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洼:马永珍的文学故乡
宋家洼:马永珍的文学故乡 武淑莲(宁夏师范学院教授)马永珍是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我刚大学毕业,遇到活跃的文学爱好者,自然很热情地相熟悉了。后来我负责中文系的“北斗文学社”,聘他为社长,更是组稿、印稿、发稿,一腔文学的热情。从此说来,也30个年头了。他一直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写作与发表。毕业后,他勇敢地远赴北京昌平任教。那时的昌平还是北京的一个县,并不如现在的兴盛与重要。但他扎根基础教育远在北京教书育人,一干就是20多年。2020年8月,我因工作缘故出差,车已在高速路上,接到永珍的电话说几天之后有他的诗歌研讨会,问我出差后可否返回,我由于惧怕舟车劳顿,亦想借着暑假在银川家里休整几天,最关键的是没有读整部诗作,参加研讨会的意义不大,就说暂不准备返回。于是留了地址让他寄送诗集。 几天后,马永珍的《种了一坡又一坡》诗集收到。既有不能赴会的愧疚,又有阅读的期待,花了一天多的时间阅读完毕,回味,思考,写点阅读感受。 整部诗集是马永珍怀惴着故乡的山川、风物、人物在异地几十年的情感结晶。令我惊异的是,诗人的诗集里没有北京生活的片言只语和生活场景。诗集塑造了一个诗人的精神长相:一位满怀着乡愁的诗人。可以想见,除了日常的工作、生活、他的情感、心思、牵挂都与故乡相关联。他用了25年的时光不断地对故乡进行“反刍”。故乡,他生活的石羊宋家洼是他的诗歌精神之地,更是他的文学故乡。在《太小了》一诗中写道:在一张世界地图上/我找到了中国/找到了宁夏/找到了固原/但没有找到/石羊宋家洼/是啊,故乡太小了/比我的心还小。宋家洼的亲人、庄稼、气候、季节、风俗、习惯、牛、羊、猫、狗、水窖、山坡……都在心里装着、念着。在《改不了,老毛病》,故乡的一切都挥之不去。从故乡回来后,我整天晨昏颠倒/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上/母亲打来电话抱怨/儿啊,你都多大了,还是改不了/老毛病。马马虎虎走时/咋把心落在土坑上。对故乡的眷念是这部诗集的灵魂。因着这份眷念,一次次的归乡,就是一次次的精神皈依。是故乡的亲情、人事、风物不断地滋养与牵念,才成就了他对故乡的“西海固”宋家洼的深情回望。 《马老六的难怅》《一粒麦子的念想》《天堂,在母亲的双掌中绽放》《宋家洼的风》《行走的衣裳》六辑把西海固的生存状态、庄稼农事、亲人眷念、家乡风物、乡愁记忆等都收纳在记忆里,诉诸在笔端里,歌吟在诗集中。让我们看到了马永珍一直在通过诗歌在与故乡建立各种关联。土地、庄稼、亲人,尤其是善良、勤劳一生的母亲。失去了母亲的故乡又变成了忧伤之地。母亲是“唯一的女神”,母亲像是村口的一棵树,永远等待着那个思念她的人。应该说,马永珍文学的故乡,就是西海固的宋家洼,这里是他的文学(诗集)情感的发源地,这里的山川峁梁、父老乡亲、一年四季、牛羊草地都是他诗歌寄托情感的意象。故乡就是他的心灵园地。故乡就是一块安放心灵的栖息地,是他诗歌的生长之地。故乡的山川、风物、人事,更多的是停留在传统农业文明时代。农耕时代的生活场景和时间秩序是他的“诗歌记忆”,可以把他的诗歌看作是故乡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而他作为农民的儿子,朴素的农村情感,与生俱来的土地依恋,庄稼丰收带来的喜悦,如《黄米饭》、《拔胡麻》、《豌豆》、《辣椒红》、《挖洋芋》、《荞麦花》、《谷子》等等,会把自己变成一朵幸福的狗尾巴花,“我的幸福是一朵狗尾巴花”/盛开在故乡的嗫嚅里/有时,真像狗一样,尾巴上翘/从南到北,一路小跑/追逐向东的阳光和水底的秘密/这样简单的日子/爷爷爱过,父亲爱过/这所有亲人都爱过的快乐/请允许我,再爱一遍,是否还可以/泪流满面(《狗尾巴花》)。这庄稼收获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既让人幸福,更让人感动。“泪流满面”的叙述者,只有经历过、体验过劳作的艰辛与努力,体恤过父母的付出与期盼,才会这样表达那份幸福与感动。这“幸福”与“感动”的同时,当然更有贫瘠的土地带来的疾苦,导致了母亲的腿疾。在《母亲腿疼》里作者说,一九七二年的一个中午/母样偷了两碗农业队喂骡马的秕麦子/被管理员堵在门口……母亲给她亲三爸/管理员跪下了……(《母亲腿疾》)。马永珍诗歌的源头是故乡与乡情,诗歌内容追求的是人性的善念与故乡的眷念。他在用诗歌与故乡、亲人们建立联系。他用诗歌给故乡留存着宋家洼的宝贵记忆和生活图景。在他的诗歌中,故乡并未远去,他自己也好像并未走远。他固执地、反复地写故乡的农事、人事、风物,唯独不见他在北京异地生活的场景。是他还没有融入北漂的生活,还是深重的乡愁已然积淀成了他的情感底色?在这点上,他继承了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传统,将有距离的故乡诗意化,写故乡人的善良与美好,也抒写着内心的隐忧与悲悯情怀。这是将故乡通过距离审美而产生的必然。在作家们的笔下,我们最早认识故乡就是通过作家们的艺术审美去认识故乡的。有了距离感,再回望故乡,那个故乡就是审美的故乡,是诗意的故乡。马永珍的宋家洼亦如此。《种了一坡又一坡》以金黄的粮食为意象,那个美好的故乡,就是生他养他的西海固的宋家洼。它是物质的,也是心灵的故乡,它既生命的故乡,亦是他文学的故乡。 二十五年前,马永珍从一位校园诗人,如今已成为了一个以诗为精神追求的诗人。可以说他已找到了他的心灵园地。他的诗集作品的特点是乡土叙事,民间的民歌、信天游、花儿等也时有出现。作者的根在乡土、情在乡土、语言在乡土。诗歌所呈现的美学风格朴实、清新,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回家偶书》里的狗牙刺、骆驼蓬,一只牛犊、狗咬、鸡叫和《行走的衣裳》里,黄色是丰收的麦子,绿色是娇嫩的糜子,蓝色是盛开的洋芋花和苜蓿花……如此细节和场景,俯拾即是。但是在马永珍的心灵园地里,我们也看到那里只生长着西海固宋家洼的“庄稼”。因此,读完整部诗集我觉得,当沉浸一种审美状态太久的时候,难免希望再有新的元素和品种。马永珍已人到中年,希望把对故乡的眷念融入到更广阔的生活视域中,开掘生活的深度,思考生活的复杂与隐忧,也更想看到新的生活环境对内心诗情诗意的触发。 如果说《种了一坡又一坡》是马永珍的庄稼和乡愁,那么远离故乡的他在城市、在异地又将收获什么样的发现与感慨?此去经年,借着马永珍诗集的出版与专题研讨会的召开,特别期待他下一部作品的诞生。
作者简介:武淑莲,女,1966年11月出生,宁夏固原人。文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宁夏师范学院学报》主编。系固原市作协副主席、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评论家协会理事。多年来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宁夏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心灵探寻与乡土诗意》《雁岭集》和散文集《真水无香》。曾获固原市文学评论一等奖、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宁夏全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宁夏全区高校社科管理先进个人等多个奖项。
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