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家 发表于 2019-8-15 23:08:18

彭林家:诗话——安节诗赋祖先

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19-8-26 23:30 编辑

             七律·德寻常道 鳌天龙断卜藏名,丑地捕风凤自鸣。泪目三魂肝秉性,躬身七魄肺陈情。厚德后土求曼曼,谦道前尘索盈盈。生命灵辰虚妄相,倒头同气盼流嘤。


                安节诗赋祖先    ——从鬼节文化里需找孝行的儒释道
   祭祀达天,采风掠地。中元节是中国人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与上巳、清明、寒衣并称为四大鬼节。与除夕、清明、重阳并称为四大祭祖的安节。安节者,是谓遵守一定的节度,不作非分之想。语本《易.节》:"安节,亨。《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王弼注:"得位而顺,不改其节,而能亨者也。" 因此,礼天拜地,明了自然规律,感恩祖先,便是一种假我(欲神)后天宗气的显意识,从道德的平衡中,连接后天元气的超我(识神 )前意识,获得元炁真相的本我(元神)潜意识,即为道学里民族元神,佛学里的无我实象,儒学里的大孝本相。而这些生命变相寻找的儒释道,乃是天下最 根本 的法则——孝。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孝,龙德在田,无所不在。好比黄龙之脾土,靠的是一股四象合一的真气。方法上,如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不易之为。庸,庸者,普天之下的定理。因此,行孝,是任何人都不例外,是谓祭祀慎终追远,民间感恩祖先。如是中元节,融合儒释道三家精神,便是安节的精神反刍,驱使人性返回道心的觉悟途径。            一.儒家德表
   “孝为至道,至德要道。”儒家是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以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以孝悌忠信的理念,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秩序。西汉以后,自从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chù百家,对接“天人合一”观念,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中元节,是活着的人对死人的一种情感的悼念。心理原型上,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顺应自然的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在“敬业、日新、合作”的精神中,觉悟天地中元,祈福消灾。从科技的鬼节中看,生人停下脚步而敬畏天地、感怀先人,悲悯众生,实现着德是道德的表现情怀。如儒家“厚德载物”的主体,就是为上帝和祖先是天界的神圣,就是聪明圣智达天德的境界。那么,在人文上,体现人性的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将贫富贵贱皆由先天命定,;推而广之,,人的智愚善恶,在短期内的吉凶祸福、,病痛灾厄等,也都全由先天命定。 其实,后天的富有慈善心肠的人就有勇气,叫做慈故能勇。.也为儒家为提倡的“智仁勇”三种德行,不时,让人们追念着盘庚迁殷文化渊源里,窥视“德”的行为变化。
      一曰商殷时代,甲骨文的“德”,心行=无“心”。 《广雅 . 训诂三》 :" 德,得也。"德=(行,四通大道)+(直)——动词:看清方向,表示大道直行。 造字本义: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是以“德为得”的伦理观。古文版《説文解字》:德,升也。从彳。白话版《说文解字》: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即为甲骨文将四通大道“行”简化为“彳”。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心",突出心胸坦荡的含义。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在"直"与"心"之间误加一横。二曰西周时代,彰明德行,才德兼备,其“内得于心为德”的光明美德,乃是“明德”——形容词:合乎天道而自得自在。《墨子 . 节用上》:“义项只见于古文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不费者,物尽其用,节俭也。《礼记 . 玉藻》:“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 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容德者,谓宽容之德。三曰春秋战国时代,从明德的敬仰里,演变为个人内在的操守品德,称之为至诚的“盛德”——名词:合乎天道的思想、方法。《庄子 . 天地》:“道德经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德者,天的德性。《新书 . 道德说》:“ 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或反复无常,或丰富多彩,是谓二阴阳、三万物也。《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文里的“罔极”是指父母恩德无穷尽。或曰人子对于父母的无穷哀思。《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朱熹集传:“"言父母之恩﹐如天无穷﹐不知所以为报也。”德:操守。其心志,心意不专者是三心二意;专者,犹言再三其美。                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品行,及行为的准则、品质和规范。孝,是民众最根本教化的德,儒家曰:乐天知命故不忧。《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谓懂得事物生灭变化都由天命决定的道理。天命有归,是一种有德的表现,.也是道表率,孝也。行孝就要做到庄、忠、敬、信、勇等方面,人的各种美德包括仁、义、忠、信、礼、行、强也都要从孝开始。要使父母活着安乐,死后受到祭祀,行孝终生。由是,西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行为标准,六行也,即:孝、友、睦、姻、任、恤。如: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如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惠帝时,名义上是奖励有孝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者。高后朝置“孝弟(悌)力田”官,为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到文帝时,与"三老"同为郡县中掌教化的乡官。三老者,官名。乡县郡都有设置,掌管教化,由年老的长者担任: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到唐代,“孝弟力田”为科举选士的科目之一。唐、宋时,还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孝廉的本意是孝顺父母,引申为有功名便可实授官职,为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即为“孝廉方正。也是.清代时,特诏举行的制科之一。科举考试揭榜以淡墨书之,称鬼书。自雍正时起,新帝嗣位,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备召用。乾隆以后,定荐举后送吏部考察,授以知县等官及教职。   封建社会虽然是君主专制,但儒家的教养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人情,所谓三性是人心之体,七情是人心之用,金不克木,便是变相中的实相。比如,与父曾点同师孔子晚期弟子的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的核心儒家思想相吻合,体现出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因此,鬼节的祭祀,以孝事亲道德孝心,寄托哀思的爱心,为追悼亲人的主要方式。宗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味着追念久远的祖先或父母的去世,民风自然朴实敦厚。      乌鸦是满清的吉鸟,如美国太平洋西北区最大的城市——多树,多鸟的西雅图,,每天清晨,首先鸣叫的是乌鸦,表现在自然界里,孝鸟,.乌的别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乌,孝鸟也。乌雏反哺其母。”又曰:“神鸟也,谓日中之禽”。乌鸦幼雏长大后,能衔食哺养其母,故称“孝乌”。乌鸦,俗称“老鸹”。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这就是益鸟“乌鸦反哺”的显象,孝思不匮,堪称动物中敬老、养老、爱老的楷模。《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有“乌”、“乌鸟”“慈乌”、 "仁乌"等。传说春秋时晋文公焚林以逼介子推出山,有白鸦绕烟而噪,并集子推身旁,火不能焚。晋人称之为仁乌。如古诗词文句里,有“乌鸟私情”的表述,来比喻侍奉长辈尊亲的孝心。出处有: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孝子情怀,感人肺腑,千古传颂)唐·白居易《谢官状》:“乌鸟私情,得尽欢於展养;犬马微力,誓死以酬恩。”(白居易以孝顺来比喻自己的忠恕)宋·苏辙《次韵宋构朝请归守彭城》诗:“马驰未觉西南远,乌哺何辞日夜飞。”(描写苏辙辞归省亲的紧迫心情,跃然诗间),这种羊体嵇心的人文意识,反射到潜意识中的羔羊跪乳,则是后天气与先天炁的接通,孝之道耶。              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传说,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那么,乌鸦是一种通貌丑陋的鸟,声音嘶哑,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到普遍的厌恶。其原因:一则借力。乌鸦可以“制造工具”来完成各类任务,创新性的表现为:小嘴乌鸦学会借用路上的车辆压碎坚果(如栗子、橡子等)的方法,耐心等在十字路口上,注视着红绿灯;交通中断时,它们就会取回已被汽车压碎的坚果。二则大爱。乌鸦在其族群面临“巢寄生”侵占压力时,会选择自己不繁衍后代,而致力于保护其近亲的鸟巢不受侵占,约9%的鸟类中存在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现象。三则聪明。“乌鸦喝水”的故事,反映了其思维的巧妙;白嘴鸦可用石头升高一个容器内的水位,让虫子浮上来,然后吃掉。因为有着敏锐的嗅觉,能够感受到腐败活死亡的气味,其习性与行为,才会被认为是不祥之鸟。
      唐代以后,乌焉成马,方有乌鸦主凶兆的学说出现,如:乌面鹄形,乌合之众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究竟乌鸦反哺是不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让功大于过的踪影,渐渐躲起来,至少是一种正能量的虚拟化,而成为乌有先生灵性的信仰,让仙界的鬼神释放出一幕幕《乌夜啼引》的琴曲情怀。不仅让我们反思着乌鸦,从益鸟、慈鸟,变成不祥之鸟,如九头鸟、九尾狐,是人类心里的欲神(自我)负反馈,到元神(本我)正反馈的经过,阳变为阴,如凤凰、观音;阴变为阳,如龙,阴阳一体的互变,极端的量,诞生新的质,体现一种人对自然认识的识神(超我)提升。风水古籍《雪心赋》:"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应和着中医里的:厥阳(有阳无阴)则气下撞肾;厥阴(有阴无阳)则气上撞心。导致了人心、自然与 社会道德 平衡的倾斜,正如我们心里的鬼神,君子之阳的圆通思维 ,致使阳的童趣正气,正视这种文化理念的敬畏,捍卫着天地的循环;小人之阴的方形 思维,致使阴的恶道邪气,歪曲这种文化现象,从而,让劣根的嫉妒而扼住了乌鸦的灵性,将任性的邪"气"放纵了歪"理"的原委,失去了六根互用的消长。   荀子曾言:“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一种文化,小人把鬼神当成一种灵异的迷信。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对于中国人来说,鬼神是是内心原则的敬畏守护者。吃素行善,让宜心安宁,在祭祀追思中,重拾祖先的荣耀,不忘祖先的恩泽,自勉自强,传承家风,不堕家声。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和祖先的纪念,也是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尊重。在江西湖南等地,中元节是比清明还要重要祭祖日。由此,多了这份敬畏的保持,就能更好的约束自己,善待别人。试想,现代很多人之所以无恶不作,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没有一点点敬畏之心,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一个孝顺之人,必须在满足物质的基础上,声音柔和,态度恭顺,孝烝.孝忱,孝顺的情意,则是顺其心意。如《孝经》里所讲:“肤发身体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
   思惟我们的身体、头发、皮肤一切都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毁伤了这个身体就等于毁伤了父母的身体,所以这是孝的开始。比如,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晋代,以孝为立国之本的国家。当时,在庐山之东林寺为南地佛教中心,有一个慧远大师(非隋代净影寺之慧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所宗,后由唐、宋诸帝赐赠谥号:辨觉、正觉和等遍正觉圆悟大师,但出家修行之法是不孝之法。慧远大师说:“不敢毁伤,何以剪削?”其更深的拯救理念 ,乃是立身行道,然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意味着能使父母双亲,由于你立身行道能够光宗耀祖,这是孝之终,是大孝,也就是大道。慧远大师就是用“孝之终”来回应“孝之始”的谴责,说明出家修行是立身行道,让更多的父母从迷茫的懵懂中,觉悟、解脱和放下。在宋明理学之中,所谓“大孝”是尊敬、关心身边的每一位人。?在行孝的态度上,要慎行终生。从人的地位上分,孝行的三个等级的程序表现,最高的孝是君主的孝,使父母永远受到尊敬;其次是士 大夫的孝,用建功立业孝敬父母;最下等是平民百姓的孝,用尽力气孝敬父母。

          二.佛家莲像        莲像是.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目莲,梵文中摩诃目犍连的略语。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在《初学记》卷四引《盂兰盆经》中,说他神通广大,能飞抵兜率天。母死,堕饿鬼道中,为救母脱离饿鬼道之苦,以神通之力亲往救之。如目连戏等民间故事。在净土法门中,能够劝父母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大孝中的大孝。所以佛门孝的内涵、广度就比儒家在世间层面的孝更为圆满。莲花步步生,这就叫“顺其性”,顺着自性、本性,真正利益父母。      那么,怎么理解孝的顺意为至高之法?譬如,“随顺父母师僧三宝,“父母”代表我们的本觉,“师”代表先觉,比我们最先觉悟,“僧”代表和合的觉。“三宝”中,佛是究竟圆满的觉性,法是抵达菩提觉岸的道路。能够随顺父母师僧三宝,就能获得至道之法,得到这个至道的门。如“随顺”是随顺名号里面,从六度里传达的实相悲愿,以自性的灵知心,随顺了本我的智慧;然后,以坚固心治了自我的懈怠,将随顺自性本具的布施,超越相对治的吝啬心,就能够修布施波罗蜜,而往生成佛。表现孝为戒,防止“身口意”三业过犯。《礼记》里面,每天要三次去问候父母,冬天有温暖,夏天有清凉,其服劳就止住“身业”的过失。在赡养父母面前,一定会怡声下气,委曲婉转,“口业”就止住了恶。念念想到随顺父母的心,承欢、爱慕也就会使“意业”止住了邪。如:普贤菩萨依菩提心所起愿行,将“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之处,,纯一妙善,具备众德,名为普贤。贤者,最妙善义耶。         《无量寿经》曰:"善护口业,不叽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所以,行孝通常有三种状况:一是不孝,父母给儿女的多,成人还是要父母操心。二是小孝,儿女回报如父母所给。回报如同平等拉锯一样,令父母满意,表现“不敢毁伤”是孝之始。三是大孝,儿女回报超出父母所给。这就是最高层次的孝,如释迦摩尼所行的大孝,能使父母受到尊敬。虽暂时令父母伤心,但成道后,修行精进,证悟大道,其智慧功德,让双亲、众生均得到了利益,表现其立身行道是孝之终!由此而言,佛教心量广大,对孝的层面的诠释,不仅停留在食起居层面的小孝,而且还要承父母的欢心,给物质生活的满足、心理的安慰,顺应父母之情,而且要使一切父母得到解脱,是孝的佛教内涵,即为行道大孝的至道之法。    《梵网经》:“孝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孝为制止。”其实,戒律是合适的七情六欲,最终归结到一个字就是孝。其中,至道之法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相当于上帝的无所不知。孝,即为阿耨nòu多罗三藐miǎo三菩提之法,乃佛的发心、发愿心境界。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因此,佛,把孝提到非常高的高度。   的是,佛家是.诸佛净土,如佛教的僧侣和学术思想等。祭祀祖先;也就是佛学法事,让活人活得更好,让亡人走得更安。如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但其实和尚并不住在庙里。最高尚的气和,则是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行走在任何旮旯胡同。你看,佛教把中元节称为“盂yú兰盆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在各地寺院所举行的法会,简称为“盂兰盆会”。 根据《盂兰盆经》,旧传目连从佛言,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 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念佛家于法会结束时,齐声朗诵的一种偈文——回向文,即发誓愿共同皈依佛道。净土宗多以唐善导之《发愿观三宝》偈。内容是:“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其余诸宗,大同小异。然后,回转自己的功德,趋向众生和佛果——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超度历代考妣宗亲能速超圣地、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其法会的发愿,祈请上师三宝加持你等你的亲人,铲除三世以来造下的罪业,积上无量的福德与智慧,并曾经无知伤害过的一切众生,冤亲债主、堕胎婴灵、过世列祖列宗、累劫无量父母、三恶道无量众生超度消灾,多发善愿,减少无明愚痴、增长智慧光明,永久安祥快乐。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相者。“金刚大法会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这十五天的所有功德回向给有情众的大回向和超度之日。通过这殊胜的法会可消业增福,超度为曾经无知伤害过的一切众生,无量冤亲债主、无量堕胎婴灵、过世列祖列宗、累劫无量父母、三恶道无量众生超度消灾。       还比如,雍仲本教,发源于西藏古象雄的“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一带。为.藏族地区固有的宗教,藏语称"本波"。也叫"钵教"﹑"笨教",俗称"黑教,崇奉鬼神和自然物,尚巫术。佛教传入前,在吐蕃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八世纪后势力逐渐衰微。在与佛教的长期相互斗争中,吸收佛教的部分教义,逐渐形成类似喇嘛教的一个教派。历史上,因修行本教象雄大圆满而成就虹化身,乃,藏传佛教的源泉。如:世尊的右(脑)胁侍--大势至菩萨的愤怒像,即为雨神。像8月18日,藏历六月十八,世尊的左(脑)胁侍--观世音菩萨节日。像8月18日,藏‌历六月十八,观世音‌菩萨节日‌,作何善恶成千万倍‌。殊胜日‌请持清净‌、广大‌发心,依身、语、意三门‌广‌行善业:吃素、放生‌、供灯、持咒、诵‌经。回向‌、祈愿世界和平、无‌有灾厄、一切众生吉‌祥安‌泰!【观音菩‌萨心咒】嗡 玛‌尼 呗美 吽,也叫观音六字真,而࿐མ་ཎི་ཡིག་དྲུག་གི་ཕན་ཡོན།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功德是:ཨོཾ唵 能消除天界生死苦, མ嘛 能消除非天斗争苦,ཎྀ呢 除人间生老病死苦, པད呗 能消除畜牧役使苦, མེ咪 能消除饿鬼饥渴苦, ཧཱུྃ吽 能消除冷热地狱苦 ,ཨཱོྃམཎིཔདྨེཧཱུྃ嗡玛呢叭美吽。    比如,放生还债,就是看到有生命的异类众生,被擒被抓被关被杀,惊惶失措,命在垂危之际,发慈悲心,买物救赎,偿还今生累世以来所欠无数的杀债、宿债,以期灭罪消愆,消除业障,予以解救释放的一种行为!放生的功德无量无边,如长寿少病,官禄亨通,无刀兵劫而免除战争杀祸,子孙代代昌盛,生生不息等等。生活中,虽然放生最容易消业障,得无量功德,只要发心,随时随地,长养慈悲心肠,解冤释仇,体会到天地万物一切皆平等、有感觉,具佛性,皆能成佛的真理。是的,十五日这天,放飞的五只鸽子,大半天久久不肯离去,那种生命的灵性时常盘旋在情感的记忆,宛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然而,怨家债主,邪魔外道都不愿意我们如此简单地成就道业,千方百计增长无明,混淆视听,蛊惑人心,让世俗偏见所阻碍人们放生。         你看,盂兰盆,梵语是乌蓝婆拏。 意译为救倒悬——是人死后堕落于三恶道中,如饿鬼道中的众生,腹大如鼓,喉细如针,饥饿难堪,如被倒悬着一样,比喻极为痛苦。以解救其亡母于饿鬼道中所受倒悬之苦。见《盂兰盆经》。南朝梁以降,成为民间超度先人的节日,是日延僧尼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后亦演为仅具祭祀仪式而不延僧尼者。物质上,盂兰盆旧俗用作占测气候的竹器,用这盆器盛着各种珍贵百味美食,恭敬奉献佛僧。由于佛教的戒律禁止教徒杀生,多采用素食,供佛斋僧,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众生的普度,广施甘露。精神上,阴间和阳间之间是一条很黑的路,没有指引的话,孤魂野鬼是无法走入轮回。为解救先亡“倒悬”之苦,而盛设种种供养,奉施三宝之法会,承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追根索源,法会由华山“目连救母”而来,是:佛祖在世时,其坐下十大弟子当中,有一位名叫目犍连尊者,以神通第一而见称。在修行中,一天想念自己死去往生的母亲。于是,开天眼去看母亲在地府中生活的状况。入定中观察,见到母亲堕在饿鬼道中,受尽饥渴之苦,变成吃不到东西的恶鬼。尊者悲痛万分,目不忍睹,急忙就用自己之钵,偷偷盛满白饭,运用神通送到饿鬼道中给母亲充饥。其母见了白饭急不及待,高兴地伸出双手捧到面前,但因为母亲生前做过很多恶事,饭菜一到嘴边,口中喷出火焰,整钵的白饭,都变成烧焦的炭,于是想起恳求佛陀代为设法,济拔其苦缚。因此,他就立即来到佛前,诉说自己母亲在饿鬼道中所受的苦况,并说出己运用神通之力盛饭给母,而母亲不得受食之情形,还至诚恳切地哀求佛陀慈悲救拔。佛心就是慈悲心,长养慈悲,合天心,顺佛令,物类感恩,心与佛合,诸佛欢喜,自然容易与佛感应道交,得生天上,享无极之福,若兼修净土,直可往生西方极乐的莲花世界       心理美学上,佛陀具有“报身、法身、应化身”三身。报身是修福慧功德圆满时,所显现的自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亦即完成佛果之身——本我。法身是清静法性之身,遍一切处而具大威德,普被天下含识众生——超我。化身是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相——自我。因此,释迦牟尼佛是在秽恶世界出现,经过自我、超我、本我而 成佛。因此,佛教导目犍连说:“你要知道娑婆世界众生,一生都是积恶造业,罪根深重。你母亲在生前做的恶事太多,只能集合罗汉僧众一起诵经祭拜,超度众多亡魂;非依仗大福德因缘之力的神通,如你欲想救拔母亲,应当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放纵日),虔诚广设种种供物饮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威德福力,就能拔济母亲脱离饿鬼道中饥渴之苦!”目犍连尊者听闻佛陀教导之后,依随佛陀所示的方法,于七月十五日那天,预备种种饮食,盛于盆器之中,恭敬虔诚地奉佛献僧。当时,佛陀也由于这个因缘,而讲了一部《盂兰盆经》。由此可知,佛陀重视七月十五日,并说出这天供佛及僧有这么大的力量,能设斋供佛,及僧其功德真能超荐七世父母之苦报罪业。后来,《盂兰盆经》中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每年的鬼节大家都会焚香烧衣,祭拜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后来,便有了'盂兰盆节'的流传,逐渐形成一种习俗。据说,与目连类似经历的地藏菩萨,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俗谓阴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节。   事实上,自古以来,佛门的高僧大德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他的孝心。父母双亲离开六道轮回了,你作为子女的孝道才能成就。唐代有个师备法师,悟道救父,就是带着要救度他父亲的心理出家,形成一种巨大的修道动力,所谓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这,便是佛教的理念,从世间对父母的孝道,然后,放大到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父母的广大之心,就能够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逐步地趋近,如莲子花,.怜子花的谐音,意谓爱子的人,让 他们逐步地感通天地的灵气。       试想,佛陀时代,在盂兰盆法会中,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后,.最早行梁武帝时代,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慈孝双亲的养育之恩德,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深得民心,历代帝王提倡,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盛行不衰。           在佛教的文化里,“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家。佛寺。佛老。佛经。佛龛。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如: 佛图(佛塔);、佛天 (佛;西天;美好的地方)、;佛化(佛的教化);、佛光(佛所带来的光明);、佛会(佛菩萨众圣会聚的地方)、;佛位(成佛正果之位)。《后汉书·西域传》:“西方有神,名曰佛。”“佛” ,古同“拂”,掸去。违背,违反。仿。 亻+弗=人不。好比“南无” 名号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 念汉唐时候的音「nā mó」,不能念成「nán wú」。是顶礼、敬礼、皈依的恭敬礼拜,直到无我的状态。“佛”的 :梵语“佛陀”,,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声闻中,凡夫缺(觉者、“知者、觉)三项,,缘觉缺后(知者、觉)二项,,菩萨缺(觉)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佛爷。佛像。借花献佛。“佛”的称号“阿弥陀佛”,翻成中文,阿——无,弥陀{量」,佛——觉,就是无量觉、无所不知,无所不觉。也就是《无量寿经》上所注解的四十八愿,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则是《无量寿经》的详细说明。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常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为西方极乐世界导师的名号,严格来说,是佛之名讳。而“南无”是要恭敬、皈依、发愿求生阿弥陀佛的国土,期望接受其教导,成就圆满菩提,即为“南无阿弥陀佛”。人称世尊,释迦牟尼佛三十多岁仰望北斗而得大道,本欲一走了之,弟子苦苦相求,便发大慈悲心,开始了近50年的传道生涯,弟子所录所注佛经无数,如《金刚经》通篇就是一个字:空。两个字:无常。有生就是无常相,功名利禄皆过眼云烟,但能看空,破除执念,看空,过去已经过去,如莲花漏,古代的一种计时器。滴滴落落,将来没有将来,现在马上过去。所伴人、物都将离去。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明白别墅、草屋都是一个窝,遮风避雨;人参、白菜都是一顿饭,补充能量;莽袍、粗衣都是身上穿,遮羞取暖。返朴归真,淡去名利地位,平等对待他人,善惜诸缘,当行则行,只顾耕耘不问收。宜止则止,有福缘,不享尽。有苦业,思尽消。常怀善念,必能身心得自在,远离颠倒梦想,吃得好,睡得香,过得逍遥。时时春风,处处扬州路。不求福自来,便得心自由的大智慧。    行为方法上,凝神静气、让心安宁;吃素斋戒,禅修、行善、祭祀亡灵,为现世父母亲人祈福;如起斋,为超度亡魂或祈福禳灾,请僧众诵经拜忏,斋戒祷祀。正午开窗晒太阳、晚上让门厅的灯盏长明,也就是前世的燃灯佛,让阳气上升、福气上扬,为未来的弥勒佛奠定基础,得(德)之因果的阴德。显然,忌畏做坏事是佛 的宗旨,今天无论作善事还是恶事,福气的加持和损耗,都相当于平时的百万倍;如忌子夜出门、下河游泳;忌过子时不睡觉云云。均是一种免受邪魔所害。如: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尊称大精进菩萨,金刚手菩萨手持金刚杵,具有除恶降魔的广大神力,常侍卫佛前。告诫世人,只要有心,猪都能精进,但.猪嘴里吐不出象牙,与普贤菩萨坐骑的"六牙(六种神通)白象",还差一层功底。但,坐骑大白猪,威势自在,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处天地震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间众生,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量,是西方极乐世界无上尊佛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右脑潜意识)者,与无上尊佛阿弥陀佛左胁侍(左脑现实意识)观世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从 大脑 的功能角度而言,圆觉章云:"信佛秘密大圆觉心"。大势至、观世音的左右脑,等同于:智(根本智、左脑意识,如文殊)、慧(差别智、右脑潜意识,如普贤)、保任智慧(根本智融通差别智、小脑前意识),正好构成了佛陀的大圆觉思维--无智。即为菩萨转八识成四智,转第八识阿赖耶识(有漏),抵达第九识阿摩罗识(无漏藏识)为"法界体性智",本性清净,离染显净,方可成佛。
                  三.道家阴阳           中元节,本是季节上的秋分。道家是一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崇尚自然,反对斗争和主张清静无为,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和无神论的倾向。其道的孝行,上阳下阴之孝,是谓祭祀祖先。那么,祭神如神,在2019年8月15日,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一是地下为鬼者,阴也,是人死后的灵魂:鬼魂、鬼魅、鬼蜮(鬼怪,阴险害人的),引申为阴险,不光明:鬼话。鬼黠。鬼胎。二是地上为人者,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引申为品质、性情、名誉:丢人,文如其人等,阳也。道家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如是,鬼与人构成了阴阳的生命世界,即为二元论的善行之道,只不过是行走着明暗的路线而已。         "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人文上表现为,道观主持,叫道长、真人,。其完整的天尊称号——度人(福生、功德)无量天尊。也就是天尊分类。比如,文昌帝君是功德无量天尊,三清弟子一般施礼时,唱诵“福生无量天尊”尊号,如遇众善信有不幸遭遇,即呼唤道教大仁大慈,寻声赴感的“无上太乙(度厄)救苦天尊”,与太白金星一切,为玉帝的二侍(秘书),显灵救苦度厄。这种唱礼,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国。解放后,被传讹为“无量天尊”。若是依文寻意,没有定义,当解为“无穷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就违背了本意。无量, 是不可计算而没有限度的无极。道佛一家,道是佛的基础,.佛教则曰:无量寿佛。无量寿即无穷之寿,可谓此佛是寿的化身,是无碍的,而“无量天尊”却不然。为此,道家有天官上元节赐福、地官中元节赦罪、水官下元节解厄,称为三官三元。而三官的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欢庆元宵;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祭祀亡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缅怀祖先。比如,吉林市流传着一种河灯,放河灯,照亮前行的路,也照耀着人性的向背两面。表示活着的人对死者的告慰,祝愿他们早入轮回。风俗上,元节流传的是属阳的花灯,在陆地;中元节的花灯是属阴的河里,在江河。其思维的太极阴阳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如老子的“无为”是以“有为”为目的。               季节上,中元节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七月属于夏秋之交的小秋,阳气从极致开始衰减,阴气开始显现。农作物已经成熟,按例要把今年的新米供上,让祖先尝尝今年新的收成。每逢七月十五日,地官即来人间,打开地狱之门,地府放出阴灵鬼魂,让他们回家团圆,校戒罪福,为人赦罪消灾。于是,人们把先人的排位一个个请出来,焚烧衣服、摆好酒肉,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孤魂野鬼。然后,焚香祭拜,恭恭敬敬放到专门做祭拜的供桌上,汇报自己的一言一行,祈求祖先保佑,并且祈求自己全年顺利平安。民间文化中,如,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 钟离权,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以征北胡有功,封燕台侯。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 因为原型为汉族神仙,故又被称做汉钟离。少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西安周至县的终南山,遇东华帝君授以至道。乃隐于晋州羊角山。道成,束双,衣槲叶。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他受铁拐李点化,上山学道。下山后又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最后与兄简同日上天。 钟离权曾经十试吕洞宾,度吕纯阳成仙,还传授吕“点石成金”的道法。也因为此法,钟、吕受到民间的崇奉,认为有护佑金矿、财运的功能。 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后列为全真北宗第二祖。元世祖尊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又尊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列入八仙, 宋朝被写入官方历史中。那么,这种“博施济众”的善举,就是一种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论语·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仁,是东方肝之木,阳木者,.向阳之木为阳,,如笔直高大之木都属阳,,是木之本性,真木也。屈曲阴柔木属阴。,如藤蔓、 柳树、 灌木 草类都属阴。因树名而定属性者,,如槐树有鬼而属阴。阴木内存,好怒伤肝。《周礼·地官·山虞》::“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 郑玄注::“阳木生山南者,,阴木生山北者。冬斩阳,,夏斩阴。木性分阳木阴木,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要想愈心理之病,必须拨阴反阳,化阴木为阳木,生出仁德、爱人爱物之心。观过知仁,道家曰:上阳为老,下阴为子,一老一子,谓之孝。《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阴中之阳为少阳,,符号“下阴上阳,经脉名意思是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好比少阳(孝)东宫太子,即将升入南宫太阳皇上。皇为上,上天光明,能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帝为下,,生物之主,兴益之宗,,有生育之功谓之帝。如明孝宗朱佑樘,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用尽一生诠释了帝王的宽厚仁慈。          帝王是天子,大地是天上的投影。山有厚藏,水有灵德。山水构成的性灵文化,如 :蚣蝮(趴蝮)、建筑上滴水的兽形,古桥的守护神,当浸入宗教建筑的习惯思维里,人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庵、观的名词,其内涵的儒、释、道趣味。儒学讲肝肺关系,也就是君臣佐使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动态的阳.;释讲心法,连接着意识之儒与潜意识之道,超越了心本身的功能,思想能力的皈依,所达到的无极之空的状态,是静的阴极致;道讲的是五脏六腑整个系统的循环,对应着天地的运动,是动静结合的混沌世界。也就是谓人性的显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 心灵回放——寺者,为专指皇帝设立的行政永久性机构,如“大理寺”为 中央司法机构,掌管审谳平反、司狱定刑的官署,长官为大理寺卿。最早是从北齐开始设立,以后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还有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寺”、现代的礼宾司的“鸿胪lú寺”等。由于寺是要国祚(zuò赐福)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办事、教育机关。如“诗”是言中有寺,表现为,上饶信州的鹅湖寺,夜半钟声的寒山寺。自从佛教已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重始佛教,把教授佛法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持续,相续的“寺”。因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庙者,古代祭祀天地鬼神、供奉祖先的房屋。“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如:画鬼,渐渐绘画出恶魔的姿态,将接踵而来惊悚,,然后,凭空想象的每一滴油彩,滴血的图片、喊冤的怪笔和 怪异的油彩,在午夜勾画出入鬼的灵异世界……   人死曰鬼,口吐魂为清而上升天,阳也;屁落魄为浊而下降地,阴也。天清地浊,天动地静,阴阳分离叫作没有地魂,天魂、人魂相隔,魂飞魄散,形神俱灭,是谓鬼神。如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为五种穷鬼。唐 韩愈 《送穷文》:“凡此五鬼,为吾五患。” 又称五瘟。其中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 五鬼乃风水理论中最重视的方位之一,即称五鬼位(八宅理论),也称五黄位(玄空飞星理论),是一种力量很强的地煞。五鬼乃九宫飞星图中的五黄位。门,睡房,厨房不应设置于五黄位,对健康财运不利.。譬如厕所不宜建造在房中央,以免催动秽气招惹五鬼。在命理中,称之为五鬼官符,神煞犯五鬼官符者,,日柱较易得到偏财,,但同时亦较易惹上小人、是非和灾害等。那么,在灵柩安葬的日子,时辰为巳时或酉时。其中犯忌的空亡,有三种:冷地、入地、扫地。如扫地空亡又叫落坑空亡,是指安葬的年月日时的地支,与化命生年发生冲突的一种凶煞。《崇正辟谬永吉通书》中记录了寻找扫地空亡的口诀:“亥戌未命忌兔龙,子辰巳人马羊刑,寅卯午年畏牛鼠,申酉丑人鸡犬冲,若是纳音不相克,纵遇此煞不为祸,”是说但是属狗、猪、羊的人,亡故之后,忌遇到兔、龙的年、月日、时安葬。如果是遇到兔、龙的年、月祸害比较小,而遇上了兔、龙的日子或者时辰,祸害比较大!同时遇上了,但是纳音五行不相克就没有关系。如:上巳节中的“巳”地支的第六位,用于计时: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脾经最旺,属蛇,阴火生阴土,后天为阴土,先天为阴火,午马为阳 火,合为巳午鬼火。汉以前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 举行“祓(fú古代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亦泛指扫除)除畔浴”活动,, 魏晋以后多改为三月三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祓(fú)古代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亦泛指扫除。祓濯(洗濯)。祓除(古代除凶去垢的仪式)。祓禊(古代民俗,到水滨洗濯,洗去宿垢)。禊(xì)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修禊。禊帖(《兰亭序》的别称)。,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物质上,鬼火是一种叫磷化氢,又叫膦,PH3)的气体,,如果还混有联膦P2H4,则会发生自燃。鬼火五鬼位为东南方,,不宜在此方位宅居。如阴性信息附体的表现——得病较急,一反常态。或胡言乱语、或哭笑不止。附体,是指阴性信息借人体修练或索物的必然渠道。       一曰:阴中阴附体——阴性世界的坏信息,可视为人去世后的灵魂,动物、植物的灵体,或怪、精、妖、鬼等。在人的素质极差时和精神受刺激时,就会乘虚而入,马上就能致病,首先占领的是人体内主要的窍穴,神经内部及大脑。可以控制人的大脑思维及四肢活动。治疗的及时就有立杆见影的功效,不然,延长病情,则渗透在体内而形成顽疾。       二曰:阴中阳附体——阴性世界的良性信息,包括神、仙、佛等物质的能量,相对而言,要大于阴中阴很多倍,表现为有特异功能的人,灵感较多的人和 练功人群当中。表现出来一种假象,让有特异功能的人看不到它的真实面目。其实,就是一种很苦修行的磨性过程,而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接受治疗时,磨性短的几天,长的几十年,等到病人的身心都能受阴中阳控制时,它一发号命令,就会领神会就去做,这时病情磨性期才告终,才能正式出现稳定的功能,去为别人调理疾病。
      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分为: 内鬼为祖先灵体或家人去世的信息,外鬼为外姓人家的信息。内神为自己所信仰的教派的神,外神为外教的神。因此,还常用来敕封、追谥 文人 武士,如孔子庙、关羽庙……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汉代以后,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川)、地望(地理位置)城池之神社。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祠者,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祀堂日渐增多,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庵者,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释名》:“观者,于上观望也”。 道教从道家的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出发,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顶。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观凤一羽,观今宜鉴古。“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唐.裴迪《辋川集二十首·宫槐陌》:"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观风察俗,观于海者难为水,如是的在新旧的 审美视野里,对从鬼节文化里需找孝行的儒释道--诗是儒家心里之志,乃《易》中群经之首的旗帜大象,命也。诗是道家天门的智,心之府的元神,性也。性命双修,意境高远阔达,为命与性中间的儒与道,称曰:诗是佛家言中的境界之寺。言为先天的心声,寺为后天的仿效,合为"诗",便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本相。由此,让夺胎换骨的心灵,走进道教的点铁成金,即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走进佛教的相由心生,即为相里的原型 天象;走进儒教的仁教礼仪,即为博爱里的地户诗教。运用在诗学里,北宋江西诗派的黄庭坚,提出的创作理论和写作纲领,,其要旨 在于强调诗人要在.学习古人诗文精华的基础上,创造 升华出新的诗歌意境,在鬼节的心空下,浮想窗外一株高大的槐树斜影,一任盘旋曲折的枝干,一条条穿刺而出 ,将根深埋在地下的交叉错节低于地面 ,融入泥土;尔后,拱出东北偏北方位的丑地鬼门,瞭望那西南坤地的人门,那孝行天下,从一个人的 物质视野授之以鱼,虚妄相想,惑汝真性;上升到精神视野授之以渔,器小易盈,器大易亏,致使在思维的大海里,惹去觉知的顿悟,引领未来日出的灵波海面,尽情倾听一波波的灵魂浪涛之声。   2019月15-21日青云
作者简介:彭林家, 聋龙天生,哲学家,党员。静居雾凇的一方灵空,六十年代中期出世于赣东北仙人洞,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作家联盟评论委员会主任,中国诗歌在线诗评编审,国家一级学术团体、中国萧军研究会主办的《当代原创文学作品集锦》副主编,中国针刀医学副秘书长,全球汉诗总会联络主任,北京仓央嘉措国际诗歌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净土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文化总监。做过教师、警察和工程师等职业,从曲折的经历上升为理论作家、《诗歌周刊》提名批评家,易学、神学、美学天士。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诗人, 2017年中国诗坛实力诗人。出版的著作有《裂开青云的红冰》等,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刊》《词刊》《散文》《散文诗》《中华诗词》《人民日报》《中国诗词年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百年新诗经》《中国散文诗年选》《世界华文散文诗年选》《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等100多种国内外报刊,任多家媒体的顾问、主编和编委。


umykFvVu 发表于 2019-8-15 23:08:19

不错!

敬延缘 发表于 2019-8-22 10:04:06

● 喜欢付出,福报就越来越多;
● 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多;
● 喜欢助人,贵人就越来越多;
● 喜欢抱怨,烦恼就越来越多;
● 喜欢知足,快乐就越来越多;
● 喜欢逃避,失败就越来越多;
● 喜欢分享,朋友就越来越多;
● 喜欢生气,疾病就越来越多;
● 喜欢吝啬,贫穷就越来越多;
● 喜欢施财,富贵就越来越多;
● 喜欢享福,痛苦就越来越多;
● 喜欢学习,智慧就越来越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彭林家:诗话——安节诗赋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