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Ⅱ作者:丁连如
高考作者:丁连如
朱元林同学和其他一些同学从北京等地回来后已到了一九六六年的十二月份了。此时从祖国各地大串连回来的天中学生已被外地的“造反”的激情所感染,随后天中各个造反派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最后形成了天长中学最著名的“血战到底”和“倒海翻江”这两个造反组织,并且开始造中共天长县委的反。一场动乱开始了,学生们发疯了、课也不上了,工人也发疯了,工也不上了,最后天长城里以天中两派为核心又形成了两个造反组织:“联总”和“联筹”;后来从造反发展到两派武斗。朱元林同学基本上属于逍遥派,利用这段停课时机就在寝室里、家里读书和学习乐器,他很有音乐天赋,一把二胡拉得出神入化。下放农村后,万寿大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由于他的二胡拉得好也被调到大队宣传队,那时万寿文艺宣传队在县里汇演经常拿第一名,至所以如此是因为万寿宣传队有“四条汉子”:搞编写的是初二(2)班的王明义(中国作协会员、戏剧会员等)、搞导演的是在关塘中学读初三的徐天保、演技好的是王金和先生(曾任王店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副局长)和组织乐队的朱元林。
转眼间到了一九七三年的某日,天长县“扬剧团”招收演员和乐师。他拿着一把二胡也来到剧团参加考试,为的是有一份正当的工作和一个稳当的饭碗。他过关斩将,各位评委对他的业务无可挑剔;最后一关“政治审查”,由于他的父亲是“四类分子”,他被剥夺了拉二胡走文艺之路的权利。扬剧团去不了,回到家中,父子二人相对无语。
朱老先生见其长子“报国无门”,有意让他走祖传之路:读医书当医生。朱老先生对他说:“你一天到晚手不释卷,看那些杂书有什么用?满腹文章又不能充饥。不如学医传承祖业,也有一技之长,作为立身之本。” 他不听仍然是我行我素,没有走学医之路。
一九七三年朱元林同学被调到大队小学当“民办教师”这个职业很对他的口胃;教小学生对他来说那是:“游刃有余”!教了一年复式班(一二年级在一间教室教学),后又调到了万寿中心小学教书了。他一边教学一边刻苦地读书学习。所看的书有初中数学、初高中语文教材,各种国内外名著。有时一边吃饭一边看书,真正达到了忘我之境界。在那个“读书无用”的特殊年代有几人这么执着。他这样忘我的读书经常遭到他的父亲的批评!
一九七五年朱元林同学以“社来社去”被推荐到滁县师范政文班读书(现在的滁州师范学院),他利用在滁师学习的两年时间内,如饥似渴地学习语法、逻辑、诗词、语文、历史和地理丰富了知识为以后的高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七六年中国大地发生了巨变,中国的三位伟人: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先后去世。人民群众对“十年动乱”十分反感,中共中央顺从民意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国人民‘弹冠相庆’,急盼邓小平同志复出主政!
邓小平同志复出后,人们最盼望的是一九七七年是否恢复高考?
朱元林同学到了一九七七年已经二十六岁了,按照这个年龄他已经做爸爸了。但是他没有结婚和组建家庭,他是在等待时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篙人”他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当他得知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时,他利用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复习和迎考。当时可以报考大学也可以报考中专,二者择其一。朱元林毅然决定报考大学,大学又分文科和理科,是报考文科呢?还是理科呢?朱元林想:我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水平,考理科是不可能的;因为物理在初二只学了一点点,化学根本没有学,到初三才能学到。语文和政治就是拿了两个满分也不可能被录取;全国有两千多万“知青”;应届高中生也有很多;他们最大年龄不超过二十岁;他们比我这个二十大几岁的人的头脑要灵活多了;他们的记忆力也比我强;这个理科千万不能考。如果考文科考的科目是:语文、政治、数学、历史和地理合卷。语文(他上过滁师,平时喜欢看书。这个时候要感谢查灿云和何开府二位老师了,我的语文功底扎实。)拿个九十多分不成问题;政治拿个八十分左右:数学么初中部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高中部份直接放弃;历史和地理只要考到七十分左右,就能考到近三百分左右;这样就有八成被录取的希望!
朱元林同学经过反复推敲和分析加之在滁师学的是语文和政治,所以他决定报考文科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避开物理化学) ,看清了主攻方向明确了目标,心里一下子豁亮了。这个时候全县在高考前都组织了高考辅导班,辅导准备高考的学子。他从滁师毕业后被分配到万寿中学任教(教语文、政治和音乐),校长完利樵先生让王明义辅导考生作文;让朱元林辅导考生语文基础知识。此决定让他非常惊讶:万寿中学有许多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而且有的老师是大学毕业。怎么能让刚从滁师毕业的他来辅导呢?这让他非常诚惶诚恐,深知是领导对他的信任和依赖,愉快地接下这个光荣的任务。尽心尽力的从各个方向辅导考生,从辅导效果看,他们还是很满意的!在辅导高考学生复习功课的同时他也不忘自己的主攻任务。他虽未“悬梁刺股’ ;但也不敢粗心大意;将自己的也拉进了“只准成功,不许失败” 的状态!功夫不有心人,“鲤鱼跳龙门”他高考成功了。
当时考文科考的科目是语文120分、数学100分、政治100分、史地合并为100分、外语不考。他的考分是:语文107分、政治80分、数学初中部份全答对、高中部份放弃。历史和地理合卷考得也不错,总分考了近三百分。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目标,至于这个成绩能不能被高校所录取,这就不是个人所能考虑的了,那就看苍天是否对他一生所追求的梦想有所眷顾了!
朱元林同学经过漫长的时间等待;终于拿到了入学通知书。他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录取了(安徽省重点大学),这样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后就能拿到学士学位、以后就可以考硕士和博士学位了。朱元林同学能考上大学是他长年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结果。而当时天中老三届近六百人大部份人已招工、招生,他们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不思进取;忽视了“学而优则仕”和自古就没有“场外的状元”的这个亘古的道理。有些人是上山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都在招工、招生的范围内,但是由于自己家庭成份不好这一切都与他们擦肩而过,他们只有默默的苦熬和等待时机,一部份人终于等到了高考,他们的梦成真了;天中在此次高考中高中部三个班只有二人被大学录取,初中部九个班也是二人被录取。他们是初二(3)班的杨启文;初二(1)班的朱元林;高二班的葛亚平和高三班的汪维新。他们这四个人是天中老三届的精英,一九七七年录取天中“老三届”学生的比例是:1:150。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七年这十年中都是推荐上大学,没有公开考试。这一次是集十年的精英大拚搏高考录取率非常之低,全国考生人数录取的比例是:1:30。
朱元林同学于一九七七年冬参加高考,当他接到“安徽师范大学新生入学通知书” ,他兴奋得一夜未眠。一九七八年春他去芜湖“安师大历史系”读书,其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他也知道古人一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其中的真实而又不能道破的玄机除了当事者又有几人能破解么?他在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及众乡亲的一片祝福声中收拾行李前往芜湖求学去了。
他的忘年交马汊河诗人郑逸青先生为他赋诗一首:
送元林之芜湖安师大
(五律)
负笈芜江去,春风应满怀。
文思随日进,史识与年开。
绛帐尊师诲,寒窗对友谐。
躬逢明治世,雨露育良材。
一九七八年元宵节
此诗抄录于姜培忠先生所整理编辑的《逸青诗词》。
备注:(1)此篇文章有些内容是老同学朱元林先生提供,特致谢意。
(2)此篇文章摘录于<脊梁骨>第三册。 点赞!愉快吉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