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家 发表于 2020-4-4 11:38:42

彭林家:祭拜英烈

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4-4 22:53 编辑

   

       七绝· 祭祀英魂(平水韵下平七阳)

       魂魄和离一柱香,举哀声浪泪嗟伤。
      重根叩首情无日,逢世穿心爱有光。

   
            七绝· 学会感恩(平水韵下平七阳)

   惭德人封我四方,美功天问自寻长。
   感观大爱催心动,惹惹风云法地量。



         浮想点点:祭祀英雄是一种名字的表德。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表字播德,或别号拜德,都是诗人正气品德之承袭和发扬。道教上,德是老君,太一化真炁。道书有言:无极大道之神(元始天王、盘古大神、五劫祖運)太上真元一炁,化身成三清之后,继而又以大鈞之元炁,化身为元始五老:東方(龙汉)苍灵始老,南方(赤明)丹灵真老,中央(上皇)元灵元老,西方(延康)皓灵皇老,北方(开皇)五灵玄老。天地始祖,五老上帝,主掌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木火土金水)五行。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啊,大地是天上的投影,如天干地支的相互关系,人的八字纳音则是干支的气运。五行上,德是黄帝,掌控阴阳,五行谓中央土,统领四方之神:青龙东方春季(寅卯为木)、朱雀南方夏季(巳午为火)、玄武北方冬季(亥子为水)、白虎西方秋季(申酉为金)。土有戊阳、己阴之分;在四季上,叫辰戌丑未为土。黄帝之德,辅弼护法是后土娘娘,为人间替天行道。古话说:“皇天在上,后土为证”,谓其上阳下阴,如“孝”道,就是顺应自然之道。道教与人体的中医对应上,德在脾土,东西南北的四象合一,如阴阳相交的饺子,四面薄为金木水火,中间厚为土,叫德配位之象,也就是五行攒簇的禅性,静一矣。神也。人是没有修行好的神,浮情之我而需要返回本性,真我也。所以,学会感恩,拆开恩字,因心而感——人感心因。心理美学上,德的回报、恻隐之心,构成人间美德的因果渊源。         心,是人体的中心法轮,旋转的情感,最终是要归回到性上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的最初本性,就是最原始模样的天性。心与性的相结合,构成了后天与先天的相依。所以,后天的病因病理与先天的结构同体,其临界点就是神阙穴的肚脐,掌管上阳下阴的中转驿站。              中医上,《灵枢.口问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一个动字,便有了情感,而破坏了本性的原始天体。情志所伤致病先生于内脏气机变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在人体情志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张景岳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情志喜怒忧郁,总由乎心的运动。也即是五脏各有其主,均由心为主导。《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五志。七情由五情扩展而来,喜、怒、思、悲(忧)、恐(惊)。七情五志,统称情志。心理上,正常情志是五脏对外界刺激的情感反应,也是适应和调节内外环境阴阳平衡的重要保证。但如果情志过极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导致五脏气机紊乱,乃生疾病,甚则耗竭精气,突发大病暴病。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中医心理学上,中医是《易》的整体思维原理。心理,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和兴趣、才能、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是所有精神活动的总称。譬如,心因性,是指当下症状或情绪情感,由以前发生的事情者记忆,产生情绪情感遗留下来的憋气,闷塞不通,并以某种愿望的形式存在于潜意识者中。《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矣。”气机紊乱,五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气化营运障碍,则生诸病。临床上以气郁居首位,气逆郁闷而气病。朱丹溪有:“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郁者,忧愁也。生活中,由于在以后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以某种因素为诱导产生某种症状。视为心里的情绪、情感,或是以某种行为所产生的现象,而引起着一切的动力和原因,就可以理解成是心因性。今天的清明节,低头的哀悼,回头的沉思,只是借助文字微薄的笔气力量,期待别离的英雄,一路走好,让他们的美德,时刻伴随在我和我们的眼前,为这个2020年的庚子时空,永存心中鲜活的记忆。

         作于2020年4月4日

好友发表 发表于 2020-4-4 11:38:44

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彭林家:祭拜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