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伟 于 2018-8-28 23:15 编辑
独自点亮心灯的自我救赎者 ——李枝能诗集《流年碎影》读后
文/杨胜应(苗族)
初见李枝能是全国第二届苗族作家文学研讨会上,会议召开的头天,全国各地的苗族作家和专家学者们从不同地方齐赴贵州威宁草海大酒店。当晚,参观完当地政府组织的晚会后,一些早已熟悉的诗人、作家们便相约一起喝酒。一行17人,浩浩荡荡,找了个小烧烤店,在寒冷的冬天,拥挤在一起,喝酒、聊天,甚为惬意。其中就有李枝能,当然,那个时候已经是我和他会过面之后的再一次近距离接触。他给我的印象,不像诗人那样行为乖张,显得朴实,敦厚,但却又比很多所谓的诗人更真诚、热烈,他善于言谈,但又不夸夸其谈,饮酒的时候,虽然身体有恙,但依然一口而尽。我想,这才是我印象中应该具备的黔西北高原汉子元素。会议结束后,他很慎重的赠送我一本诗集《流年碎影》,真诚约我为他的诗集写一篇评论,我没有推辞,便应允了。我很尊重一些打血液里和骨子里都散发着对诗歌热爱的人。李枝能很早的时候就喜欢写诗,也小有成绩,后来因为生活等诸多原因,不得不中途停笔10余年,在当初影响他写作的环境改善后,他便忍不住内心的渴望再次拿起了手中的笔,逐步回归到诗意盎然的梦想中。其实那个时代,像他这种处境的人很多,我记得新世纪以来,一个名“归来者”诗群逐步出现在大家的眼中,像潘洗尘、红烛、古筝等等,以及我所熟悉的张凡修、流泉等等诗人,都是曾经中途放弃,后再次提笔的代表。李枝能再次回归诗歌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还和朋友创办了大型综合文学读本《中国岚文学》,坚持高端,出手大气,一度成为民间办刊的佼佼者。所以,通过阅读《流年碎影》及诸多印象来综合分析李枝能的诗歌创作,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三类意象的展现:其一是情感饱满,源于生活的真诚表达者;其二是故乡韵味,来自地域深情的吟唱人;其三是灵魂触动,坚持心灵回归的纯诗人。 一、情感饱满,做真诚生活的表达者。 我于初中时代,曾经在课本上读过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诗歌《我爱这土地》,其中脍炙人口的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我个人认为,情感饱满的一种极至表达。当然,艾青的情感是对于祖国或故乡的情感,但这离不开真诚热爱生活的一种血脉脉动。李枝能能够因为生活而放弃诗歌创作,也能够因为热爱生活而重拾笔墨再次回归诗歌,其实这正吻合了因为真诚的热爱生活的一种时代性的体现。有些爱,必须因时因地去表达和追求,有些爱,也会因时因地适当的隐藏。一个人的生活,必须有自己的地点、人物等元素,这是一个看起来大家都很相似,却又有着诸多不同的环境。李枝能笔下展现自己生活况味的诗歌不少,以此给予自己生活多重曲调,他写人与人的感情,写人与事物的感觉,每一种都能够让我们品味到他基于生活的真诚。诸如《一个男人的故事》《唱给母亲的歌》《祖母》《父亲》《我的女人》《我心爱的儿子》《穿红毛衣的妹子》《在沿河小区一川菜馆喝酒》《我乡下爱喝烧酒的二姨夫去了》《补鞋匠王小二》《毛二》《我的二表哥》等等,无不指向李枝能的生活,无不饱含着他真诚生活的态度。总结分析,这种真诚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其一对人的情感的爱。如他写了很多关于父母的兄弟姐妹的,也包括其他亲人。现在我们来看看他写给父亲的诗歌《致重病中的父亲》,其中最后一节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父亲,我的语言已无能为力/眼泪是衷心的抒情/此刻,乳色的黎明渐醒/让我不能深入你的情怀/挽着如蓝的水/席地而歌……”他心中有赤城的爱,也有无能为力的绝望和悲伤,这都是生活到了极致的一种表现。诚然,除了亲人,还有友情的,爱情的等等。其二对事物的情感的爱。写诗,物件只是一个媒介,通过物件的意象,从而进入到生活和诗人内心的世界。在写作的时候,手法很多,主要体现在以物喻人。我们来读读他的诗歌《感受麦芒》的最后一节:“空闲的犁沟里/从麦穗到麦穗之间/我以太阳的智慧和满足/揣想第二天的阳光/穿越高原和村庄/倾泻于这片休息的旷野/照耀我遗失的镰……”这种爱,也不缺疼痛感,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因为生活,我们背井离乡,因为生活,我们忘记了过去辛勤耕耘的汗水,那些历历在目,因劳动而熠熠生辉的岁月,不仅满足着我们的胃,也更加的满足了我们空荡的心。其三是对小人物的悲悯和关怀之情。诗人是天上的歌者,而要做一个优秀的,合格的诗人,胸怀的宽广,赤城的真心,悲悯的情怀都是不可缺少的特质。李枝能写了很多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比如《我的二表哥》,他写“我姨妈家的二表哥,一生未娶/那时我们还小,家里的重活都请他来帮忙/如今他已仙去,我不知道/他在那边有没有娶妻生子……” 二、故乡韵味,做地域深情的吟唱人。 有人说,每一个诗人都有一个故乡,其实不仅是诗人,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感情。故乡是诗人避不开的创作源泉,很多写诗的人,要么是从写爱情开始的,要么就是从写故乡开始的。我就写了不少关于故乡的诗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写了一组《渐行渐远的故乡》,洋洋洒洒数十首,从故乡的人和物,试图把对故乡的爱一次性表达完,但这显然是无用功,只要活着,故乡都会永远的存在,而且爱会更加的深沉和涌动。记忆中有很多诗人都喜欢依托地域性来吟唱自己的故乡,比如青年诗人刘年的湘西、张远伦的乌江,马东旭的申家沟等等,都影响较大,意义非凡。李枝能出生于黔西北高原,且境内还有穿青人等人数极少的民族的存在,地域文化非常浓郁。他写了很多地域性的诗歌,如《高原魂》《高原的记忆》《我魂牵梦绕的高原》《高原人》《高原风》《高原之夜》《雄浑的高原》《纳雍河一》《纳雍河二》《吊水岩》《穿青人》等等,无不展现着李枝能身上的地域性。总结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种类。其一是山水自然的。他写的系列高原,正是很好的一个证据。写高原,不仅仅写物,更是写人的,生活的高度和精神。比如他的《高原魂》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原广袤的胸膛闪闪烁烁/随意一声都可能踏着一个灵魂/任意一块石头都是浓缩的史诗/任何一片草叶都足以展成旗帜……”。其二是人文风情。大家都知道,穿青人是“未识别待定民族”,他们的人口很少,其文化现象不可忽视,李枝能在一个存在着穿青人的小地方生活,他有责任和义务却展现和传承这种文化。他以穿青人为诗歌标题,写了一**约100行左右的作品,写穿青人的饮食、服饰、傩戏等等,也写穿青人的艰辛生活,顽强拼搏的精神,给我们一个很直观的穿青人的印象。稍微有点遗憾的是,他写了不少穿青人的作品,但收录《流年碎影》的太少,以至于我们不能够更多的感受到穿青人的文化及生活现状等等。其实,地域性作品最终要展示的不仅是当地的人文和山水自然,更重要的也是展示当地人的精神和生活状态。《流年碎影》里收录的作品,除了这些地域性元素比较明显外,其中与人有关的作品,其最终的质地,也无限的向这个主题靠拢。因为前面有所涉及就不再赘述,现在我要写提的是李枝能对故土的吟唱。如《雪下的村庄》等作品。其中最让我喜欢的是《一只鸟飞过我的村庄》,他在第一节就紧紧的喜迎了我的心跳:“一只鸟飞过我的村庄/像残存的瓦片/缩小了 田野的反光/放大了 流水的裂痕……” 三、灵魂触动,做心灵回归的纯诗人。 李枝能曾在《流年碎影》后记里写:“一个人的一生说有多复杂就有多复杂,说有多简单就有多简单。而我总是在简单与复杂中反复涅槃,让心灵一次又一次破碎。对于圣贤,我只能仰望。要想抵制物欲横流对诗歌、对自己的伤害,已全然不能。若干年来,我总是反复在梦中回到生我养我,给我生命、肤色乃至品性的那个小山村。但即使人真的回去了,心还能回归吗?梦想,对于过去或者未来的梦想,同样是遥不可及的事。”可见李枝能写诗,目的是想做一个心灵回归者,倘若以诗人的身份来看他,自然是很纯很真的诗人。他认为对于苦难的生活,唯有诗歌能够让他完成自我拯救。“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认识自己,才得以继续苟活。走完自己黯淡的人生。至少我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倾听自己曾经的呼吸与血液的律动,抚摸自己的伤痛——或者说祭奠业已逝去的韶华,那些青春、那些激情与梦想。”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李枝能的心灵回归路有三条,换个角度说是三类意象:其一是稻粱谋。《流年碎影》里收录了《农业》《农业:关于一种感悟》《我是玉米的儿子》等作品,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很“稻粱谋”,对于他来说,故乡是一个极度偏远而贫穷的地方,出生在那儿的祖祖辈辈的最大梦想就是解决温饱问题,吃才是得以生命延续的根本所在。所以他在《农业》里写:“几千年中,不管刮风下雨/我们始终是农业坚定的保护神/我们把头颅倚在农业的怀中/就像把艰辛的汗水融进泥土/一种充当种子的感觉,贯穿阡陌……”。其二是爱情。每个人都渴望遇到真爱,因为真爱不仅能够饱满我们的生活,更能够给予我们心灵抚慰。李枝能写下很多与爱情有关的作品,《流年碎影》收录了《寻找爱情》《我不知道该如何爱你》《情诗,写给他人或自己》《我们》等等。他有爱也有感伤,因为他在诗歌《最懂我诗的女人》中写:“比所有男人都懂我诗的那个女人/并没有爱上我/从头至尾,始终没有……”在诗结尾处:“我忽然感到有点儿无助/心里空茫/像极了她的懂。”李枝能似乎明白了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诗的关系,但更关键的是活着的意义。其三是自我救赎。李枝能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跳出了农门,曾经多次背井离乡,在异地他乡打拼,最终安居于故乡的一隅教书,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回不到最初的那个故乡了。所以,他一直在试图自我救赎,比如他写《光阴自留地》,写自留地里,种着太多情感的禾苗,他不断掏空自己,活动小心翼翼。又如他在《一朵花》里写,风是没有体温的誓言,从枝头追寻着梦痕,花瓣凋零,翩翩地舞出最美的弧线。在《我希望是一棵树》写,“我希望是一棵树/在生活的大路上/挺拔 伟岸……”“哦,我希望是一棵树/守护着事业的大道/绿化人间的幸福。” 李枝能的诗集《流年碎影》,分履痕深处、高原魂韵、燃爱取暖、凝望风尘、随笔评论五个部分,171首作品,总计24万字,于2016年经“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很厚实的一本巨著,浓缩了他写诗经历的所有精华,即是他的一次自我检阅,也更是我们深入他内心世界的一个路径。总体上来说,他做到了由热爱诗歌到为诗歌事业继续奉献的梦想。每一首都有浓郁的情感,每一首背后都有可探寻的故事。朴实简练的语言,诚挚而饱满的情感,远离华丽辞藻堆积的表达,让人读来心情舒畅,余味袅绕。诚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李枝能的作品整体上来看,在语言上,做得不错,在情感上也很充沛,在思想性上也有深度,唯一的局限应该属于表现手法,可以说属于自己的个性特色上较为缺乏,容易落入普通,应该继续发力,我相信他有这份赤城和能力,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把诗歌的梦想经营得更好,在这里,衷心的祝福他。
作者简介:杨胜应,八0后,青年诗人、作家,苗族,笔名望疯,重庆秀山人,居四川南充,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诗歌评论等作品见于《诗刊》《民族文学》《星星》《诗歌月刊》《诗潮》《扬子江诗刊》《中国民族报》《中国诗歌》《四川文学》《诗选刊》《山东文学》《新疆文学》《边疆文学》《天津文学》《散文诗》《四川日报》《延安文学》《诗林》《中国诗人》《散文诗世界》《牡丹》《北方作家》《江河文学》《阳光》《剑南文学》《躬耕》《岁月》《大观.诗歌》等。作品多次入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年度诗歌三百首》《中国散文诗精选》《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等年度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