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 霍俊明:“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是单向度的”
当代书评| 霍俊明:“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是单向度的”身为弟子写恩师,作为诗人写诗人,浓烈复杂的情感,让霍俊明在《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中的写作,变得非常“折磨”,“我的心一直是悬空、倒挂、焦虑的,甚至有时候很烦躁。”甚至只要一看到老师的照片、诗篇、日记、书信,他就一次次心悸不已,“我有点儿抑郁。”
他看到老师就在对面,微笑着。厚厚的眼镜片闪着光。时而隐身在黑暗中,脸庞却被照亮。是陈超的文字最终拧成了绳索,把霍俊明一点一点从最深的黑暗中拔离出来。“人们会认为陈超是痛苦的,但我却目睹了他安静、纯然、温暖、宽厚、幽默、高邈甚至幸福的一面。”
封面新闻:陈超老师的家人希望你能多写一些陈超的健康、阳光、快乐。不过,这与他有着敏感、深刻的灵魂特质,并不矛盾。是吗?
霍俊明:是的。陈老师生前是一个非常很容易让人感到欢乐的人物。他的家庭生活很有爱、与朋友的真诚交往,这些都是他非常重要的生命营养。从他与近百位诗人、文化界人士的通信中可以看出,陈超在大家心中的地位很高。他有很多高质量的灵魂交往,这是很多人达不到的。但是,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是单向度的。更何况陈老师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知识分子。
封面新闻:诗人盛年逝世,是诗学研究的一个很常见的课题。诗人之死,很容易被无限阐释。解读得过于沉重、艰涩。你会有意避免这些么?
霍俊明:的确。对诗人之死的谈论,很大一部分离开了诗歌。更多的是从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去谈。我个人认为,过于强调和扩大诗人与死亡的关系,并不有助于我们对诗人、诗歌的理解。而且有消费诗人的嫌疑。在写陈超的时候,我没有刻意美化或提升他,我想要做到的是对一个丰富生命体的还原。
封面新闻:后记中你说写这本书,一度让你感到非常痛苦。为什么如此痛苦?
霍俊明:写《陈超评传》我开了很多次头,都没法写下去。或许我对陈老师特殊的离世方式,难以接受。读他的资料就难受得就跟得心脏病似的。但慢慢的我也意识到,他不光是我的老师,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复杂精神世界,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诗歌史、文化史的一个缩影。我慢慢变得平静、理性。
封面新闻:最让你感到痛心的是什么?
霍俊明:以前我自以为对陈超的理解是全面的。后来重读他的东西,我发现我此前并没有完全了解他。他对精神世界的维护如此纯粹,导致他跟世界没有达成和解的关系。
封面新闻:书中让我们捕捉诗歌、生命、命运的神秘和复杂,从而促进对人的尊重、理解。作为作者,你希望读者从书中看到什么?
霍俊明:不管是一个诗人还是从来没怎么读过现代诗的人,我希望读者,能从中看到让人特别感动一个人,看到一个丰富的生命体。
封面新闻:你写的评传,本身是很好的文章。并不是枯燥的专业论文腔。这是你刻意选择的方式么?
霍俊明:陈老师写文章,是让人看得非常舒服的。他曾经谈到,写文章不能掉书袋,要尽量用诗性的透明的语言,去创作可读的快乐的文本。这也是我个人的追求,也是对陈超的致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