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番塔”的历史意象看采风的意义 ——读郭杰广《丹灶淬火集》所联想
邵鸣川
郭杰广诗歌最大特点就是采写丹灶家乡的山山水水、历史人文景观而进行创作,他的诗歌无不浸透了丹灶的风土人情,《箩行观竹》、《棋盘村》、《洗马井》、《井水,穿过仙岗的瞳孔》,看标题就是丹灶的地图。中华文明传统诗歌的开篇《诗经·国风》,不就是朝廷的采诗(风)官去各地采集民歌以体察民情吗?《楚辞》更是楚地民风民俗的集大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采风的过程,也会把各地方言(声调)以文字记录在案。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赓续,亦有赖各民族各地方文化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从这个意义看,多年来坚持搜集家乡历史与文化基因而进行文学创作的郭杰广,不但是重复了当年《诗经》采诗(风)官的工作,更是从中汲取养分进行新《诗经》的创作。 翻开《丹灶淬火集》第一章第一页,就有“番塔”两字。“烧番塔”是广东佛山很多村庄中秋节的传统节目,在南海丹灶仙岗村、西樵松塘村、罗村上柏村等地尤为盛行。烧的时候经常会在塔上撒上木糠或禾秆草与粗盐,粗盐爆裂后绽发出无数小火花,待柴火燃尽整个塔身烧得通红时,用扇子向塔口扇风进去,火花就会从塔周围的洞口散发,下面的火花会向塔顶集中喷发,形成10-30米高的美丽火焰,在夜色中非常壮观。“烧番塔”的传统如今是为祈求吉祥和丰收。也就是说,“番塔”两字,第一个意象就具有了丹灶的历史意义,只是这个历史意义过去只能藏在方志里。现如今的郭杰广,用他的诗歌,把“番塔”这个历史意象从地方志传播到有人流动的地方,传播到中华各地传播到世界任何角落。乘着歌声的翅膀,“番塔”这个意象已经远远飞出了丹灶飞出了佛山。 “番塔”两字的第二个意义就是保留了中原古音。从读音看,都有元音“a”,“番fān”是一声阴平;“塔tǎ”是三声上声,若是用广府话读,“塔”就是入声字。现在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可广府话还保留着中原古音的平上去入四声呢!倘若用广府话去读《诗经》,去读古诗词,总比用普通话顺畅。大家不妨试试。 所以,既然是“诗歌”,除了诗集还必然要有“歌”。如果说“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很希望郭杰广用你极具磁性的男中音、用丹灶话,把你有关丹灶山山水水、人文景观的诗歌大声吟诵,以后诗集出版时就可以通过扫描,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听到丹灶话里活灵灵的山水人物,领悟到了中华文明的新《诗经》依然在赓续。
邵鸣川,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古琴研究会会员,佛山诗社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佛山市老干部大学“诗文鉴赏班”副教授。1983年佛山诗社成立后首任《芳洲》诗报编辑(兼),同年进入佛山市文化局市文艺创作研究室担任创作员、《佛山文艺》杂志编辑、副编审,资深传媒人。师从诗词大家刘逸生先生、书法家兼诗人秦咢生先生多年,熟习诗词创作及教授诗词鉴赏课。近年退休后,致力于广佛各学校诗文公益讲座,有论文与诗词作品见于全国、省、市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