦,铁轨颤栗让一棵年轻的夹竹桃,禁不住把憋了很久的一口毒,扭头吐在1989年3月26日光洁的额头 后来你的胞弟也爱上诗每年都在你周围种下一小片麦子收割时他总是不惜人力,一遍遍捡拾甚至一穗也不落下。这多像你的诗干净得近乎吝啬词语——他怕节俭的母亲,挪动着一双小脚来到地里,捡一颗麦穗,喊一声你的乳名更怕她看到田野空旷,突然把干瘦坚硬的双腿铺在你的坟前,让你乘着爬满瓜秧的绿皮火车,像15岁那年离家北上求学那样一站一站地,再坐回来 2019.7.4 【紫穗穗点评】一首诗,开篇的气象与格局,会决定一首诗,最终的意境与走向。这首《三月的铁轨》,无疑是作者写给诗人海子,最深情、最真挚,也最富有况味及颂歌意味的悼亡之诗。 诗歌的开篇,就点题。用横量与竖量,用肩宽和诗长,点明了三月的铁轨之上,曾有一个名叫海子的浪漫主义诗人,用他的生命献祭,献祭一个刚刚改革开放、万象更新的时代“火车”,而这列来势汹汹火车,无情地碾过了麦芒与太阳色泽的他……因而,他的身魂与诗魄,也永远地留在了三月的铁轨之上。 作者的语言老道,比喻妥帖,用典准确,情感充沛。整篇诗作的节奏和韵味,也契合海子的诗风。这说明作者,在下笔创作这首诗歌之前,已然熟读过诗人海子的大量诗歌和其他有关的诗评文章。 三月刺桐花开,鸟羽淡紫无数别离和重逢正在诞生和消亡只有你,坐在山海关的铁轨上酝酿和等待一首绝笔 第二节,短短四句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春暖花开的三月里,无比美好的情境里,一个准备慷慨赴死的人,已经坐在三月山海关的铁轨上,写好也写完他“春暖花开,面向大海”人世最美的一首绝笔诗。 美与死,有时的确是兄弟。此刻,我的忧伤与绝望,也跟随作者动情的笔墨,回到了那个让人无比心碎的日子——1989年3月26日。“远方其实一无所有!”这不仅仅是海子打出的最后一道旗语,也是作者心中碾过的“枕木沉沦,铁轨颤栗”般的感知与嘶鸣。 我们曾热爱过的诗人,无论是在世的还是离世的,现代的与过去的,只要我们曾经热爱过,并且深深地阅读与赏析过,那么两人之间已经通过作品,超时空的交汇过了。其诗歌里,必然存留着作者的血性、脉搏、气韵与灵魂的音符、精神的药剂……总之,深挚的热爱就是另一种方式的复活。 说心里话,如果以《三月的铁轨》为题,继续写下去的话,可以变成一首磅礴的长诗。但是作者心知肚明,他知道有些话,只能说到一半,就如人世间的某些情感,也只能万语千言,凝练成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吧。 最后一段,笔锋转向了海子的老家与他的家人。他的胞弟,继承了海子的遗志。继续拿起了麦芒一般的笔,收割人性麦田,拾穗故土诗情。而他那心碎欲绝的小脚母亲,每年仍会站在空旷的麦地里,遥望北方,等待着她的孩子——年仅15岁的海子,所“乘着爬满瓜秧的绿皮火车”期盼他,还能从遥远的一无所有的那个名叫天堂的“远方”啊,“一站一站地,再坐回来”…… 我用作者的诗行,还原了一幕这样的现实场景。而且我相信,一颗伟大母亲的心,不是仅仅心碎一次,就此罢休。而是年年岁岁,年复一年的心碎再心碎……因为只有亲人的泪与思念,永远流不尽,也念不休。感谢用心的作者,给我们带来了一首美到心碎的悼亡之诗。而作者与许许多多的诗人,仍在人世的列车与铁轨上,继续写诗徘徊与观望…… 这是人类一颗悲伤的种子,某些诗人降临人世的必然使命啊。使命来,遵之;使命完,归兮! 【青海湖点评】这首诗要表达的主题是海子,而不是火车,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谈论起海子及其卧轨事件,你怎么也绕不开火车去。作者比较聪明,他把作为诗歌主体的海子与承载火车的铁轨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主体性意象与辅助性意象之间浑然天成,衔接自然,并无喧宾夺主之嫌。铁轨作为这件事情的主要物证,在真实传达作者思想情感时,可以说收放自如,张弛有度,适时为其做了天然道具。 作者首先用铁轨的深与宽作比较,引出海子思想的深邃与内心的忧伤迷茫。借此带领读者去回顾1989年3月26日山海关卧轨事件。由此展开关于诗人海子的短暂人生及不得不说的身后事。当“火车像绿色的大蟒逶迤而至”——这里,“绿色的大蟒”这个词语意象颇为传神,给人一种吞噬一切的恐惧感。这种视角上的巨大冲击力与卧轨者的弱小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作者对海子生命的凋零那种无限惋惜与悲伤。接着,“刹那间让枕木沉沦,铁轨颤栗”,这样的细节描述,如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还原出此在的真实感,强化了悲剧的震撼力。30年过去了,如果他活着,也有50多岁。一个人的思想可以是独立的,但其生命不能独属于他自己。他死了,几十年来,人们对其争论不休,甚至有人把他的死看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这些姑且不言,因之改变的他的亲人们的人生轨迹与命运,可能也是他始料未及的——他的弟弟爱上写诗,并当上了怀宁县海子纪念馆馆长,多次陪同老母亲参加各地海子诗歌节。诗中说,他们像珍惜一粒麦子一样珍惜着海子,“节俭的母亲,挪动着一双小脚来到地里,捡一颗麦穗,喊一声你的乳名”,一个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带给家人的是一生的伤痛,看着这样一个小脚老母亲艰难蹒跚的身影,不由悲从中来。诗歌在细节上所刻画的感染力,让人物鲜活立体,可是试问我们所有与之有关的聚会只是在怀念他的诗歌成就吗,还是我们应该更多思索点什么。在诗歌结尾,诗人大胆想象,把母亲“干瘦坚硬”的双腿作为铁轨,铺在他坟前,希望他“乘着爬满瓜秧的绿皮火车/像15岁那年离家北上求学那样/一站一站地,再坐回来”。作者通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完成了他的情感寄托,但是我们读到这里,至少是我,感觉到的却是深深的悲哀。一位母亲一生的寄托与依傍,似乎只能是那些“闪光”的文字。这难道是一种快乐吗。但我理解作者所传递的一位老人呼唤儿子回家的心情。一首诗歌完成之后,不同读者就会有不同视角与各种思考,好的诗歌必然是开放性的,我姑且认为文本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切,并且有了一个敞开的言说环境——新时代谈论起海子事件已经不仅仅是诗歌问题,这是我所期待的。 【伊夫点评】 一个人的死能够让人们三十年如一日地怀念是不容易的。“死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在生理学的意义上无疑是一种毁灭,一种终结;死又似乎是生命的延伸,无论哪种方式的死亡,都能够启迪人们选择更好的生存方式。”作者将写作的触角伸入死亡这一神秘的地带,而且是尽人皆知的海子。写海子的作品很多,但作者的这首还是让我眼睛一亮,他把“憋了很久的一口毒,扭头吐在/1989年3月26日光洁的额头”。作者是一位睿智的诗人,他不仅仅就写海子的死,他将笔锋巧妙地转向流着同样血液的胞弟身上。他“每年都在你周围种下一小片麦子/收割时他总是不惜人力,一遍遍捡拾/甚至一穗也不落下。”浓烈的兄弟情谊在这一刻爆发。在诗人的笔下,勾勒出一个家庭的苦难史。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tPgY51JdmuzoQ7TgFxtY7Tic7iaIkicsRFia6UALTiakaFd6nmZUvibic0nOInNwUrRFIHPUafqAOzk3gzLtX6bS5j5w/640?wx_fmt=jpeg
【45号作品】为绿皮火车写一首诗
海湄 我多想写一辆绿皮火车的轰隆声隔着暗夜与清晨,我多想看它穿过车站,乡村、炊烟,校舍我多想它带着煤的气味,缓缓停在我身边我多想谢谢它带来我的父亲还有很多亲爱的人 我多想写一首诗给带着火车跑的煤我要感谢挖煤的人和运煤的车感谢火的唱歌和舞蹈我要写每一节车厢,车厢里的农民工人、老人孩子写昏昏欲睡中的彼此,如果路程还远就写写家乡,写写我心里的甜蜜 我还写了在速度下模糊的树写闪过的灯,昏黄、孤独、温暖写母亲、恋人、知己,写一场美梦的雏形我请求清晨的原谅,如果有哭泣,有故去的人再写一声汽笛,写一列巨大的火车正奋力拖动着幸福的尾巴 【紫穗穗点评】我们写诗的过程中,包括日常读诗的过程中,都会遇见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子的诗,才是一首好诗?! 并且这也是你自己写作与阅读中,无形且自觉地通过某种标准,去选择阅读与努力抵达的好诗模样。你注定,逃不开这样的询问或诘问。 读读这首《为绿皮火车写一首诗》吧,你刚刚阅读之时,就像遇见一位熟悉的、亲切的邻家少女,她有点小俏皮,但更多的感受,就是自然清丽、布衣素颜。 这是一首从心里流出的诗,也是一首传统抒情色彩浓郁的诗,适合一个初长成的邻家少女,甜美的声线,朗诵全诗。其过程的甜蜜感,就如乳燕新羽,展开好看且稚嫩的翅膀,奔向一位风尘仆仆远行归来的父母亲,那温暖的怀抱或港湾…… 我总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某一刻~游离诗外,魂飞九霄。一首好诗的模样,应该如此诗,相去不远了。作者非常的聪慧,他或她,并没有停留在第一、第二段排比、递进式的抒情意味之上,第三段尤为出彩,而是华尔兹步伐般的转身旋舞,探戈步伐般的凝视与定格收尾。前一种,对应前半段的三句。通过火车上看见的而写下的一幕幕(模糊的树、灯,昏黄、孤独、温暖、母亲、恋人、知己等),构成了作者的美梦雏形。就好像——不停地转身描述,换片隐喻,从而衍生与嫁接读者的想象空间,展现出一幕幕真实生活里的火车场景。信息量非常之大,难得。 我还写了在速度下模糊的树写闪过的灯,昏黄、孤独、温暖写母亲、恋人、知己,写一场美梦的雏形我请求清晨的原谅,如果有哭泣,有故去的人再写一声汽笛,写一列巨大的火车正奋力拖动着幸福的尾巴 后一种,对应后半段三句诗。华尔兹舞步,转为探戈舞步。前进、后退,后退、前进,每一种爱,都需要这般迂回与配合。作者想写的这首“绿皮火车”的诗,其终极意义,或也不过就是——想向逝去的时间,与吝啬的命运啊,索要一次获得幸福的权利吧。哪怕这仅仅是一列回忆的绿皮火车哦。也要深情凝望,定格住最后——汽笛声拉响的,巨大的火车奋力拖动的那幸福的尾巴! 自然而然,因为自然,才能而然。正因为作者写得“自然”,所以读者也能读出“而然”。想来这也是三个评委,不约而同、一致选择的缘由吧。众望所归,实至名归。 【青海湖点评】为一个匿名的不知作者是谁的诗歌写点评,除了诗歌文本具有的信息之外,免除了更多人为情绪的干扰。迫使我们把精力专注于纯粹的诗歌文本上,这是匿名诗赛的独特魅力。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有参与者和观望者都充满了期待。 选择《为绿皮火车写一首诗》做点评,或许在别人看来这并非一首最好的诗,但在我看来,它不动声色却内中深怀强烈抒情意味的文字承载了作者对绿皮车的怀念与感恩,而这文字毫无疑问也感染了我。作者以感念之心,从书写火车在深夜奔驰的“隆隆声”、“煤的气息”,穿过“乡村、炊烟与校舍”,缓缓停靠在我身边,带给“我的父亲”等,由远及近地把一列火车写得如此真切,伸手可触。那种亲人相聚的温馨画面,浮现在眼前,这一切都是籍由绿皮火车带给“我”的小小的幸福,以此荡开去,作者顺势写到了煤、挖煤的人、运煤的车,爱屋及乌,感谢他们,“感谢火的唱歌和舞蹈”。然后他带着我们把视线转向火车的每一节车厢、车厢里的每一个人,昏昏欲睡中的他们,疲惫中深怀梦想的他们。最后写到了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中,窗外的树、一闪而过的灯,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温暖,想到了母亲、恋人、知己,还有故去的人,等等,最后写到了火车的汽笛声,火车奔向远方,后面拖着幸福的尾巴。结尾的汽笛与开始的隆隆声有了微妙的照应,让人看到了一幅幅真切生动的生活的画面。可以说,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与人们在火车上生发的种种思绪,带着作者随手拈来的个体经验,内敛与奔放并行,热烈与冷寂并行,幻想与现实并行,这是这首诗歌最自然最本真也是最独特的地方。现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过“反抒情”与“冷抒情”时代,以及追求诗歌的先锋性、后现代性等,他们所排斥的抒情性似乎意味着抒情就不先锋、不后现代,乃至先锋本身陷于错乱,处于只破坏不建设的尴尬境地,因此最终被历史抛弃。因此现代诗歌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多元发展,其抒情性仍然是内在基调。这首诗歌可以说朴实无华,没有太多匠心,没有太多隐喻意象与修辞手法,但我们在阅读之后,会感受到那种气息的通畅、节奏的明快、结构的完整,丝毫没有语言上的晦涩及羁绊,也没有人为设置的阅读障碍。在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今天,作者没有因为步入高铁时代,而对过去年代乘坐的绿皮火车投以不屑与厌弃,相反,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作者所传递出来的人性关怀和对过去岁月的由衷礼敬。 【伊夫点评】诗是什么?诗是生活中的一把利剑,直击生活中的丑陋、肮脏和黑暗。当然,这是一把隐形的剑。关注当下生活,是诗人的良心和责任。绿皮火车是底层人生活的一个缩影,诗人抓住这个意象切入,“我多想写一辆绿皮火车的轰隆声/隔着暗夜与清晨”,而后层层递进,各种底层人物纷纷登场。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作者浓烈的家国情怀,她对亲人、对底层人的爱在字里行间一览无遗。“再写一声汽笛,写一列巨大的火车/正奋力拖动着幸福的尾巴”,没错,我们都是这列巨大火车的乘客,或站或坐或躺,而幸福是带着倦意和苦涩。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tPgY51JdmuzoQ7TgFxtY7Tic7iaIkicsRFFdic4Ta3Cheygk0lFYDjXwI7DdZfepESmaZWsKZ8yFWk9OP2k5X0z6A/640?wx_fmt=jpeg
【52号作品】1934,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列车 芳竹
“我看见了,心灵的眼睛比肉眼看的更清楚”| 阿加莎 暮色里 土耳其伊斯塔布尔的酒店金发的英国女人阿加莎开始回忆1928年首次搭乘的东方快车之后的1929年,还有1931年路途中的变故夹杂着节气里的诡异于是 那趟列车穿过她的目光身边是小她14岁的考古家丈夫一场端庄的谋杀开始上演 13名旅客自带故事 各怀心事小个翘胡子的比利时侦探波洛和他助理的出现 预示着变数的宿命“方法 顺序 加灰色的脑细胞“ 雪崩之夜 富商旅客身中12刀离奇死亡惊魂的敲门声 黑暗中一闪而过的身影每个试图隐藏秘密的人都有嫌疑 不是吗公主 教师 寡妇等12名旅客皆是嫌犯 刀 碎纸片 一枚纽扣 红睡衣 还有手枪线索叠加线索跌宕与反转“谎言提供的信息并不比真话少” 谁才是凶手侦探波洛说:“凶手就在我们中间一个人杀了另一个人,他的灵魂就不完整了”“或许这个火车上没有凶手,只有想重生的人”每个人都有活的权利 可杀人总要付出代价12个被原谅的灵魂开始在法理和人情的缝隙挣扎 阿加莎·克里斯蒂 一个一生都在策划谋杀的女人她的列车还在前行 穿过的将是一场场人性的雪 2019.7.21 【紫穗穗点评】用诗歌来重新讲述一个非常老的电影故事,就如同翻拍老电影,同出一辙。有时很容易陷入某段重复的情节与已知的情景再现之陷阱。 作者的这首诗,最初遴选时,我并没有一见钟情的触感与初感。但作为一个评委,所需要的阅读,就是至少三次以上的反复阅读。最终,它就还是从62首参赛作品中,慢慢地显露出来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诗歌的结尾处,最后两段,七句话。前提是,读者必须耐着性子,读上几遍,才能有所发现,这最终的妙处。 可以说,前面毫无出彩的几大段~叙述铺陈,就是为了最后临门的一脚。平铺直叙,而后华丽转身,忽见奇崛。 侦探波洛说:“凶手就在我们中间一个人杀了另一个人,他的灵魂就不完整了”“或许这个火车上没有凶手,只有想重生的人” 作者借用了侦探波洛的嘴,已经清楚与明白的告诉了我们……于是,这首火车之诗的真正意义与能指,指向了我们每个人,其一生谁也无法逃离的“人性”话题。拷问他人,同时拷问自己。 阿加莎·克里斯蒂 一个一生都在策划谋杀的女人她的列车还在前行 穿过的将是一场场人性的雪 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钻石”人性的多面性与反复性。一趟还在前行的火车,某某人还在酝酿策划中的谋杀,这一切的一切,仍在生命的旅程中继续,等候穿越那一场场的人性之雪。 【青海湖点评】用诗歌语言重现我们熟知的经典影片《东方列车谋杀案》,把一个发生在豪华列车上紧张、离奇的谋杀故事,通过诗人娴熟的叙事推动、细节铺排、人物对话,并佐以旁白等手法重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大侦探波洛在杀机四伏的列车上拨开重重迷雾,最终在十二人中锁定了真凶。无疑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为“一个一生都在策划谋杀的女人”,在一个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私刑寻仇,折射出人情正义与法理之间的矛盾关系。“12个被原谅的灵魂开始在法理和人情的缝隙挣扎”,不幸的是,这样的考验还将继续,还可提供珍贵的现实借鉴——“她的列车还在前行 穿过的将是一场场人性的雪”。最终,诗人借大侦探波洛之口,留下了一句经典的话:“我看见了,心灵的眼睛比肉眼看得更清楚”。诗人没有放弃提供任何推进故事发展的信息,在完整叙述杀人案与侦破过程中凸显了主旨内核。由此可见,诗人不但十分熟悉故事情节极其人物关系,而且具有较强的叙事性能力。 【伊夫点评】同样是写列车,作者却找到落笔的点——一件众人皆知的故事《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故事本身带给我们的是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大场景。同样,诗人用高度浓缩的诗歌语言再现我们年少时观看过的经典影片。让我们记住她——“阿加莎·克里斯蒂一个一生都在策划谋杀的女人/她的列车还在前行穿过的将是一场场人性的雪”。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
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