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间风物到生命意识:咏叹这变迁中的尘埃流年(于军乐)
-读湖北知名作家、诗人齐家银诗作 《扫尘》有感
春节将至,腊月二十五,小年,即将返乡苏北过年,在沪上泡茶闲坐,无意中翻看手机,无意中微信圈看到挚友、湖北知名诗人齐家银兄的配图诗作《扫尘》,熟悉的场景,慈祥辛劳的母亲,凋敝的乡村,久远的年节味道,质朴的文字,咏叹的旧时光,以及淡淡的乡愁,一下子把我带入共鸣,感慨良久,不吐不快,想分享这首情感真挚的好诗,以抒共情。
开篇:过小年,扫凡尘,把经年的烦愁打扫,把来年的心结打开,年,越来越近,心,赿来越不安,作者直接以短长句结合,直抒胸臆,借喻扫尘年俗,打开胸中的块垒,抒发诗意的情愫,诗人如是道:“曾经被大雪覆盖的苇林,用苇杆敲着比尺长的冰凌,小黄狗在雪地里追着自己的尾巴,无论怎么转圈也咬不上,穿着新棉祆的我们,在雪地里捂着耳朵点爆竹,从雪人头上喷出的烟花,升起的是少年来年的希望” ,寥寥数笔,白描童年过春节记忆,生动而隽永,画面感十足,这珠玉般的诗句在《扫尘》中俯拾皆是。诗歌在接下来,呈现一种质朴的情感之美,“妈妈做的那一桌,四菜一汤的年夜饭,温润了多少艰难的岁月”,这赞美母爱的伟大,从一桌简单的年夜饭,却涌动着浓浓的亲情,接着:那时的天比现在冷,雪下得比现在厚,水比现在绿,天比现在蓝,连麻雀和小河的叫声也比现在欢畅…”
在这诗歌里,诗人有明确的生命价值观与人文关怀,他切身地意识到,那些过去的日子,虽然清贫简朴,能够呈现生命本质的美,但这一切,并非都是顺利与畅达的,时代在发生剧烈的变迁,诗人连用了三个“现在”,连自然风物与环境空气都在发生变化,足以看出其人生的历程埋伏着多少酸辛与苦楚。诗人一咏三叹,他的每一次转身,都蕴含着一个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执着与艰辛。一如诗中叹息道:“如今,荆堤成了一张,挂在墙上的弯弓,乡村成了空巢,日夜兼程的小河,淤堵成一片片泥滩,连堤边防浪的柳林都已被砍尽伐光,鱼儿失去了家,麻雀们失去了乐园…”
家银兄的诗,一贯带有浓厚的生命意识与悲天悯人色彩,语言生动简朴,没有刻意做作的成分,更没有哗众取宠、卖弄文字技巧、刻意取悦读者的矫情与媚态,面对家园巨变,时光老去,大时代碾压一切,芸芸众生,人间冷暖,此番情状,诗人的诗借着年节的咏叹,带着浓浓的乡愁情绪,如:过年,变成了一场全民的大迁徒…变了!一切都变了,骨肉相连的亲情,被弥漫的铜臭掩盖,血浓于水的团聚,被无边的欲海淹埋…”,这是全诗中最浓墨重彩的部分,是诗人情感的爆发。
诗人眼中的扫尘,不仅仅是扫去沉疴已久的岁月尘埃,也扫去了旧时光那种阡陌田园、传统秩序生活的美好记忆,扫去了道德底线,带来了功利主义的泛滥,扫去了亲情传统、扫去了年节本应有的味道。文字不仅充满着哲理的机趣,蕴含着现实批判到生活思悟 ,更闪耀着对于生命的沉淀与思悟。这里有个永远的情结:故园之恋
我一向认为,家银兄的诗是站立的,就像他的人格与操守。无论说他是一棵坚挺的荆江堤坝上的芦苇,抑或一株遒劲的草根,这些本质上看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始终能够一以贯之的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行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不会刻意为了张扬某种高度去迎合众生,更不会超越本真,放任自我,不会用个体的假大空的歌颂去做迎合虚情假意的浩瀚。他用良知去吟,用苦心去唱,用灵性去舒展,用激情去礼赞。我一直相信,齐家银先生作为一位植根于荆楚大地的作家、诗人,他的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弥散着永恒的诗意、无尽的人文关怀。
点评人:诗人、诗歌评论人于军乐
2020年元月19日 腊月二十五,小年, 中午,沪上蓬蒿家园 匆匆
齐家银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荆州市文联副主席,荆州市作协主席,长江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著有长篇小说《草根》(六卷本),作品散见于巜北京文学》《长江文艺》《芳草》《长江丛刋》《海外文摘》《上海诗人》《奔流》等文学期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