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的方式,留念 ——序静川《为你的照片写首诗》 赵培光
本帖最后由 静川 于 2020-1-31 23:01 编辑以诗歌的方式,留念
——序静川《为你的照片写首诗》
赵培光
从我的角度说,知道静川的人肯定比知道于江龙的人多,好比知道艾青的人肯定比知道蒋正涵的人多。对了,于江龙是静川身份证上的名字。一谓先生,一谓后生。同样是诗人,远不能相提并论。 尽管静川写诗三十几年,已经硕果累累、白云朵朵了,却始终不见《我爱这土地》《大运河——我的保姆》那种深挚而沉郁的调性。诗,咋写都是个好,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时一个念想。唐诗宋词,绝顶美妙,历代依旧继踵,依然捕风捉影。静川之所以令人难忘,便是诗里诗外的真情。真情一旦洋溢了,万物为诗,万事为诗,积极地成全了小小的、痴痴的、喜出望外的静川。 如果不写诗,静川完全可以凭借天资与勤勉过活自己的日子,并且舒坦畅达。鬼使神差吧?他少年时代偏偏迷上了诗。在诗的怂恿下,又毅然浪迹天涯;在诗的感召下,又毅然荣归故里。一晃儿,就耗去了大半个生命,好情好义存储在血肉深处。作品得以发表,无论是国内的《诗刊》还是区内的《长白岛》,都跟捡钱了似的,禁不住手舞足蹈呢! 两年前吧?偶尔的机会,静川的微信飞入朋友的一组彩照,秀色果然可餐,直教人神思飞远。以往,他阅读不少诗作“给她”,只当艺术欣赏了。没曾想,轮到自己也要莫名其妙地“给她”了。她是谁?她以为她是谁?具体的她暗转成虚幻的她,支撑着静川的天空,云里雾里,竟一口气写出了八首照片题诗,意兴仍然未尽! 不肖说,静川是忐忑的。忐忑时间段,照片里的人给了他赞许,照片外的人给了他赞扬。在赞许与赞扬中,静川脑洞大开,把陆续传来的照片一一题诗。《松花湖》杂志看中了,一并推出四十首。中国诗歌在线看准了,破例劈静川专栏,《知音》杂志看好了,选诗刊发在卷首。 浏览过不少文史资料,包括丘吉尔总统、伊丽沙白公主、宋氏三姐妹、海明威、黄柳霜、吴文藻与冰心、钱钟书与杨绛等人年轻时候的黑白片。前尘往事,漫漫漫漫,难得一怀追思。要是那些拍片之人,邀约静川之类,及时题诗一首,吾辈则容易许多了。 照片是今天的现实,亦即明天的历史。必须得承认,形而下的镜像载不起形而上的意象,譬如乡情、亲情、友情与爱情,哪怕是片刻的。所以,聪明的静川面对一帧照片,不会过分地描写镜象而会执著地表达意象。以《一个熟悉的背影》为例:“我可以随意找个借口/说是楼宇推搡我,和清风搭伴/造访你住的小镇/一个熟悉的背影/我企图绕过匆匆时光,让秋风迟到/我来不是为了/陌上花开/小村。庄稼。草帽下的女子/都可以藏匿在/我的诗里/一处若有所思的地方/往事像大鸟飞过村落/想与你俯身吻遍/金色年华的秋季/挟持一部分回忆/带回城市”。读完这首诗,再读这张相应的照片,我不禁哑然失笑。是啊,我能说什么呢?我说什么都是附赘。个中的禅理机趣,恐怕只有片中人破译了。 人生五味,适者为要。最初呢?静川试着去迎合,去角色里体味。再一再二再三再四后,他忽然觉悟把各色人等写得酸、甜、苦、辣、咸,无异于做他们的鉴定,费力未必讨好。照片里是一个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命密码抑或密钥,题诗其实是给读者一个入口,由此方可及彼。倘若仅仅停滞在“看图说话”层面,则太小儿科了,根本无艺术可言! 无艺术,何以诗? 全民摄影时代,鱼龙混杂,肯于示众者流当属好片。静川呢?尽可能地以诗的内功把好片推向极致,难免自作多情。敌得过“仰天大笑”吗?敌得过“漫卷诗书”吗?敌得过“能饮一杯无”吗?不过,他倒是颇通英雄配美女、咖啡配伴侣之道,精准地“揪”出画面背后的“思无邪”,一首又一首,幽深且悠长,给春给夏给秋给冬,给风给雨给雷给电…… 眼下,静川照片题诗火起来,呈蔓延之势。伶仃奋战,300多个群,400多个圈,远远近近发来的照片目不暇接,几乎招架不住。如何是好呢?他说有感情的优先,又说有感觉的优先,还说有感想的优先。依我看,八成是困难,想提示他有意趣的优先,又想提示他有意味的优先,还想提示他有意义的优先。 我从前比较喜欢拍照,倒不是自恋,而是为了忘却的纪念。闲时翻出来摆弄,历历在目,恍然如梦,误以为退回到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后,就不怎么动心思了。即便是鹰击长空,即便是鱼翔浅底,也唤不出沉潜的灵魂。此番,静川的照片题诗鼓舞了我,便私下里想,多拍几张好片交给他,请他题上几首好诗,相伴成趣,相映生辉,或许就不会迷失了。 我的意思是,我不会迷失在岁月里……
作者简介:赵培光,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记协理事、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散文委员会主任、吉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获冰心散文奖、孙犁编辑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出版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16部。《吉林日报.东北风》周刊主编,高级编辑(二级)。
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