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快讯】第三届中国绸都盛泽“丝与诗”研讨会在苏州市盛泽镇文化中心举行
第三届中国绸都盛泽“丝与诗”研讨会在苏州市盛泽镇文化中心举行【中诗诗歌在线报道】:10月17日上午,第三届“丝与诗”研讨会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文化中心北塔诗歌文化工作室中正式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协现代文学馆研究员、诗人、学者北塔先生主持。他说,吃穿住行,人类生产生活的四大件,我们盛泽人干的是解决人类四分之一问题的事情。传统上,盛泽人除了务实肯干,做大做强纺织行业,也重视文化教育建设,在丝绸文化和诗歌文化两方面都有丰富的积累,希望大家在盛泽参加了前面几场活动之后,结合自己的观感,畅所欲言,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发表高见。
研讨会邀请了诗人、浙江省作协原主席黄亚洲先生,诗人、《天津诗人》主编罗广才先生,诗人、《星星》诗刊副主编李自国先生,诗人、江西省抚州市作协副主席、市委副秘书长龙泉先生,诗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剑钊先生,诗人、中国诗歌在线总编马启代先生,诗人、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原副主任伊甸先生和吴江区作家协会主席周浩锋先生、盛泽文联副主席沈莹宝先生、舜湖诗社社长萧海铭先生参加会议,吴江、盛泽两地诗人朋友若荷影子、周平,董正卿等列席参加。
在会上,来自中国各地各界的诗人朋友欢坐一堂,共同围绕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丝与诗”展开热烈而融洽的研究和讨论。
伊甸先生和黄亚洲先生分别回忆了自己当年因为童年成长、工作经历而与丝绸与诗歌结下的不解之缘。他们回忆道,无论是从家族的渊源还是从个人的发展,丝绸文化都对自己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龙泉先生和汪剑钊先生分别朗诵了为此次诗会精心创作的作品《卷丝也是人的表达》与《诗歌是一条漫长的路》,各自表达了自己经由进一步了解盛泽千百年的丝绸文化后对诗学产生的更精深的思考。
汪剑钊先生从吴语文化的角度,讲解了本次研讨会主题中丝与诗的缘分,汪剑钊先生评价道“南方诗歌抒(情)性如水”,南方泽土上的流水的穿插形如丝绸之路从古至今的流通,从古代到今天,丝绸之路在不断延伸,诗歌文化也在不断开放,诚挚地希望借由此次研讨会的契机,可以让越来越多的诗人以进一步开放的胸怀来接纳世界上多样的诗歌文化。
马启代先生从“丝与诗”的角度,阐述了“丝与诗”所引发的多层启发,如同脉同源的根性启示,自然与人文、地域与人类、客观与主观等的互证,特别是“丝调”作为东方文化原素与汉学符号在现代主义背景下的重要性,马启代先生结合当下诗学现状作了多维性审视。
李自国先生特别强调说,在古代,盛泽丝绸文化与诗歌文化都相当发达,到了现代之后,丝绸文化随着纺织业日益突飞猛进,诗歌文化有点拖后腿,北塔诗歌文化工作室成立以及“丝与诗”主题诗会的举办,可谓适逢其时,正在为补救盛泽的诗歌文化,达成与丝绸文化的平衡起到实实在在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
沈莹宝先生和萧海铭先生分别讲述了盛泽丝绸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与不断繁荣进步的变化,他们用盛泽的方言与带着江南水乡独有的吴侬软语向大家呈现了一幅幅精彩别致的丝绸华章。
盛泽当地的青年诗人董正卿先生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丝绸在贸易往来中走向兴盛,两者都借以喜爱和坚持它们的劳动人民才得以走到今天,两者也同样互为载体,互为依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北塔先生主持举办的“丝与诗”研讨会将更有意义和分量。
由盛泽本土走出的诗人学者北塔先生用自己满载乡土丝情的回忆,一一点评总结了各位与会诗人的发言,并对来自各地各界的诗人朋友莅临参加本次研讨会表示了衷心感谢。
研讨会的最后,北塔先生代表北塔诗歌工作室接受了来自各地各界的诗人代表捐赠的作品。
至此,在盛泽镇镇长吕伟峰等领导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绸都盛泽第三届“丝与诗”采风与研讨会顺利落下了帷幕。
不错! 热烈祝贺 祝贺祝贺 写诗就是吐丝与抽丝的过程。 祝贺祝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