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在北京中国画法研究会举办的一次展览上,有位画家的作品引起了观者的广泛关注。时人评价,茂密苍秀,兼而有之!他就是吴镜汀。这位自幼嗜画,天赋卓然的画家后来成为北京山水画派的一位重要人物。 吴镜汀(1904-1972),祖籍浙江绍兴。他的《山岭新貌》作于20世纪60年代,与之前创作的山水画有几处不同。 首先,透视不同。《山岭新貌》的透视与以往的传统山水画有一定的差别。传统山水画的视角是以“三远”为法则,较多采用以高为远。《山岭新貌》这幅画则不然,它更接近于真山水,画里有一点焦点透视的味道。这样的山水,看上去更接近自然的景色。是选取了自然景色里某一个局部,其左右两边,似乎感觉还可以延伸出去。虽然“高远”被真实的“高”替代,可仍未完全脱离传统山水画的空间营造。 其次,画法不同。这一时期作品,按吴镜汀自己的说法,“皴法零乱,笔墨生疏,也不够协调”。果真如此吗?就这幅画来看,之前以线条来表达浓淡疏密的“皴”法,被水墨晕染替代。树法和山法,也不似以往,失去过去的“范式”。笔法由规矩,走向恣意多变。这种从现场临境写生中,提炼出的画法,似乎更接近西方水彩画的表现形式。这样一来,画面“平面”消解,空间增加,对象更趋于“真实”。看似条理的皴法被“零乱”,清润的笔墨也被“生疏”,其实不然,这些都是表现对象时,画家作出的一些绘画上的探索。通过不断写生,画家有意地去改变旧的技法程式。他说,“当我深入生活中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运用原有的一套技法来变现今天的山河面貌。面对真山真水,感到很多困难。完全用旧一套办法写生,就难免画得面貌陈旧,没有生气。”之所以如此,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的艺术创作强调“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要大胆革新。吴镜汀的山水画,早期力仿古人,笔墨华滋,气韵苍沛。他从金巩伯学,临宋元名作,得笔墨窍要;于王石谷,得下笔酷肖。在1962年吴镜汀画展的序言里写道,“他最初从清初王石谷入手,继又远窥宋元名作,临摹体会,刻意钻研。”据画家自述,他十几岁开始学画,深得画家金北楼、陈师曾器重。在先生们的指导下,通过临摹古画,学习画论,逐步掌握了一些传统技法,打下了传统绘画的基本。至解放后,吴镜汀也一直临画不懈。与吴镜汀18岁就相识的秦仲文,曾在一篇文章提及:“而比之1960年以前之作,前者尚不免有偏多于精意刻画自然、短于大自然发挥之趣。” 再次,设色不同。之前,吴镜汀的山水画基本是传统的设色套路,浅绛与青绿并重,也没有突破中国传统山水画设色的藩篱。《山岭新貌》则有改变,我们看不到旧有绘画设色的影子,画里色彩一如我们自然界里的颜色,带有那么一点点“写生”的味道,那么一点点“空气”的成分,虚实浓淡,叶绿山翠,如我们平常眼之所见。 从次,诗体不同。“前天山坡过,山上有四多。荒草没膝,荆棘刺棵满山坡。狐兔跑不歇,处处野鸡窝。今天山坡过,山上有四多。厂房林立,钢筋器材满山坡。工人忙不歇,马达高唱跃进歌。”单就画中诗,其实也是新体,非古之诗法。对于一个中年得学填词之法,一夜填词二十余首的词之怪才,显然这也是被“现实”了。 最后,内容不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是自然的景象和景物,画的景不“实”,在于养心。而《山岭新貌》除了这些,还多了一个服务于社会。画,在保留了中国传统山水里的一些东西之外,绘画的主体发生改变,不再是纯粹的山水,而是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建设的景象——工地、汽车、帐篷、吊塔等。从这可以看出,对传统技法浸淫几十年的老画家,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的绘画方式和审美思想在转变。当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时,急于表现眼见的一切所见,但又不愿拘泥于“旧笔陈墨”,于是开始大胆尝试画新的内容,来反映新的事物,描绘新时代祖国山河的变化,从而表达一个文艺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在艺术创作中所采取的态度。从某种角度讲,《山岭新貌》带有一定“主题化”创作的特点,为时代的产物。 以上几处“不同”,是有它客观的历史条件的。据吴镜汀讲,“解放以后,我从学习毛主席文艺理论里得到启发和力量,我决心遵循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摆脱模仿古人,闭门创作的倾向,走向面对生活,反映现实的道路。”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的路线,就是提倡“现实主义”,为“工农兵”服务。从1954年开始,吴镜汀走出画斋,寻游名山大川,行程万里,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在秦仲文看来,这一阶段吴镜汀的创作,是“深入生活源泉”,“有的在现场作适当剪裁,有的根据速写加工复制,使它尽量符合客观现实,而又与传统形式相适应”。为了适应新的形式,吴镜汀主动开始求变。画家黄山归来,中国美协召集他们开座谈会,与会的画家也表示:“国画家们在今后应多到生活中去,多作写生练习,不只是要到名山大川去,而且要随时随地寻找美丽风景作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为国画创作开辟新的道路。”特别是1958年以来,吴镜汀完成了秦岭工地、黄山风景、峨眉积雪和北海之春等作品,基本的创作风格已形成。同是这年五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举行第四届画展,吴镜汀有《建设十三陵水库》参展,这与当时“国画服务于政治、反映现实生活、创造新风格”是符合的。画家们深入到现实的斗争生活中改造自己思想,力求画出社会主义内容的新作品,以画笔积极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每个时代有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涌现。我们不必过多地要求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强调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阶级立场,因为作品本身是会“说话”的。同时,每一个时代艺术家的“创新”,即是一种艺术探索的活动,也是艺术进步的动力,值得我们肯定。 有意思的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吴镜汀还是一个摄影“发烧友”,作品有在当时的刊物上发表,格调与他的山水画一致,风格清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