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请记住他们和他们的诗——《诗刊》2020年诗与诗人总述
十二月,请记住他们和他们的诗——《诗刊》2020年诗与诗人总述布日古德 诗歌不能疗伤,也不能治病,诗歌只能是一面镜子,光鉴一个时代,把这种特殊的文字炼制成一种符号融入到一个时代中来。现代诗歌尤其是自由诗的存在、发展、创新已经为这个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时代起到了一面镜子的作用。 近两年来,由于诗刊编辑部编辑的选稿水准坚持“发表推出一首、一组好诗,发现一位好诗人,在浩瀚的诗境天宇中发现一颗新星”上下功夫,诗刊的好稿多了,发现推出的好诗人多了,诗刊的阅读量、发行量与日俱增。诗刊“国刊”的权威性、影响力再一次凸现出来。 今年是疫情之年。庚子年的不顺,让各行各业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是,作为文学期刊中的专业期刊,《诗刊》一直紧密地配合一带一路、决战疫情、精准扶贫切入办刊方向。一年来,《诗刊》发表了大量的一带一路、疫情决战、精准扶贫方面的诗歌。这些栏目的开设,这些诗歌的发表,不但在量上大增,质上也有了突破和提高。文学为时代服务,诗歌也是如此。文学中体现的政治,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倡“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体现。2020年,这一个庚子年,《诗刊》发表了大量的好诗歌,推出了数以百计的好诗人,让《诗刊》精神抖擞,面貌焕然一新。为此,这一个庚子年,请我们的读者记住他们和他们的诗歌。 1、记住:陈人杰。记住他的《西藏书》。 西藏诗人陈人杰的《西藏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藏域风情、地理人文方面的第一本诗歌集成。这一部诗集短小精悍的凝练语句,清新通透的文本架构,让诗人笔下的西藏多了一层一种诱惑和神秘。诗人的故乡是这样的: “故乡在不断创造故居,谢世的人像露珠守着山坡。”“一旦仰望即被俯瞰,空洞苍茫没有来龙去脉。”“一旦呼喊即被大风包扎,沉默没有缘由,它的伤口容纳了的一切流血。”这就是诗人陈人杰在诗歌中努力所揭示的一个活着、一个逝去的主题。诗人把主题的寓意寄托在“创造”、“守”这两个奇中之奇的词汇上。像他的《格萨尔王》、《磕长头的人》这样的诗,尽管文本简单,但是简单的背后均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读者瞬间所要达到的另一种氛围和境界。 陈人杰的诗,意象随意、宽泛,思维高远,文字洗练,诗歌的维度的空间和向度延伸一直在流泪和流血中进行。像他的《赶羊过山冈》、《玛旁雍错》《拉萨河》等几首诗,诗人以素描画那样粗劲的线条,以油画那样的远山近水,进一步再现了藏地风情。诗人在西藏基层任职六七年的时光岁月里,写下了大量精准扶贫方面的诗歌。像《五保户次仁央宗》、《白雪》《非虚构》《打草》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在《五保户次仁央宗》里写到“这断腿的羔羊\多像苦守的青春”。在《多吉鲁珠的家》中写到“青春和苍老灿然一笑\死生过渡人间天堂\皆是同一颗泪珠儿”。诗人行走在援藏、包扶的路上,也将西藏农牧区质朴的花朵、可歌可泣的大人物、小人物闪光的故事装进他诗歌的摇篮。 据了解,援藏期间,在中信集团的大力支持下,陈人杰多方筹集资金,在申扎县建起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8所村级幼儿园群落,被赞为建幼儿园的“牦牛”,使孩子们的双语教育提前了2—3年。于是他感慨地写下了“不把牧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就没有神迹”的经典诗句。因此,《西藏书》也成了他扎根西藏践行三贴近的一部真实的诗歌笔记。 并非获奖词—— 陈人杰的诗歌像一只藏羚羊,唯美,有不可替代的雪域高原的鞭痕,也像来古冰川的信徒,需要远方。他的诗有苍鹰的睿智、机警,又有藏地石头的固守和执着。陈人杰为生命而歌。他的诗借助鱼的救赎,解救众生,也解救自己。 2、记住:弱水吟。记住她《武汉方舱医院一个护士的诗》。 弱水吟,原名龙巧玲,甘肃张掖市山丹县中医院一位普通的医护工作者。她的主业的目标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武汉疫情爆发后,作为一个普通的医护工作者,她勇敢地报名飞到了武汉前线。在方舱医院她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出了一组组关于疫情的诗歌。这些诗,真实自然,具有强烈的在场感。 她的组诗《武汉方舱医院一个护士的诗》里的《请不要打扰》“请容我脱下防护服和面罩/把我的肉身从铠甲抽离/让我靠一靠身体/让我平静呼吸/唉……/口号是你们的/赞美是你们的/宣传、标兵,都是你们的/我只是在执行岗位职责/做一个医者良心的拯救/常常,不得已赤膊上阵/生和死来不及选择/真的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想法/请不要给我花环/不要给我掌声/也不要什么工伤、烈士,几等功/来武汉,我不是来欣赏樱花的/也不是来风花雪夜,接收吹捧/只想疫情结束能安全回家/即使剩下一把骨头/也要把自己带回给儿女、爹妈/试问:/谁愿意抱着同伴的骨灰盒/踏上回家的路程/媒体,记者/请不要再来打搅我/所谓的真相、数据/我没有时间和心情关注/累了一天,一夜/休息,睡觉/比你们的赞美更需要/如果可以,请你们去看看/那些灭顶的家门/是否升起了炊烟/火葬场那些流浪的手机/有没有找到主人”。这一首疫情期间全国最叫响的一首诗。这首诗一是弱水吟以写实的手法,叙述了自己疫情期间在武汉的感受和心情。她不是以诗人的身份出现在武汉抗疫战场上的。作为一个普通的医护工作者,无非是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一段个人的时空和历史。任何一个有良知的读者都会在字里行间体会出疫情战场上的疲惫和劳累。作者唯一希望就是“睡觉”。战场上,她不是为了鲜花和掌声而来,她不是为了几篇报道而来。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她有责任、有义务冲上前线。这一首诗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不回避矛盾,不拘泥于政治和口号,无疑是一位医护工作者疫情战斗现场掏心窝子的好诗。 并非获奖词—— 弱水吟是庚子年疫情战场上敢于冲锋陷阵的一位医护工作者,她在疫情第一线记录了自己和同事们的忘我牺牲的心情和感受。她的诗以写实性、叙述性见长,不虚假、不做作,具有强烈的在场感。诗人和自己的心情对接得天衣无缝。鉴于此,弱水吟应该是本年度最美的“白衣诗人”。 3、记住:陈小虾。记住她《蓝尾喜鹊的秘密》。 陈小虾的《蓝尾喜鹊的秘密》整组诗充满对生活的恬淡和安逸。她能够以诗的文学样式,在生活中找到排遣消极的切入口。比如《有一种鸟》是通过写实到写虚,再由虚到实的一个转换过程。她的目的就是通过一次身体上的手术,告诉你,经历了很多苦痛,很多苦痛可以人为的麻木,但是“不哭、不哭”是不可能的。这一首诗让你为自己时时想到美好。尽管这一个美好往往带着虚假的成分。陈小虾的《稻草人》《牧羊人》已经为这个世界上,农民的远走他乡果断地画上了一个句号。“我是一个稻草人,可我已没有稻田守望”这就是她后记里一个村庄最原始的模样。她的《牧羊人》轻快自如,她把牧羊人比做一株草,没有栅栏,所以牧羊人、羊群、白云、草场可以任性切换地点。她的三维空间自由的活跃于辽阔的天地之间。陈小虾任性、随意、率真。她在后记里说“我的诗歌生于2013年,她姓白。”这一个白,是她老家一个叫“白坑的村庄”。陈小虾的诗歌姓白,白茶的白!因为她生长在福建福鼎这一个盛产白茶的故乡。陈小虾说“上等的白茶,有阳光的味道,一片叶子小小的身体经历了风风雨雨,留给人间的是清香自然,毫香蜜韵,让人回味无穷。”其实,陈小虾的诗基本上扣准了福鼎一个叫“白坑”、一个盛产“白茶”、“让树上开满梨花”故乡的主题。所以,陈小虾的诗歌姓白,“白坑的白”、“白茶的白”、“白雪的白”。从以上的三个“白”看:第一点诗人旨在诗歌的创作离不开原乡、离不开生活;第二点她的诗应该像一杯杯白茶那样,有阳光的味道,为读者创造一个“清香自然,毫香蜜韵、回味无穷”的空间。第三点是陈小虾的诗力求在纯洁、唯美、干净、纯粹上下功夫。坚守到底,就是陈小虾天经地义的“白”。记住陈小虾,记住她为家乡的每一个故事沉淀、思考、寂静的锤炼过程。陈小虾的诗弥漫着白雪之纯洁,白茶之清香,白坑之厚道。这一点诗人早已经在组诗里用《虚构一场雪》点题了。 并非获奖词—— 陈小虾的诗干净、纯真;她的诗“有沉重的翅膀”,有时候也像“一颗干瘪的小葡萄”,“两手空空地站在故乡荒废的土地上”。陈小虾用最本真的诗“泡一壶老白茶,用火唤醒陈年的新日光”。鉴于陈小虾诗歌的风格上追求“三白”,本年度她该是诗坛上《诗刊》发现最美的“白神”。 4、记住:阿垅。记住他《格萨尔王的马蹄印》 阿垅,原名王卫东。他生活、工作在甘南自治州的迭部县。十一月份下半月,《诗刊》发表了他的组诗《格萨尔王的马蹄印》。就这一组诗看,阿垅的诗近些年来已经形成地域、地标性的责任性创作。近几年来他先后出版了《甘南书简》《麝香》两部诗集,零星的一些散文诗、组诗散见于其它一些文学期刊、党报副刊。关于阿垅的评价,黄恩鹏先生曾说:“阿垅的文字,以其不露声色的批判现实、唯美的诗歌意象和‘移情’首法的运用、恰到好处的隐喻”为他的诗歌风格奠定了坚实的个性化抒情的基础。像“不问源头,藏王的佩刀,永不生锈。”“爱过的女人,绵软的四肢仍在流水和山峦上起伏”“那漫不经心的爱——如今在大河两岸,开遍了寂寞的野花。”《洮河》“越往上,尘世越平淡,光阴越稀薄……”《铁尺梁》。“不说卓玛的鞭子孤单,扎西的腰刀失眠”《雪落郎木寺》“在海拔四千米以上夺人眼目,没有一朵盛开的花是丑陋的”《迭山杜鹃》。等等都佐证了黄恩鹏先生中肯的评价。其实,阿垅的诗石头就是石头,花草就是花草,但这一块石头,一株花草具备了明显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山区人文地理的的胎记。阿垅的诗意象撷取宽泛、灵活、意境空间辽阔,神性与人性,苦与乐交错、纠结着,诗歌的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他的诗于古于今,底蕴富足、抒情畅达,任性有余。蒋登科先生在阿垅的诗集《甘南书简》序言里指出“阿垅生活在一个向内深入的时代,更多的关注生命的存在、文化的价值等话题”。其实,关注生命,阿垅在他的《没有一朵花开是丑陋的》后记里已经明显的告诉我们“比如无力回转的时光,像坍塌的土墙,风尘散尽又归于平静;比如细流开始汇聚,日夜浪花喧响,跟随出走的脚步,从远方回来,又走向远方”。 并非获奖词—— 阿垅,再过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还是一个阿垅。阿垅的诗是“扎尕那奇石”、也像“格萨尔王的马蹄印”一直在西域迭部大山的夹缝里闪烁着寸草寸花的葱蕤。他的笔下,每一个文字串起来都像一串珍珠,散落到地上不但璀璨夺目,且在风雨中发出清脆的回响。阿垅的诗像地心之火,喷薄而出。人性、草木、善良、温暖在他的诗里突破抑郁的沟壑,发出人性鲜亮的光芒。 5、记住:李松山。记住他的《九月的冈坡》。 当李松山在全国走红的时候,有人与我微聊,李松山的诗属于哪一派?我说属于乡间派。又问,李松山的诗质和量成正比吗?我说诗歌的质和量自古以来就不成正比,甚至有的时候成反比。这一点,俯首既是。还继续提问,李松山如果是一个正常人,他能成功么?我说,身体外表上的不正常,不会影响智慧、智商的不正常。这就像一辆车油漆斑驳并不代表着发动机、硬核、cpu有毛病。甚至,这些硬件都是九成新的。能不能打印,是你打印机的事。 不久前读到了李松山的《九月的冈坡》还是耳目一新。一是李松山的诗主线还在乡间。如果他不跑偏,不出轨,沿着自己设计的时速、前行路线,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李松山。这一点,请你读一读《在王店》《蚂蚁》《雨前诗》。二是李松山诗歌的意象前置在自己“围着、转着、走着、跑着、跳着、睡着、醒着、梦着”的那一块黄土地上。那一块黄土地如果有他不死的羊群,这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诗歌符号,就不会丢失。三是李松山的诗语句别致,用词新奇,情感对接巧妙,感情抒发外露大胆直白,属于乡间派鹤立鸡群的那一个人。这一点读一读《蜻蜓》《九月的冈坡》《绝句》《陈庄》,即可窥探出这一个乡间派的内心世界。灵性的诗歌,无论是语境、意境、乃至心境在李松山的身上发挥到了极致。李松山既然是乡间派,他诗歌的语言就不忌讳质朴和直白。比如“在我的周围,在我的帽沿和衣领上,这让我感到幸福,除了几只羊,我又多了几个朋友”《蜻蜓》。“他拼命抽打草地上他自己的影子,像抽打一只不够勇敢的羊”《两只羊》。“一直翠鸟,贴着水雾飞翔,像一个优雅的符号”《陈庄》。 并非获奖词—— 李松山的诗以牧鞭下的羊群为诗歌地域符号,在意象塑造,意境特质方面具备了乡间派另一种哲理美。他的诗爱恨有加,爱的火辣,恨得沉重。体现在他的诗歌语句上,一直是保守型。他进攻性的绵里藏针,在向往与追求上一直迈着碎步。但是“他并不封闭自己”“她的笔尖在草纸上,划出一道短促的闪电”。李松山该是乡间派放牧诗歌、也放牧自己的第一人。 6、记住:牛庆国。记住他《让天空开满了大地上的花朵》 牛庆国的诗,从小处着眼,总是细微之处见精神。总是以很不起眼的意象,托物言志一个大问题。像《一个人的地图》“ 在一个人的地图上 他把一个地名/命名成一个人的名字/把另一个地名命名成另一个人的名字/并在两个地名之间/画上航线和高铁线/后来 还画上一条河流/从此 就有一个人逆流而上/去寻找源头//有时 他会把地图折起来/让一个地名和另一个地名/紧紧地贴在一起/让山温暖山 河温暖河//”这一首诗写得敦劲、霸道。写出了一个人与大千世界、山川河流、泥土、故乡的千丝万缕的情感关系。诗的寓意是“让山温暖山 河温暖河”即使没人再给予我温暖和爱,那什么就“自己温暖自己”。牛庆国的诗风在于以小见奇,以平凡见伟大,以卑微见高尚。像《烟花》“有人在天上用力劈柴/身边是高高的柴垛//有人用大锤敲击铁板/敲击着天空不平的地方//也有人用镢头挖着天上的坚冰/还有人在云彩上做着钻木取火的事情//那些高兴的人们/让天空开满了大地上的花朵///”常人看来,天上是一个美好的天堂,但是美好的“天上“依然有人“劈柴”、依然有人“敲击铁板”、依然有人“挖着坚冰”。诗人言志的目的旨在告诉读者“让天空开满了大地上的花朵”的依然是那些辛勤劳作的“苦力”。为此,庆国以下一首《养活》“他们 为一个人省下口粮和水/他们 为一个人省下屋子和柴火/他们 替一个人忍受疾病和痛苦/他们 替一个人前仆后继出生入死/只因为 那个人曾许诺/要给他们写下诗歌”达到了在抒发情感中“诗言志”的目的。诗中的“他们”和上一首《烟花》中的“有人”互衬、辉映得相得益彰、珠联璧合。于是诗人对“有人”、对“他们”开始仰视。他的诗《仰视》“你想有神 那里就有/你想有故事 那里就有故事/当然 你想/那里有座庙/那里就有座庙/你想阳光是福祉 月光是诗歌/那就是”/// 诗人牛庆国关注社会、关注众生、关注底层,善于挖掘寂寞和疾苦,把生活中被人忽视的一些人物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来,丰富了诗歌个性的情感空间。 并非获奖词—— 牛庆国是一个在泥土上行走、注意关注疾苦、关注小花小草、小人物的诗歌精准扶贫者。他的诗有人间烟火味儿,有疾苦、有痛感、有穴位、有人性。他更是一个在风雨里善于发现阳光、彩虹;在冬天寻找温、发现温暖的人。他是诗坛上砥砺前行的一个歌者,也是一头耕耘春天、收获秋天的拓荒牛! 7、记住:黑陶。记住他的《江南旷野上》 先欣赏黑陶在他《江南旷野上》之外的一首诗:《父亲与布》。“吃在布上。睡在布上。衰老在布上。一个一个的儿女,也全被扔在布上。父亲弯下腰去。瘦小、结实、沉默。//布!父亲的一生,就是竭尽全力来掀动你,年复一年地,从你晦暗的怀里,抖落出钻石的玉米和黄金的谷稻。”这样的诗不接地气、不令人深思么?黑陶用一块“布”寓意了家乡的这一块黄土地。父亲穷尽一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好耕耘着,家乡的希望、生命就在这一块“布”上遮羞、挡寒、温暖、繁衍生息。 回到《诗刊》十一月份(上)去看他的组诗《江南旷野上》,黑陶的诗无论从文本架构上,还是诗歌的特质上,都以形态、神似、炼句为核心,按照泥土的向度以“沉重的异美”创新发展。他在《沉重的异美》一诗中表达了这样一种特质的心情。“成熟的油菜在死亡之前有沉重的异美/熔金、壮阔的大地倒伏/浓郁的黄昏和风,使欲升的河流重居于地/成熟的油菜在死亡之前和我对话/汹涌着诉说一种沉重的异美”///诗人内心世界以眼前的这片成熟的油菜为切入点,撷取了几个极其赋予代表性的意象,刀砍斧斫似地把“壮阔的大地倒伏”熔金的壮阔场面写得沉重而淋漓尽致。以至于达到了“成熟的油菜在死亡之前和我对话”的目的。今天,回过头来再看《江南的旷野上》,我们就会发现,黑陶诗歌创作的注意力,依然有乡间的火药味儿。人间烟火可窥见人性善良、温暖和情仇;一味良药可以疗去痛苦。他的《江南旷野上》就具备了这一个功效。《江南的旷野》以十五首短诗出现,集中地表现了一个特制化的江南。为什么黑陶用了一个“旷野”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特质词汇?研读他的这十五首诗,就会发现:“江南是水的清晨,天空在宁静呼吸”。《这是水的清晨》、“泥坯的陶器出入火焰,因为烫痛,家乡广阔无边的大海,刹那收缩”《我无比熟悉》、“火焰中的家乡,金光闪闪,正在蜕变”《神圣瞬间》“十月的乡镇,极其冷清,所有的火,都去了包围乡镇的广阔田野”《火的迁移》。诗人的注意力,就像自己抽出一根肋骨,插到生于斯、死于斯的家乡的土地上。黑陶的诗思维宽泛,句式凝练,珠玑铿锵、清脆。 再去研读你就读懂了他的《神》原来是“太阳神”。“火焰是我一个人的神”,写得有气质、又自私,多美的句子!“那消失了的一切,我确信,肯定会在火中,带着晶莹的朝霞回来”。时间、地点,和灶膛里的烟火为读者构思了一个温暖的早晨。我确信那个回来的就是神,就是太阳神!反过来,黑陶又刻画、塑造了这样的一群“神”。“火焰,烧好一批陶器之后,乡镇,便会寂静一阵。我便会看见,火焰里的家乡众神,收拢肢体,休息的模样”。 黑陶在《五月》一诗中继续追踪“旷野的辽阔”。“收获的家乡,土地沉重,所有的早行人,一律轻手轻脚。无垠广阔的青麦芒上,那一颗颗晶莹闪烁的黑夜 ,还没有被我们碰碎”。 过去曾说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其实我国的诗歌最早也产生在农耕的乡间。现在看,有代表性的,好多文学作品,像鲁迅、柳青、沈从文、陈忠实、路遥等等,也来自乡间。诗人黑陶的诗歌既没离“陶”,也没离“土”,既有大海的深沉、慈善、又有众神的朴素和忠诚。黑陶的诗既有粗线条,又有细线条,粗细相依,空间跨度好。 江苏宜兴是紫砂壶之乡。1968年,诗人黑陶就出生在一个宜兴的一个乡下小镇。他的母亲是一个勤劳淳朴厚道的农民,父亲是一位技术老道的烧陶工。近年来黑陶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夜晚灼烫》、《泥与焰》、《绿昼•黑陶散文》、《漆蓝书简:被遮蔽的江南》,诗集《寂火》等。黑陶说他自己“一个独行人,在童年,在中国偏僻的乡野,在无尽的未来,在宇宙与星空深处,在故乡简陋窗下的木桌上,他每日写下的内心日记”。 并非获奖词—— 黑陶的诗很形似、神似于露易丝·格丽克。但是黑陶的诗是经过海水浸泡的,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咸涩。他的诗一首首经过严谨的烧制,具备了可敲、可碰、可砸的震撼感。诗歌是写人的,他的诗人性的痛感穴位准确,把脉达到了望闻问切的娴熟医道。还可以说,他的大陶、小碗可以组成一个奇特的打击乐、锅碗瓢盆交响曲。 8、记住:亮子。记住他的《晚归途中》、《小银匠》 第 36届诗刊社的霞浦青春诗会,一个叫亮子的憨厚的小伙子引起人们注意和兴趣。亮子,1987年9月出生于甘肃成县,原名李亮,职业身份是成县第四中学中学教师。此前,诗刊社九月份的公众号推出了他的《落日山岗》一组诗。这一组诗的以下三首各有千秋。一是从诗歌的整体上看,三首诗表现的主题均是乡间题材。无论是《晚归途中》《山居》,还是《九月》都像乡间一个富足的烟火人家。亮子的诗,美是第一位的。他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生活点燃的火焰和光芒,能够把我置身于这个生活的空间里去忏悔、去发现美好和不足。比如《晚归途中》的现场感受“又一次看到落日架在山岗/已经初秋/它明亮的舌苔不停地舔舐着/秋草、土地、风以及我的身躯/从挡风玻璃正面突如而来/我小心躲避/又小心欢喜/每一次去红川小镇/二条岭,一条岭/是落日的挡箭牌/站在那里屏息,遥望/做了多少错事/落日的嘴唇才能亲吻出玫瑰//2020.9.1。”二是亮子在乡间情感题材的意象撷取上,注重“从我做起”,这一种手法,能够娴熟的把自己带入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天地。像他的《山居》:“在这里我就安家了/溪水戴着一顶白帽子/时不时地经过我这里/房前屋后的山石、草木和油菜花田//一并和我居住在一起/我最能记起的事,就是一眼望过去/左邻右舍的青瓦和青瓦上的烟雨/在这里我就安家了/像一只鸟飞往树梢开始筑巢/山石草木未动,我怎敢轻易举家迁徙//”。三是亮子的诗惯用的第一人称写法,已经突破了“我”的俗套。“我”已经是另一个“我”,不再是作者或者诗人狭隘的本意与本身。他在《九月》里的我既是这样一个亦我非我的“我”。“我时常看到人群中混淆着/尘埃。夏夜里的星光早已抛洒在/石头边缘/车菊草、野菊花和桂花/大都迎接着新生的露水/下一个重要的节日就要来临/而我们仍然满怀悲喜/等待着雨露凝结//九月/我们都是新的/月亮的脸庞是刚洗的//九月/落日亲临/秋风吹了一下树叶/我们又完完整整地落在地上”//所以,亮子的诗在把握乡间题材上抓住了闪亮的一瞬间。从他的组诗《小银匠》里,我们还发现,亮子一直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个小天地里,他与妻子均是轮流主席,唯有灿烂的儿子、他的诗才是至纯至上的小皇帝、小宠儿。细心研读还发现,亮子潜在的答案在《育儿经》里已经拷问到了母亲和自己。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上升到了人类、人性、亲情和骨血之间的伦理之上。亮子的诗一直在拷问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他很巧妙的用《羊群从未离开过长草的人间》这一首诗,完成了这一个命题。“我把鞭子交给生活,甚至统领诗界的神。”“我围着故乡打转,春雷冬雪,一遍又一遍,为我唱着颂歌”。亮子的诗不琐碎,很细腻;意境深远,很直白;故事很揪心,哲理很典型。文本结实、诗句朴实,作为一颗新花、翠草,还有更大的志向与抱负的空间。只要努力着、勤奋的耕耘着。 并非获奖词—— 亮子的诗从泥土上一长出来,就带着明亮的光泽,尽管他的诗像他的人一样敦实、厚道、仗义。亮子在诗中关切的泥土,正是我们父辈耕耘过交给我们的泥土,我们营造的小天地需要“拿着鞭子,赶着落日”,就像这件“美丽的银器有较好的延展性”有明亮的光泽,我愿意带着它,走遍大街小巷,我最愿意的还是在梦里”。亮子的诗并不随心所欲,而是围着泥土、跟着日精月华、风霜雨雪拔节、秀穗、灌浆、成熟。 9、记住:胡弦。记住他的《礼物》 胡弦在《诗刊》十期上半月“视点”栏目推出《礼物》后记的《湖畔》里说“山水如昨,只有在凝视时,它才是当下的,才会呈现其岌岌可危的属性”。“写作者必然是这样的人:面对过往,如果长久的保持静观心态,你早晚会感受到耻辱。它们珍藏着源泉,但需要你意识到,并有所发掘。它们甚至渴望被带走,而不是遗弃在那里”。今天再去研读《礼物》,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个新的发现就是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被遗落、被遗弃的那些闪光的东西重新出土。时间馈赠给人类生存的空间总是美好和公平的。只不过是你在选取的角度上人为因素加重了自私和偏袒。“星空倾泻而下,像一场风暴”。在这一场风暴中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相对的矛盾论,把生活的枷锁铐上、打开。这就是胡弦的“有所挖掘”。他的诗《一条狗的故事》特别风趣地讲述了狗与主人的特殊关系。主人、小狗、小孩三者利益的取舍,人性、血缘、情感为上。当然,一条狗先前的爱由于主人“真的有了一个孩子”被夺走了。小狗与主人的关系有了疏远,直至被冷落。有一天,小狗的腿骨折了,三条腿走路的小狗审时度势,终于学会“变乖了”,看来,环境可以改变一切。由于狗和主人的感情,狗学会了取悦,主人忏悔了冷落。一个温暖的小家,重新回到和谐。这一个故事旨在说明世界本来就是和谐、美丽的。只要人们的心是暖的,眼睛里的发现就是美的。他的《旧天使》,很巧妙的记载一部老式相机被遗弃、蒙尘的过程。诗人通过回忆,再一次呈现老相机当年的魅力。他在他的诗《礼物》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夜色如旧,其命维新”。八个字蕴含丰富,回味的空间大。细读《礼物》,你还会发现,这一个礼物每个人都在上帝赐予的宽爱中。就一个夜晚来说,我们听到的鸟鸣,已经变为一种天籁似的礼物,礼物因爱是受尊重的。关于人类,关注人类,你还会发现,只有尊重,你才会得到礼物。比如“风”、比如“群山”、比如“老式火车”、比如“风在处理旧闻”。诗人在这一个世界上,不再是静止的关注和思考。他重新回归到大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情感和拷问上。这一种拷问的答案就是“据说,巨大的石人曾被偷走,但从没有盗贼去偷一座死火山,连岁月也不能,因为,有人曾在纸上,挖出过他们的手无法承受的东西”。“所有轰轰烈烈的时代,都不曾改变河谷的气候。”因为,“湖面上,倒影,亦能称量生活:蓝是两个天空间换过的蓝”。 非获奖词—— 胡弦的诗总是在挖掘和拷问生活。胡弦的诗注重细节,注重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和谐存量真、善、美的挖掘。他的诗本真、通透、原汁原味儿,既有旧时光的回味和记忆,又有对新时代美好的追求和渴望。胡弦的诗“白”而不俗,“深”而不晦,“细”而不腻。胡弦关注泥土、关注弱小的生命,总是以在场的感受,践行自己的诗歌艺术风格。胡弦的诗可拆可卸,每一个句子都可成为哲理的经典。说胡弦是一位剪开矛盾荆棘的哲理诗人大家,一点不过。 10、记住:潇潇。记住她的《辽阔》 潇潇在她《大雪飘落星空》里说“在诗的三维森林里,我们一直在翘望四维世界的升起”、“如果诗是四维世界,在三维照耀的梦”。她的观点正好和她的组诗《辽阔》吻合。在她的诗《辽阔》中,“辽阔”是简单的、纯粹、圣洁的。“那一日,乡下的天空一贫如洗。一口装满了星星月亮的水井是她的全部。雨水夹着悲伤像透明的泪珠,辽阔是远方的”。潇潇庚子年八月末去了科尔沁山地草原,在奈曼她写下了这样的《怪柳林》:“这些日积月累,膨胀的痛,这些脱落了,一层又一层皴裂的疤痕,成了眼前我们观赏的风景。”、“不能愈合的伤口,结成病瘤大疤,烂空的身体,扎进泥土,奇形怪状地活着”。“活成沧桑爆裂的景致”。 她的《像空气一样存在的爱》里讲述了一个修女“特蕾莎”“她倾其一生,积攒每一粒粮食和布匹,给流落到世上的穷人”,她“用一针一线精心缝补,世界上的千疮百孔”。潇潇笔下的故事是真实的,只不过是她用特质的诗歌语言,以一根银针一样的尖刺,找准社会病痛的穴位“救治:自私、贪婪、冷漠、残暴、剥削、战争这些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诗人的辽阔还在于“特蕾莎”具备了天下所有儿女仰慕一位母亲的典型性。爱是辽阔的,辽阔的爱没有疆域、民族的界限和隔阂。潇潇的诗大气磅礴,厚重、深邃。每一首诗都在人性、善良、希望中寻找温暖的突破口,寻找辽阔无垠的蓝天与大地、草原山川与人性心灵最深处、最闪光的硬核。由此,我想到了潇潇的另一首诗《移交》 “/深秋,露出满嘴假牙/像一个黄昏的老人/在镜中假眠 //他暗地里/把一连串的错误与后悔/移交给冬天//把迟钝的耳朵和过敏的鼻子/移交给医学/把缺心少肺的时代/移交给诗歌//把过去的阴影和磨难/移交给伤痕/把破碎的生活/移交给我//记忆,一些思想的皮屑/落了下来//这钻石中深藏的影子/像光阴漏尽的小虫//密密麻麻的,死亡/是一堂必修课/早晚会来敲门//深秋,这铁了心的老人/从镜中醒来,握着/死的把柄/将收割谁的皮肤和头颅///”诗人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挖掘出来,再现给读者,意境也是这么深远、辽阔。尽管这一个秋天是收获后的秋天,但诗人还是发现秋天在即将灭亡的时候,还有另一个面孔。“满嘴假牙”、“镜中假眠”、“迟钝的耳朵、过敏的鼻子”、“缺心少肺”。这一连串的意象撷取,唯有诗人才能带着这种疑问去寻找一个外科医生。社会带着沉重的病痛前行,怎行?必须直起佝偻的腰板,擦亮睿智的眼睛砥砺前行。一切带有抵牾的纠结、疙瘩必须快刀斩乱麻似地去腐生肌。诗人还在她的《庚子年的一封信》里像一位母亲嘱咐远行的孩子“白露了,傍晚的雨,敲打着阳台的窗户,敲打着炎热慢慢退去。”、“我的笔尖儿,像科尔沁草原上,懒散的羊蹄儿,踩踏草根,小昆虫、野花朵与经幡的暗语”。诗人潇潇的伤感还在于“20年后的孤独”。因为“20年后能否签收这封埋在地里,来自遥远的过去”?此时,潇潇的伤感真的停留在三维的森林里,一直翘望着四维世界的升起。20年后,当我再见到另一个“潇潇”的时候,我能不能闻到她额头和身上的体香。20年后,辽阔的世界,站在大海的岸边,只能是我与“潇潇”两个豹子一样的诗人么? 并非获奖词—— 潇潇的诗,像梵高的油画,质地厚重,栩栩如生。诗人在生活的海洋里提取的蓝、黄、白、红是纯净的,含金量是四个九的。作为一个女诗人,潇潇以男人的气质入诗,肩负的社会责任感、触及了常人不敢触及的灵魂。她的诗,讲究三维,讲究时空与历史、时空与现实的焊接。潇潇的形象是在一座山峰上敬拜、仰望诗与神。 诗人在回程的旅行中,用文字记录世界、年鉴一段历史,回到世界的真相,回到内核的怀抱。 本年度,潇潇无疑是一位带着浓墨重彩的两栖诗人。 11、记住:蒋在。记住她《因为浩淼洞藏了你的眼》 蒋在今年参加了第三十六届霞浦青春诗会。十二月《诗刊》刊发了她的组诗《因为浩淼洞藏了你的眼》。蒋在的诗鲜亮、脱俗,以灵动、轻巧的文字,叙述自己的切身感受。“因为春天,又一个春天,我们在热切地等待着”。蒋在的诗歌第一节是写“春天的绿和香味儿”、绿和香味儿,是火热生活的象征;第二节写了诗人自己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地铁里的孤独和快乐。诗中的那个女孩“她任何一生的悲叹来的柔软,仿佛撕开了一条过去,我们谁也不愿意触碰的口子”。那个女孩将“罪孽、懊悔、和愧疚一针一线地缝进北风之中”,但是蒋在笔下塑造的女孩儿一直在脸上用笑容掩盖着苦痛和悲伤,因为这个都市“从来都侧重言语的香”。在奔波中,女孩以无望盼有望,以无望对有望,让自己为自己疗伤。诗中明显地揭示了“让我相信你愿意尝遍世间所有忘恩负义的悲哀”。而这一个悲哀随着深夜消沉下去,又面对着新的老面孔、新面孔“一切都是明天,一切都是新的起点”。诗中塑造的女孩儿真的失恋了,那一种无奈在“骤雨初歇的时候”,“一辆火车,就这样,第二天带走了他”。诗中女孩儿与那一个他的撕扯,拥抱或者终于的断然分离,“力与力的作用并未相互抵消”、相反,彻悟中,女孩子终于擦去眼泪,挺起胸脯,得出这样和汪国真老师一样鲜亮的“没有痛让你忍不得,没有苦让你咽不下”这样捂住伤口的格言。于是,诗人的心在第五节抵达到了情感的制高点。诗句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我”字,像李清照那样在一个“雪雨霏霏的夜晚”凄凄惨惨戚戚。但是,整首诗在结尾戛然而止的情感抒发,一刀两断,及时准确,恰到好处。“那一年,我看见北京,一个又一个,被淋湿了的春天”。寓意深刻,哲理蕴含量丰富。一个“淋”字,特质明显,收缩自如,留白潇洒。应该说,这是一首情感丰富的爱情诗,蒋在摒弃了那一种恩恩怨怨的卿卿我我。诗的新颖、不落俗套就在这里彰显出来。蒋在毫不忌讳的在她的诗中定论“发明相爱的那个人,一定发明了诀别这件事”。潜在的意义就在于此。如果说,爱是幸福的,这一个幸福是在缠绵中萦绕着的千千结。穷追不舍的情感让“我想起了你”。 蒋在《我想起了你》驾驭文字娴熟、顺畅。情感抒发把诗中的我与现实的“我”驱离开来。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想起了你,这些,坚硬又透明,彼岸或是茫茫的港口,遮蔽你,如空镜,高高悬挂,屋顶。”诗人笔下的“他”远走了。我只能“从高处,取下异国他乡的冰凉”。她只能无望与无奈中“照着橄榄色的铜池,一双手,把寂静、同郁金香,在另一个无人知晓的深夜里,洗了又洗”。在蒋在的这一组诗中,蒋在以一个三件套出现,来回味、体味、记忆中咀嚼着“他”的身影、声音和力量。由此,我又想到了马雅可夫斯基,也想到了李清照,甚至还想到了白娘子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于是,蒋在又在最后的一首主题诗里继续写他。“你迟迟没有收拾好行李”,我只好“把他叠在木床底下”、于是有几次、又几次想象你与我的香味儿,因为这一个香味儿来自月季,太阳照射的地方精气十足,我“发髻的后沿儿,”常常是“忘记了打开了灯”。人生的悬崖亦如爱情的悬崖,两个人一旦跳进去,就会粉身碎骨,包括不死的灵魂。换位思考,如果诗中的“他”是“我”,那一个远方的我“原来在胶东平原靠海的地方,也在北京的三环以外,也在选择爱情、选择志向的矛盾冲突里,领着另一个门外“你知道有人”的那一个人漂居去了海外。 并非获奖词—— 在的诗歌是把笑脸建立在痛苦之上的灵魂与爱恋的培植。切入肌肤的离经叛道,让诗中的“我”与“他”不再拥抱。她的诗情感的二次采掘,折射出泪和血的光泽。我们的生活、我爱的人与我千丝万缕的纠葛,就像两条钢轨离得很近,也在一个起跑线上,但是等距离的永远,让笑脸、温暖、拥抱不能同时停靠在一个冰冷的站台上。 12、记住:单永珍。记住他的《黄羊滩》近几年来,单永珍以地域、地标式的写作风格,活跃于国内的诗坛上。2020年5月份《诗刊》上半月发表了他的组诗《黄羊滩》。他在《我看见群山沉默如金》里像庖丁解牛似地把只有黄羊滩才能特有的伤感,以风的形式很奇特地表现出来。诗人笔下的一“呜”、一“咽”抓住了“喊”和“溢”两个动词。形象、生动的进入了黄羊滩十万大山的奇峰险壑之中。至此,黄羊滩神秘的面纱被诗人亦刀、亦斧、亦锯变换着创作技巧和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留下了“到底是风追着草木,还是草木充当风的亡灵?”这样令人永远回味的诘问。诗歌运用特有的修辞方式会增加韵味含量,也会增加诗歌厚重的气势。无论是排比句,一排到底的行云流水,还是排比句后置的抑扬顿挫,都会提高诗歌单元的独立性。单永珍的《今夜的月光照你》运用了排比句后置的写法,一连气儿用了六个“让月光照你”增加了整首诗的维度、温度的饱满空间。其实,单永珍的月光,是无法替代的时光的寓指。在岁月更替、草木枯荣的轮回中,“今夜月光照我,患了皮肤病的月光,在我的脸上,画了几个老人斑。”写到这里,暴露了单永珍“今夜月光照我”的用意。他笔下的“今夜月光照我”比“沧桑凄凉,意境深远”还多了一层“心有余悸”。单永珍笔下的黄羊滩带着西海固的干涸与湿润,带着温柔与彪悍,带着西海固的古文明与现代化一带一路的中国梦。单永珍笔下的西海固人间烟火的蛮荒与现代高科技交媾在这一片黄羊滩上。生根发芽的西海固夜色朦胧、草地、庄稼青葱葳蕤,正好吻合了诗人笔下的善良、固守信念、开拓新生的大思路。《清水河畔》他写道 “三个兄弟,一个是秦陇的遗腹子固原,一个是兰银官话的同心,一个是半胡半汉的中卫”。诗人奇特的想象力进一步加重、筑牢了固原、同心、中卫血脉相连的感情。诗人紧接着在下一段提取了“洋芋(土豆)、大葱、枸杞”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意象地标,凸显了宁夏西海固的精气神。这一片树林里“埋着先人”,这一片土地上后人继续着先人“拾柴、生火、造饭、繁衍”。近年来,单永珍在诗歌艺术手法上的突破与创新,把握住了一个底线,筑牢了一个根本,强化了一个符号。也就是用他自己的诗歌语言、语境,炼句方式为西海固、为黄羊滩、为秦陇的遗腹子树碑立传。这一个底线就是西海固的文化自信,单永珍作家诗人本身的修为上的诗学自信。在乡愁的原野上倾心挖掘有品位、有能量、有营养的陇西生活中与他乡排斥的地域符号。这一个根本就是单永珍诗歌美学的维度、向度和架构。写到这,笔者想起了他的《马蹄寺》“马蹄寺/一群麻雀点名批判纷乱大雪/难道是天空破坏了早餐秩序/还是一炷丧心病狂的香火/让屋顶的白/回到原来的青//马蹄寺的台阶上,一场雪掩盖了/法显的脚印/鸠摩罗什的舌头/和一个初生婴儿的姓名/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双中年的老寒腿蹒跚而来/向马有才学习西凉谣曲/从才旺东珠口里偷走藏花儿/马蹄寺。一群麻雀让雪地更白/一个衰老的张掖僧人,一袭灰袍/和我讨论叙利亚战争”//笔者提示在这里的意思是,单永珍是一个善于挖掘历史,敢于揭露矛盾,正视现实的诗人。单永珍在他的《十月,辽远》里写道“葵花清甜,疲惫的甲壳虫从清晨昏睡到正午。”“日头比往昔高了半米,日头把恓惶的油画描画得粘稠,西侧的落款处,拓着——,辽远”这细腻的描写,自然、亲切。诗人意境深远的眼前景色像一个广角镜头,推拉适度,远山近水正是“神的眷顾,牧羊人的眼里”才会“点着一盏长明灯”。单永珍的诗歌个性化明显、地域性与神性巧妙地交融在一起,为陇西诗歌的新崛起,起到了一个典型的示范性作用。并非获奖词——单永珍的诗强化了地域符号,为拓展西海固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自身的文化自信、诗歌的美学自信、乡愁自信。单永珍的诗以庖丁解牛的娴熟艺术风格和手法,让每一首诗、或者一组诗“騞然”、“砉然”。单永珍的诗既有陇西石头的个性,又有西海固的洋芋一出生就带着西海固的胎土,也像中卫、同心的枸杞,夕阳下、黄昏里喝上一壶,就会暴露出最为原始的精气神儿。鉴于此,单永珍为本年度陇西诗歌大侠。第三十六届霞浦青春诗会亮点多多。仅从这一届的诗稿选定上看,就令人欣喜。像芒原、琼瑛卓玛、朴耳、吴小虫的诗都是在生活的原矿里挖掘出来很有新意的诗。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一一评述。新的一年,已经到了旧年的门口。愿意在庚子年后的下一年,我们愿求《诗刊》编辑部全体同仁继续发现新人,推介、推出有深度、有影响的力作,用新鲜可口的大餐,以飨读者。 2020年12月23日星期三再改于北京天通东苑布日古德(常用名:张黎明),蒙古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吉林省、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歌词、文学评论作家;高级记者、记者站长。有大量散文、诗歌、歌词、文学评论等作品在《诗刊》《北方文学》《诗林》《词刊》《内蒙古日报》《中国国门时报》《草原》《中国财经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并获奖。著有诗集《苦楚》《鹰》两部,代表作《长征三部曲》《黄河三部曲》《红海滩》。
好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