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喜瑞 于 2018-12-14 11:17 编辑
诗集《一梢初放海棠红》宁书云自序
自 序 ——抵达与追寻
今年是第34个教师节,蓦然回首,已走上讲台整整33年了。在落满粉尘的希望时光里,却始终有一株春芽,绿在窗前,更蓬勃在心中。这就是诗歌。 其实,对于现代诗我很少触电。1990年暑假,偶尔写了一首题为《红豆》的现代诗,投稿给父亲订阅的《天津日报》农村版,没成想竟然发表了。一阵欢欣鼓舞之后,诗情依旧被深埋着,并无太多“下文”,但对诗歌的那份惦念从来没有消泯。后来潜心于工作,停笔十余年。在2000年后,由于完整教过五六年级语文,我发现当时用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除了很少的几首古诗外,没有一首简短的现代诗和儿童诗。在学习那些较长的课文之余,我总是想:诗、文从来是不分家的,很多文学大家都是诗、文巨擘,还应该让学生长出另一扇“翅膀”——诗歌,这样在语文学习的路上即使是摇摇晃晃地蹒跚学步,也能放飞无限的童趣和诗意。于是,我的“春芽诗社”应运而生。 我把自己每年任教的六年级取名“春芽诗社”,社徽是一颗破土而出的春芽,我班的作文本也带有春芽徽标。正副班长被“任命”为社长和副社长,学生按小组做“轮值”编辑,另选一名画画较好的学生做美术编辑,负责班级诗刊配画。学生们既自己写诗,又在我的指导下轮流编辑每月一期的“春芽诗刊”,看着自己的名字前面被冠以“编辑”的名号,孩子们兴奋极了。 诗社以活动为载体,每次活动课上,我都示范写现代诗。例如,为了表达对学生的爱,我曾写了一首《师爱》发表在《天津教育报》上,并结合诗中“天空”、“黑夜”等为孩子们讲解“意象”和“意境”。学生们看到老师写的诗,倍觉亲切,为了降低难度,激发兴趣,我把这次活动策划为“师生对擂”——“师爱与童心”,让他们用小诗描绘自己,书写美丽童年。 令我欣喜的是,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改编的小学语文教材竟然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增加了现代儿童诗,这更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范本和习作题材,我也偷偷对自己的远见和实践倍加自豪。记得,《天津教育报》还对我和“春芽诗社”进行了报道。 诗的土壤终于让稚嫩的心田长出颗颗春芽,诗社先后有9位“小诗人”的11首小诗发表在《求知报》和《津南报》上。当我把10元钱的稿费交给孩子们时,他们倍受鼓舞,我深切地感受到“小诗人”的喜悦与向往远比这个小小的数字金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备课和批阅孩子们的诗,虽然在工作之余花费我很多时间和心血,但心里充满慰藉,觉得这才是我给孩子们的完整的语文。 十余年来所写的几首小诗只是为学生示范而已。没想到,这颗春芽竟也在我的心中“回黄返青”,逐渐伸枝长叶。2015年我开始写现代诗,对于写诗,我没有天分,只是喜欢用同体的视角去看自然中的一切,描摹他们的生机勃勃、春华秋实与深沉静美,通过她们感悟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与热爱,抒发我的感动,言说我的沉思。 诗是心灵的天籁梵响。在我眼里,语言是有血色和灵性的,文字是有温度和情感的。我对语言文字有着深深的热爱和敬畏。写诗的时候,我的心灵常常被深深触动,特别是写父爱母爱的诗,几乎每一行文字我都是流着泪写的……诗,会让灵魂的每个角落唤起柔情,生发温暖,犹如海棠花煦风拂面,疏影婆娑,用真挚与明澈,用善念与感恩,绽放生命的坚韧、自信。 爱着诗意的语文,爱着深情的诗意,追寻…… 真诚感谢几年来遇到的各位老师和诗友给予我的指导、帮助和鼓励。
宁书云,笔名临窗海棠,女,1967年生于天津,教师,天津红烛诗社成员。作品散见于《天津文学》《天津诗人》《椰城》《海河文学》《作家报》《天津教育报》《天津工人报》等报刊和多种诗歌选本。曾荣获2012年天津教育报征文一等奖、 第一届“中华情” 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2017年“庆祝十九大 永远跟党走”天津市职工诗歌创作大赛一等奖等。出版个人诗集《一梢初放海棠红》。诗观:诗是心灵的天籁梵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