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伦 发表于 2020-7-19 11:07:32

蝴蝶效应与诗

本帖最后由 苏伦 于 2020-7-19 11:11 编辑

空间。诗在一本蝴蝶的标本里展示着它的色彩那是关于一只蝴蝶的梦:讲述关于某一时间段诗被一种既定的框架被打破(由于细微的声音,它来自蝴蝶)。你看见,于是走向它
最初,你是盲目的:如此细微的力量以后,我们知道了一只蝴蝶在巴西搧动翅膀便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掀起了一场龙卷风事物开始被放大,一些被卷入风暴,另一些只剩下残缺
它们很真实地阐明:飞翔,只有一滴水的落点 过程很短,却给翅膀的功用做了说明除了结果的价值,还包含有残缺的美感当你与气候的神经擦肩而过,一种“轻”的感觉掠过思想的额际
于是,某个发白的记忆藏入你的发鬓那是季节悄然滑落的情的失意其实,从歌唱的伊始,它从未有过超越的经验只是我们热爱了,便一如既往,在夏的草丛舞蹈它的哲学意义
亦如坟墓的形体被解剖你感觉到一张生存的手术台对于“死亡”的幸福体验,被重新放回到爱的哲学像你改变的形体黑色而讽喻
你用自己的微妙和不可捉摸躺进声音的制作室并以光碟的磁性刻录:那些走失的、海的、风的和水的......你坚信,你要飞行的旅程一定属于火属于一个梦的绿茵里恍惚的偶遇

(附:【什么是蝴蝶效应?】      非线性,俗称“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的发现谈起。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 ”,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这个发现非同小可,以致科学家都不理解,几家科学杂志也都拒登他的文章,认为“违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确定的方程,结果也应相近才对,怎幺能大大远离呢!         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如问:两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个眼睛的几倍?很容易想到的是两倍,可实际是 6-10倍!这就是非线性:1+1不等于2。         激光的生成就是非线性的!当外加电压较小时,激光器犹如普通电灯,光向四面八方散射;而当外加电压达到某一定值时,会突然出现一种全新现象:受激原子好象听到“向右看齐”的命令,发射出相位和方向都一致的单色光,就是激光。          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           如:天体运动存在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地磁场在400万年间,方向突变16次,也是由于混沌。甚至人类自己,原来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非混沌系统快。 由此可见,非线性就在我们身边,躲也躲不掉了。
      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          横过深谷的吊桥,常从一根细线拴个小石头开始。                   说的真是很有道理.其实中国古人早有类似论断了,可惜国学不能再世界推广.       厚积薄发与薄积厚发同样包含玄机).

505687736 发表于 2020-7-19 11:07:33

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蝴蝶效应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