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南频道官方 于 2018-11-9 16:51 编辑
中国诗歌在线 -云南频道:在大约2013年到2015年之间,中国的诗歌现象被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小鼎盛时期。这个定义很有意义。因为这种概括具有特别重要的归纳及总结意义。在这段时间当中,鲁迅文学奖隆重颁发,周啸天老师的诗歌尽管争鸣不断,但毕竟证明了这一时期中国诗歌界的繁荣。尤其是某些权威评论家的介入,为证明这一时期中国诗歌的广泛丰硕带来权威性的见证。但是,在此之后,我们也发现了另外一种现象就是,这些诗人们并不甘于安逸的现状。纷纷逃离繁华的都市或宁静的乡野,去流浪,去追逐一个浪迹天涯海角的流浪之梦。在这期采访当中,我们想请您谈谈如何看待这种安逸的逃离。 帕男:这个问题提出的具有一定深度。及肯定了诗人的写作效应,也提出了一个涉及诗人精神内在本质的问题。我们在传统的关于诗人流浪的探讨中,尽管时常将诗人的热衷于流浪看成是一种对远方的追逐。而实际上,这个远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解释为为某种理想而奔走他乡。实际上这个远方通俗来说,就是理想的意思。如果将远方理解为某种意义的理想,我们就可以基本上解释诗人为什么热衷于流浪了。
中国诗歌在线-云南频道:帕男老师的这个归纳非常深刻,也非常创新。当远方一旦被理解为是理想之后,那么这种关于远方的外延就明显可以被无限扩展。它可以是宗教的,也可以是哲学的,抑或是关于生命与死亡范围的思考,它可以是唯心的,也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象征。您今天这个回答可以说是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诗人的流浪在此基础上具有了某种明确意义的定义。也就是说,诗人的流落绝非是盲目之举。 帕男:诗人的任务首先是写诗,但是,热衷于流浪到底对于诗人来说,是高于诗歌创作的目的,抑或是创作诗歌行为背后的附属品,这点我们似乎是并没有去认真的加以分析过。如果说诗人写诗的目的意义仅仅是为了流浪做准备,那么他可以选择不写诗就可以直接去流浪。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诗人的首要选择应该是写作。因为如果不这样理解的话,他就不具备诗人的身份了。所以,我们之前在探究诗人身份认同话题为什么会与远方联系在一起。
中国诗歌在线-云南频道: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能够证明您回答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如果诗人没有流浪的天性,那么他还会选择去流浪吗? 帕男:关于这点其实很简单。因为许多热衷于流浪自我放逐的人并不等于他都喜欢写作。而且,许多流浪与放逐的行为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任性所引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诗人的流浪往往更具有追求境界的内涵所组合。诗人的流浪是一种轰轰烈烈的流浪。因为他要在流浪中反思自己,完善自己,并不是简单的身体旅行与精神旅行。所以,在今天我们探讨的过程中,很明显还有一个特殊的涵义就是,这种来自诗人的流浪它是否到底是属于精神的还是世俗的呢?
中国诗歌在线-云南频道:记得我国六十年代有位非常重要的诗人,有一天与家人,与同事,与他生活多年的诚实不辞而别,开始了一场竟然长达20年的流浪。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其间也没有和故乡的亲朋好友保持任何联系。他回来其实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身患重病,是因为生命瞬间即逝才结束了漫无边际的旅行。因此,关于流浪能够治愈创伤的说法被无情击破。因为他最终还是回到故乡疗治创伤。 帕男: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也认真思考过。实际上,我们世界当中关于思乡之情最深沉的刻划是来自诗人的诗篇当中。流浪与回来并不是高尚与世俗的关系。因为对于诗人来说,无论他选择流浪还是不流浪,他的无数个角色其实都是一体的,即左手是诗人,右手是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