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瑞福 于 2018-10-23 14:21 编辑
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文学社在阎可亮的精心组织下,走出去和请进来,与外部的文学世界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以汲取现实生活的“营养”,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无论是星星诗刊举办的30周年纪念活动(我因出差而未能如愿),还是我厂自行开展的文学联谊活动,都搞得很有生气。在伐木厂的篝火狂欢,曾点燃过我们血管中冷漠许久的情感;在白水河的岸边漫步,也会击起我们胸怀里隐藏多年的涟漪。 最令我感怀不已的,却是2004年8月21日在九龙翠绿园的那次相聚,借着秦明扬有事返川的契机,文学社在厂工会和宣传部的鼎立支持下,不仅召集来目前尚在厂的社员(包括已退休者),还费尽心血通知来业已离厂数年的多位当年东汽文坛骁将:前者有刘岗、于振山、李俊贤、黄新松和我等(已退的有阎可亮、徐挺、张天明、张绪伟和罗万荣等),后者包括李春、郑国秀、蒋麟、郭长江、高阳、左正和张梁等。当然,其中最麻烦的组织工作,则有劳了陈阳。这姗姍来迟的半日相见,虽说挽留不了逝去的韶光,却能让我们短暂浸泡在似酒的回忆中,即使立刻分手于海角天涯,“但我可以坚定证明,霜雪雷雨仍是今后潇洒歌词”。 会后,应秦明扬的要求,我将历年来《曙光》刊物中发表的他的诗作,搜索并复印了十来篇(因他未曾保留),其中有若干当年的名篇,如《高仓健》、《漂木》等,至今读之,尚凛然有生气如初矣。到了2012年3月20日,我再次返回四川的时候,刘岗做东在德阳的蒙山街请我,在座的可亮已衰病不已,蓝幽老师到精神依旧,还依稀能看到其当年叱咤旌城文坛的影子,可惜时光已逝,英气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