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钱维城《栖霞全图》雅赏
http://www.yueyaa.com/uploads/allimg/140327/8129_140327104015_1.jpg我国古代宫廷绘画艺术,包括历史绘画、纪实绘画、装饰绘画和宗教绘画等题材内容,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五代南唐时期。此后两宋等朝代画院制,不断地推动这一绘画艺术继续向前发展。满清“康乾盛世”期间,乾隆皇帝尤其喜好文玩雅赏,清廷广揽各地优秀画家入京专事绘画。而当朝文臣兼画家董邦达、钱维城等人,堪称宫中画苑的领袖人物。钱维城(1720—1772),江苏武进人,初名辛来,字宗磐,一字幼安,号纫庵、茶山,晚号稼轩。据清代萧奭《永宪录》及昭槤《啸亭杂录·啸亭续录》等典籍记载:其性聪敏,自幼勤奋读书,“年少恃才不羁”,乾隆十年(1746)拔得状元头筹,从此步入仕途;初授翰林院修撰,后任右中允,再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等,官至刑部侍郎;钱维城故世后,朝廷赐谥“文敏”。**赵尔翼等撰《清史稿》中,载有其生平事略。钱维城学识涵养颇深,在诗文书画方面皆有相当造诣,毕生有《茶山集》、《茶山诗钞》、《茶山文钞》及《鸣春小草》等存世。他于画初得身为族祖母的女画家陈书启蒙花卉,后来又转绘山水,近学画坛“清初四王”、远绍“元代四家”等诸师,并得到当朝名家董邦达的指授,“画学益进”,尤以山水画见长。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评其“自幼出笔老干,秀骨天成”、“山水丘壑幽深,气韵沉厚,迥不犹人”。而晚清秦祖永在《桐阴论画》卷下中将其归为“书画名家”之列,“笔意亦临摹仿麓台,丘壑幽深,树石灵秀,颇臻妙境”。钱维城生前颇受乾隆皇帝赏识,玄烨帝南巡期间,他一度授命侍驾随行,江南重镇南京便是玄烨帝必经之地,先后六次巡幸、五次驻跸被其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的栖霞山畔,而且还留下了不少诗文墨宝。当时,一些朝野画家亦绘制了不少描绘栖霞山的丹青,仅钱维城至少就图画过不下10余帧。但由于时代变迁、保管不善等缘故,有些画作已经散佚不存。图中所示这幅纸本设色画轴《栖霞全图》(纵224.9厘米、横158.5厘米),就是钱维城精心表现栖霞风光的恭奉皇上之作。此图原藏清廷乾清宫,《石渠宝笈续编》尝有著录,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审视画轴,但见栖霞山巍然屹立,南朝名刹栖霞寺位于山脚下,远近丘壑起伏,漫山草木葱郁,云烟雾霭缭绕,飞泉石涧流泻,楼台、亭阁、屋舍、小桥等错落山间。伴随着徐徐清风拂面,松林低语,溪流低吟,寺院梵声从远处隐隐传来……整个景致幽秀至极,十分令人神往。钱维城在该图轴的左下侧题笔款识:“栖霞全图。臣钱维城恭画。”随后钤有“钱维城”、“染翰”两枚方印。清代乾隆皇帝欣赏该画轴后,欣然在右上侧行书题笔:“走笔无端写摄山,摄山忽到眼根前。不殊叠浪高拖岭,宛识玲峰下有泉。高士隐踪昔肥遯,大家画法此齐贤。未来过去胥权置,且尔相于玩偶然。庚辰(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叠旧作游栖霞山韵御题。”随后钤有“乾隆”两枚印鉴。该图轴上除了乾隆鉴藏宝玺“八玺全”外,还钤有“古希天子”、“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等若干枚鉴藏印。《栖霞全图》当属钱维城的江南山水纪胜佳作,较好地体现了个人的典型画风与厚实功底。他在创作中主要兼用“高远”、“深远”等法构图,布景较为繁密,以中锋入画为主,细笔勾勒皴擦,淡墨、浅绛、花青等随类敷染,干湿、深浅、虚实等并举,比较注重画面中的气韵营造。他还将栖霞山麓一些著名景点较为写实地呈现给观者,诸如栖霞寺、千佛窟、玲珑峰、叠浪崖、天开岩等皆历历在目。所作笔墨细劲秀润、深厚华滋,设色清丽典雅,富有苍郁浑厚之势,蕴涵着佛教圣地栖霞山的大千气象。《栖霞全图》亦隐隐地带有钱维城所师法的“清初四王”、董邦达等名家的笔墨风格,可能还参考了当时便已传入华夏的西画“焦点”透视方法,藉以增强图像表现的写真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乾隆时期宫廷绘画的主流倾向及审美特征,并为今人恢复栖霞山畔的历史胜迹面貌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图像依据。
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