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龙:风,难以忘却的风
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19-11-22 17:59 编辑1.记忆在月光下奔泻 所有都静静地倾听 泪花在欢乐地绽放时光不停地飞旋风,唱出没有频率的声音
故乡的小路嗔怪地问我你怎么才来等青了山等黑了地等苦了人车前灯
有些窘迫腼腆地合上了眼
2.爬满黄泥的小屋已披着青瓦垂手站在那里九月 迈着沉沉的脚步踩碎了归乡的思绪晚霞追着炊烟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
古桐色的脸庞可是 当年英俊的小伙儿却把微笑刻上青春的承诺
一双手拉着一双手泪流了二十年这一瞬间才溶合
3.啊 村边的饮马河就这样流过不留痕迹 不再诉说
草丛里 金色的野雁就这样飞天牵住真情 牵住遥远
一任往事的风凝固在岁月的成熟里远处 一声蛙鸣划破 涂着梦想的夜色的风…… 原载《吉林日报》副刊
彭林家美学点评:这是正面叙述的表述诗,诗人以白描的笔调,诉说一段难以忘却的思念,实体自我借助虚体的风,以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移觉于情绪的时间,移情于情感的空间。 你读:“泪花在欢乐地绽放/时光不停地飞旋/风,唱出没有频率的/声音”。笔流出的“泪花”应该是墨水,移情于思念的“绽放”,纸摊“时光”的寂寞,本是空白是流动,移情于情感的“飞旋”。虚实移动,转换错位,仿佛“风”的沙沙声的听觉,一个“没有”情思的触觉 ,移至于有“声音”的心情,将火热的温度,挂在“故乡的小路/嗔怪地问我”,一个“嗔怪”的情切、含蓄,和久违的“等苦了人”的比拟移情,在时空上,致使“有些窘迫/腼腆地合上了眼”。其细节的心理描写, 言“窘迫”为处境的尴尬,亦移于视觉感官的 “眼”。让绣上相思朵朵 的心花,移于“爬满黄泥的小屋”的视觉想象,从而“泪流了二十年”使有限的意象,扩大意境的张力。 通感哲学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从客观事物“村边的饮马河”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用色彩“金色的野雁”、声音“一声蛙鸣”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使读者“划破 ”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涂着梦想的”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作品产生的美感,丰富着强烈的主体。
2019年11月21日吉林
不错! 特有美感的诗 冬日的北国凛冽着一阵阵寒风,恰阅读欣赏李铁龙先生的《风,难以忘却的风》,此风非彼风。这组诗歌,列举一系列“记忆”深刻的意象群,如“泪花、小路、小屋、脸庞、饮马河、野雁、蛙鸣”,然后妙用一串串动词如“绽放、问、等、爬、披、站、踩碎、刻、牵、凝固、划破、涂”等,通感着笔下活灵活现的乡愁,好似上演一部时光隧道里的动画故事。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带入意象释放出来的意境中。有如“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期盼,便映现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蕴,如“古铜色的脸庞,可是当年英俊的小伙儿”,“二十年”“一瞬间”的慨叹,“岁月的成熟”,随风斑斓成蝶,岂能“忘却”呢?诗文里,物象为实,阳也;意境为虚,阴也。虚实相生,不偏不倚,这样的阴阳合一之谓道。所以呈现出生命体验中精神慰藉的无言大美。
再读彭老师的美学点评,有如金翅擘海,分析解读精深透彻,升华了原作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对于表现手法上通感的妙用,“移觉于情绪的时间,移情于情感的空间”,含蓄着明明白白我的心。成为引领了诗歌艺术创作的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