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彭林家
发表于: 2019-5-2 15: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19-5-2 22:08 编辑

u=3413106904,1391651377   
——返观石红许梦里几回前湖咀的美学视角
                                                                                                                             彭林家
         丙申年的夏天,我旅居在广东海边的城市,读到著名散文家红许先生的大作;来不及细细品味梦里梦外的观文留香,从一个“前湖咀”滑过的字面印象,那博爱的回眸不断地从这三个字眼里,闪现母舌的油然暗春,就不用说散文《虹关何处落徽墨》又选为2018天津卷语文真题了。每每伏读着《回前湖咀》的散文集,品味的镜涵倒映着名家蕴意深远的思想流程,一种简洁朴素的语言流畅着情感缝隙的河床;给我,悄然地带进静水行舟的才性骋情,恍惚一叶小舟摇曳在心境的空潭,澄澈的深渊两边微微震荡,不时轻轻划着情绪的涟漪,旋即又归于情感平静的湖面。回想起先生的《母语》选作在2010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试卷里,早就有寸言仁厚的自性,磨揣出一些“宫商角徵羽”之类的音符,把平常的话语微妙地揉碎而提炼成地方特色的旋律;一声声,在艺术坐标的视野里,浓郁着一遍遍优美甜润的乐曲。久了,这种梦幻的记忆先是成了作家对故乡的生命体验,幽幽地,与童年的根性天慧对接,释放出人性本真的反思;且真且实,折射出作家那种灵气逼人的感受力和某种灵魂的波澜;为一方水土的犹怜,旋转人们心理的习惯定势,获得空前陌生化的意气灵光。因此,今天,重温《梦里几回前湖咀》的散文姊妹篇,对于其中思想内涵的映现,悟入一种厚爱的恬静。在独特视角的创新营造中,抬头望去, 高雅的笔杆洋溢着一个作家责任所承载的良知,恬静地散发出一种真切的公民意识,彰显一个大散文家的美学理念。
mp48086063_1449881780719_1.jpeg
                            一.访论
   “关于前湖咀的记忆除了稻草味炊烟味牛粪味……还有红土壤酸性底下的清新气息但不少都夹杂着渔色渔韵前湖咀那是老家前濒大湖后倚丘陵没有靠山却长满了密密实实的树木调节季节轮换下的小气候遮挡偶尔肆虑的北风北雨。”艺术上,元代乔梦符论套曲的作法称,起首为凤头,美丽示人以美开头法。文章开篇就给读者讲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勾画一个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或展现一幅大自然的绮丽风光,调动起读者情绪的审美积极性;促使心灵触点的相同频道,兴味盎然地看下去。文中,一组“记忆”、“稻草味”、“ 牛粪味”的乡土气息,情不自禁地洞开同解方程的回味。那么,这种动人以情开头法,一就倾注着真挚的感情;然后,借用“渔韵”、 树木”、“ 北雨”等浓厚景观的外延色彩,盈盈着语言环境中的垂情,清音有余,凸显言志与载道的艺术视点。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从地理学的观点而言,淡水湖是以淡水形式积存在地表上的湖泊,如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那么,作为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鄱阳湖的水质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无形成了作家潜意识的忧虑。衬托手法上,作家借以“记忆”的正面铺垫,来反衬散文实证主义的意识流程。由此,淡出的时间转换中,光阴“炊烟味”的流逝,萌生一种“清新情感的怀念;渐渐地淡入时空;纯净“渔韵”又抖露出旧时光的润物无声;来来去去,在“遮挡”的聚气的风水里,幻觉那感官愉悦、心胸熨帖和腋下生风的惬意。心法上,为寻找主题“梦里”的意象,潜意识的遵守“风行草偃,从化无违”的仁德,从《周书》里,埋下了一种至美至善的伏笔境界。如果单从语言的叙述吟嚼,文章的道韵则是一种气流声势的表现,使文本的气势、气韵、格调在自我、真实和笔调的三大基石中,孕育着名家笔势的表现风格。而散文的最大特征也就是从自我出发,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展现客体的精神世界。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除韵文诗歌以外,广义上包括小说皆为散文。诗歌与散文的对立,如酒与水,好酒易得,甘泉难觅;美学对等于散文容易撰写,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却很难写出诗的意境来。深邃的意境注重抒情性强,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而寄情于事,寓情于物而托物言志,情感真挚,表现生活感受,实现物我的统一,所谓善说话的人比善歌者更为难求。比如,写“后倚丘陵”的景色,力求摇晃眼前;写“北风北雨”之情,沁人心脾,则是精神的言志,也就是通过某些景物来表达作者的志向、理想、情趣、抱负等,表达一定的思想﹑道理,则是知识的载道。那么,现代散文一路从形散神聚的文体中走来,审美的见解、俊美的意境和隽永的文采;在叙事写景和抒情的三大类中集诸美于一身蕴含着情感包孕的文学自述和艺术独白自然在形与神的辩论中,质朴无华的稽古振今,多半来自于作家由外形到内象的神学思考周易·系辞·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神者道也乃无形无象的内在精神之意为无思无虑之先天元神道生一也形者德也乃有相有色的外在物质之象为有知有觉之后天心神道生三也元神心神都是生命一切有觉知能力动物所具有的道物也是宇宙物质两类不同的存在状态,彰显道心与人心的觉悟差别。
     你看,作家红许以一个游子的笔调,从家乡童年的纯朴风情到眼前孵化的苍凉;在散文的论证上,将明线的视点隐喻着暗线的视野,凸显一个厚道的文人所称道的宇宙情怀;也便是散文的神性站在散兵线上,抒情着人、社会、自然神的裙带生物链,既言志又载道。比如,“红土壤酸性底下的清新气息”。一个“”字的深沉蕴含,如体内七大能量的海底轮一样,山水神藏于山水之形中而谓之内。人类是自然界的影子形迹而谓之外,“气息”也。那么这种气的反噬境界,必然要能穷尽神理才能达到传神;不仅可以超越现实论证的三维空间,而且在富于动感的趋向性上像花蕾上的一片云彩自由驰骋着理想的模糊六维空间,向梦一样行走,则是神外在的”所显露出来物象相反若要返回神道一曰大宇宙体外元神投影于心神如同树挂的司冬亥子丑居北方亥子为水丑为水之余气三者相会合为水局以水气旺论即为三会局会聚一方秀气即为力量极强三会北方水二曰小宇宙体内其水之神藏即为肾精上生于心田君火水火既济而心藏神换言之神藏在心精藏在肾神藏在心肾精之上即是脊髓脊髓之上即是脑海,三者贯通即为元神显象三曰神分为本我元神超我欲神和自我心神故此万物从虚无中来,在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的养神方法中虚中有实无中生有。一个作家的笔下才能将神的无形能量体现为各种思维行动能力就像红许笔端的梦里几回前湖咀那样,短小优美的意境而托物抒情,生动有趣自由而随意调整,返观内照的变化;如一只候鸟的心灵自由飞翔在鄱阳湖面悠然地在现实的土壤中羽化成梦中,超脱飘逸的心境
1478572279156329,w_480.gif
                             二. 辩道
    “前湖咀的常常会被人误写误读,就像仍有不少人把鄱阳读成波阳,我心里头有点不悦。本叫前湖咀,形式上:“误读”是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然后,从“鄱阳”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不悦”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其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着形散神不散。背景上,作家笔下的“前湖咀”是中国最大淡水湖畔的渔村,坐落在江西省的东北部。东西南北接纳着赣江、抚河、信江、鄱江和修水的水源,像古称番水的饶河,北为昌江,南为乐安河。南北二支流在鄱阳县汇合后称鄱江,曲折向北,在龙口注入鄱阳湖,在湖口汇入长江中下游。然而,作家在这种背景下,以现实新感觉的心智,在悠然宁静的心传中,用讲故事的铺陈而不夹杂任何情绪的倾向;宛如安适无争与情趣自然的古典散文一样,回归到最接近心灵的语言表达。尽管在运用白话文的写作里,游离着一种精神奴役之后的语言解放;一任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从生活和生命的现象,作出人之初的秉性挖掘和本情诠释;但必然会闪耀作家,带有评传与自传色彩的个性,表现精神分泌的审美视野。
      散文是一种透明的文体,浅得像谈话,深得像骈文。对比着跳舞如陌生化的脚步,沒有故事的华服;行路如玉树临风,韵律的化妆素着一张笑脸,而兀自美丽的元神:无忧而出则用事言行,心神退听无言;反过来,心神有愁而来则有所见解,元神隐没不见。简而言之,元神无形,自虚无中来;心神有迹,从色身中出,二者如参商二星一样对立,此出彼没却同心一源。中医上,谓之肝肾同源于脑;画画上,谓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宗旨;散文的外形与内神,也便是自然景观的元神再现,源自于画家欲神情感推动理智心神,与自然景观的元神投影撞击,产生道德审美的火花。所以,阅读散文时,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文脉线索,透过语言“形”之 优美,擒住“神”的内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文本中的童年到成年的声音:我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一寸一寸长大,操练了近二十年终于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母语……积蓄了近二十年的乡情也在绵绵无尽地发酵成数百里长的乡愁……”其中,“母语”是一个人婴儿或幼年期间自然学到的语言。那么,这种人的第一语言,小而言之是故土的方言,大而言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然而,“发酵”的蕴涵,就是一种根性的母亲文化演变出多种语言的情态。无疑,这种“母语的地支,天干是生养天地万物的谷神之道,永恒长存叫做玄阴.。《道德经第6章》云:“道生万物,德养万物,,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万物之母,天地之德皆可同之,其放大就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人文关怀。如上饶地区的吴侬软语,音素委婉,隶属吴语系,融合于楚、越、吴的神经思维,从末梢神经的感觉运动,.通过脾胃谷神的运化,四象合一,形成中枢神经的感应遗风。因此,作家的乡愁之根,往日的乳雏情感在一天天的“长大中,不仅仅是单一的操练。显然,这种熟知声韵的童心,释放b、 p 、m、f 的天然嗓音;从容地回归禅性的自我观照,抑或从内心剖析着一个人来归何处的缕缕乡愁;俨如《母语》中的原始芳香,从咿咿呀呀说语起,其语言在日常交往中发挥的作用;让养育饶州乡村的土话坠入身体水藏的乡音, 即便客居他乡;也可以把耳朵交给母语,舒舒服服地浸泡在语言的磁性里,做着自己的乡情之梦。
       一种目光漆乌的黑波,就会实现一种“前湖咀”的内心留白,窥视到作家平实淡雅的性格与爱屋及乌的嗜好。在主观与客观相映照的境界里,露白其思想与信仰的艺术审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石红许先生,沉浸散文创作势头正旺的思维高峰,在三魂本性的“原我”与七魄尘情的“自我”穿梭中,呈现出“超我”的不同散文风格;除了精神的无意识自我,以某种细节、场景合理的虚构;还有物质有意识自我,以某种情节、感情而真实映现散文的本质,契合着主观视点和客观的在场之感,构成“无”与“有”的散文之道,实现散文主体魂魄的真情秉性;绵绵地,延伸个性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的脉络交汇。然后,在发现、整合和创造的揉合中,沿着作品“皆自胸中流出” 的古人主张,直抒胸臆;如写作理论由定义出发,定义中的要素可以衍生出写作的各种要求,照亮我们浓装艳抹的艺术方向。
                      c73a355afad043cc984700b74b63375c_th.jpg
                                 .创思
    “借唐朝诗人的话来说那是乡音无改鬓毛衰’。”。 散文是一种口语表达为主,以文言文和诗歌形式为辅,发展成沉潜而凝练,简约而有劲的文体。《辞海》认为 :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在散文创作里,神与形的唯物辩证论,就是自然神与物质神的对应关系。自然神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将不可驾驭的自然体、自然力演化为神;后来,用来指代各种自然规律的拟人化。物质神是一种人体能量集合的本质,并能感应超凡能力的外星那种暗物质的脑电波等等。其实,形是神的外显,神是形的内象,只不过“形散神不散”的单一性,在收气、敛神、守静的面上,需要掺入一点诗歌的线条,靠近点的散文诗,才能走向“形走神敛”的多向性;致使“神不散”的形而上之道,贯穿于“形散”的形而下之器;便可以使自我的主体心法六合着上下东西南北,形神融通,与物我同一,便是“中心明确,紧凑集中”的灵魂所指。如果孤立的理解主题分散的蕴含,意味着用单一化来排斥地支所孕育的天干信息,不免单薄地封闭着艺术思维而坠入模式化的陷阱,窒息着丰富多彩的精神追求。因此说,散文要形散神聚的立体化;虽然不像小说、诗歌、戏剧的结构那样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的严格要求;但是,作家往往是不经意地抒写着意识的经历和潜意识的感受。
      所以,在以“我”为中心的叙事活动中:老家太普通了,一个在鄱阳湖畔一抓一大把的小渔村,散落在一片低矮的丘陵上……无论是意境的深邃、诗意“一抓”的凝练,还是抒情、哲理和议论意象的形式;在“散落”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心理过程里,都必然要借鉴平易浅显的象形符号,在真实履历的情感宣泄中,有机地组合着文字的排列,彰显心藏神魂,情表蝶魄的结构关系;从而在形式与内容的空间震荡中,让旷淡的情怀瞬间回到意识层面上,形成意识与潜意识的连接;将实证的散文疼痛点,宁神敛气或收神敛志,返回诗歌精神的神性回望。比如“淡装浓抹总相宜”是苏轼描写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浆声等多种形体意象的西湖;东边山岚叠雾,西边船影淡霭,远远近近,宛若早春时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与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相比,简笔画淡而韵味犹存的飞白;尔后,从诗意的散文欲神自我审美的一角,撕开裂缝,那心神没画出来的耐力思索,给读者留下一个元神想象的空间。
      你读,丘陵旁是田垅水塘湖泊涨大水时一片水乡泽国成了鱼虾的乐园也贮存了几多儿时捕鱼垂钓的快乐记忆。”中间为丰满充实的猪肚,以委婉含蓄,声调和谐的语言感情,遁入老时光的一截柔肠,浩荡丰富,如“ 垂钓”等猪肚中的许多內涵意象,做为豬肚的中段,颇多变化,层次井然。那么,对于一个有着田园基因的作家来说,先不说简练平实的语言,让人一读就明白了然的风格。当渗透到现实的土壤的灵气洋溢着变迁的斑痕,重温“田垅”等意象的旧梦故地,湖泊鱼虾在心里“乐园”却是一种无法说出来的“记忆”隐痛。当作家重在主观表达某种思想的伸展时,也许“贮存”形象的写意或多活少地渗透较多的虚构,用一答一问法,如竹筍般层层剥去。分別用直笔与曲笔,旁敲侧击;折射着对点、线、面的整体把握所支撑的才气,方能远离文采技巧,而用意念思维实现尽心知性的散辞文笔:“不到二十年我的前湖咀包括网舍里荡然无存连瓦砾断壁残垣都无影无踪成为一片稀疏的树林成为飞禽走兔的乐园。”一方面,有人物和地理环境的原型情节,创作中便不易游离文章的中心。像作家面对衰败的“残垣”乡村故土,听到风声、雨声呲呲作响,心里只有说不出的悲凉;另一方面,人性、社会性和大自然的调和,如渗入的伦理关系进入着“一粒沙里看世界”的精神境界。那么,顺着郁达夫的思维细节所体现的主体原型,正是现代散文“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特征;从而使内在朴素的文字张力,丰富了散文的承载力和新的审美风向。这种孟子提倡的内省修行方法,便能唤醒心中“稀疏”的良知良能。你看,作者那笔底的点滴情感回忆吧:“怎么晾晒网怎么理钩还有活蹦乱跳的鱼虾我从来没有学习过驾船打渔成为一个缺憾”。一个“理钩” 知感交融,软硬兼施;一个“乱跳” 在知感之间,从容挥洒;如同即事抒情、即景抒情的送别类。审美上,生活与文体一样,并不能拘束笔锋。若是 用许多华丽的词藻,来堆砌成一篇美文;有时浓粧艳抹的俗脂庸粉,浮华着文章的內涵,反而空洞的贫乏。由此,作家笔“驾船打渔”下的朴素语言,无论是载道或言志,均能得心应手而妙笔生花。
timg1.jpg

                           四. 吟鸣
   “散文”一词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其生动韵律的节奏,随着时间的发展,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由广义向狭义转变。但是,内在的韵律性情始终如一。如音乐灵动的节拍,爆竹撞钟,首尾衔接而呼唤内外的和鸣,精到的散文读起来会有立体感。如明代的谢榛比喻:起句当如爆竹,清脆响亮,骤响易彻,贯通全篇;结尾要像撞击铜钟一样,清音袅袅,悠然不尽。假如盈溢浓浓的人情味,跃然纸上,彰显醇朴,敦厚特质;将自然有活泼的韵律,隐喻着生命本体的旋律,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事象,触动人的心弦,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引发共鸣的感染力,便成了天生的音符。其意境与诗相媲美,为无韵之诗的优美散文。
      试读:文里以“晾晒为主题立意,明确集中“神不散”的内容,一切为了表达主旨制约情感服务;驱使“鱼虾”的真挚抒情,才能在“形散”上,获得“缺憾”的文脉线索。其实,这里的“神”就是天道投影在地面上的平衡地道,“形”就是天上的云;再现为人道的时候,把人的生理活动称为生理之神,表现为人间的花,合一的片刻觉知,则为灵气的人捧着鲜艳的花。也就是说,植物的六大器官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花里的雄雌蕊先传粉;然后,雌蕊里的子房发育成果实,种子有性繁殖器官,即为肾精之神,对接人的六根之象。《素问·宣明五气》云:心神、肺魄、肝魂、脾意、肾志等,称心理为五脏神,第六根之意则为心理活动的我见,在宋代陆九渊认识中,宇宙与吾心的大小感应,如365天对应365穴。因此,磁化的迁移思维,当我咀嚼着这样靠近于鲁迅《故乡》的童年经历,一个个鲜活文字所隐约着那方乡土的风物脉络;从薄薄的纸上再现一种我执的炽热挚爱:“鱼儿只要轻轻一咬芦苇管瞬间脱落就会被崩开的卡子牢牢卡住嘴巴乖乖等待就擒……”文里“”的动感,闪动音调、节奏和旋律的音乐,其它“”、“、“”的动词;语言衔接简约优美,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视点上,无疑反应了那个时代的原始文明,衬托着眼前物质文明的凄凉;这种安逸与浮躁的对比,从灵魂里凸显的象形符号,如一只只跳跃的小鱼,促动着作家对原始文明追随的使命感,借用文字的力量落笔于乡土的生存状态,引起这背后隐喻的非农耕文明时代,注重现实需要的生命观,强烈地震撼着作者情绪对纯朴性情的呐喊,“电鱼炸鱼迷魂阵……等满足了人们没有底线的贪婪……已经找不到有人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捕鱼了卡子永远鲜活在遥远的前湖咀菱角塘湖面上……不是鱼儿太无能而是钓者太狡猾。”很明显,贪婪的妄念,称谓贪、嗔、痴三毒、三垢、三火的根源;不仅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而且成为恶之根源。故而,作家在“原始”、“湖面”、狡猾的过去与现代的精神回眸里,拽到主客体的同一湖面,反射三不善根上的人性,引起阴阳的内外叹息:“而人啊一旦遭人算计被人成功钓鱼实可悲也。”
     作者通过“算计”的自身感受,托物言情,借物言志;一任叙事、抒情和议论而联动着“”的讽喻本意;然后,以艺术化的含蓄处理,进入所描绘的意境,让唯一内容和对象都成为感情体验,即为不散的“神”。寓情于景,景之神乃作者之情。井井然,文中描述之情,写人写事而引领全文,只是表面现象的“形”。形散神聚,片面的因素,既是线索,又是对象和主题思想。像朱自清的《背景》描写父亲,透过背景,借以丰富的修饰手法,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借助设想、想象,曲折地表达好恶与爱憎,来显露一种对父辈们的怜惜、失落和敬爱,则表现出作者所描述的深邃意境;换言之,就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其中,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知识经验而获得主观体验;然后,运用象征或调动多种修辞手法,将真意婉转而出,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你瞧瞧——
   “船,水上的精灵,桨声欸乃在水面上的音符,飘逸而贴在水面上的风景其远大的抱负是毕生追求宽广、浩淼、蔚蓝。”叙事散文,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文里的精灵 为人体肾水之精,字词的语境推断河里机警的木魅。其具体形象之物就是本体,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桨声”象征体,托物以喻深远的意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从中品味语言人物性格,体现词语妙用的准确性或生动性因此阅读鉴赏散文技巧时,抓住角度线索,理出材料顺序,看“形”和“神”的“结合中心点;从而分析出语言优美、畅达和节奏,在哲理的凝炼、干净和畅达中,感受到“音符”与“飘逸”的心里变化过程。无须赘言,作者任意而谈,将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或细腻“贴在”,或豪放“宽广”,让无所顾忌影子甩在里边;对比烘托,洋洋洒洒,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的变相,促使议论“抱负”情感倾向,边记叙边议论;其咏物类景象拟人化,卒章显志,借物喻人,揭示主题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抒发思想意义的深广。其设置的悬念,侧面描写:“依然在原地打转,惹得岸上已成爷爷辈的儿时伙伴笑哈哈,善意的笑声里飞溅着对已成一介书生的包涵。”一个“打转”的情节渲染,一个“惹得” 寓情于景;营造“飞溅”的语境波澜,欲扬先抑,移情于“书生”之景,情景交融;其人物描写,衬托外貌,神态性格和动作心理。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一定能打捞一湖儿时湿湿的梦来……纵然一片荒芜我依然痴情不改”。文里“打捞”的意象,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的边塞类;透过描写“形”,让读者沉浸在悲喜交集的情感体验中,散漫如水,手法灵活,由此“湿湿的”发生最自由的联想。 试想,那“打捞”的灵魂仿佛是屈原的投影,让散得没有边际的德行,对比自然湖水的热爱,侧面烘托故土“湿湿的”深情,使其更突出“痴情”的野趣,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撩拨着性与情的间隔对话:内外阴阳的不合一,肝肺为性情的间隔;反之,如“不改”则是无间隔的魂魄,互为居室,成为美学理念的太极一,返回原始思维的童心。
先天八卦图.jpg

                             五.追本
      也许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牺牲几代人的利益不算什么最担忧的顾虑但具体到未来的想象中环境的悲惨与土地的流失中国乡村的延续必然是一部机器的运转也许村民是在勤苦与贫困的隐忍中形成着自身修复的价值观而更多的理由是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让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文化理念沦陷着伦理纷乱的秩序
     那么,借景抒情、即事抒情,为怀古类的散文。在道之神与德之形的徘徊中,作家的觉悟总想将自身的号角吹响,始终是以记忆的实证,把情绪飘落的黯然,注释情感的流淌,则是“形”的含义。幽幽地抒情着那:“波纹一层追赶一层拍打着脚背岸边泥地上留下了一串小脚印……这是我小时候在老家前湖咀的一段快乐时光的剪影。”由此的“追赶”远古“脚印”的元神,还原成欲神的“快乐”,使心神时光的觉悟潜意识,徐徐浮出白描的水面,细腻地反射出德行的感知;好比猫咪嗷呜的一声,语言音乐清新明丽,生动活泼,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因此,创作流程上,把“形散”理解为思路与结构方面,不拘一格,自然随意,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即为越过单纯的平面三维,投象于选材、组材和语言的立体散情。犹如清泉出山,任意流淌,行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能不止,便构成了整体、空间、全方位的多维型思维。这样,一个个看似散的材料,却始终围绕“剪影”的元神而曲折地展开,跳动的文字好比植物的根须,沿着向心力方向生长的向心性,解读散文中心思想的“神聚”则是天干的蕴涵。表现地支上,向地性是植物由于重力作用所做出的生长反应。这样,外在的形与内在的神,联系起来的创作思路;无论是单纯以物为对象,人物交相辉映;还是那带着理性文化思考,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双关、比喻、拟人、借代、衬托等艺术作用;均是立意暗线扣住明线,纵横交错,疏密相间,组成了一个动静结合的周密整体。也就是散文的结构,效仿七律诗的形态,也讲究起、承、转、合的走势。
      你看,作家那有女莫嫁前湖咀的调侃民谚,让那些偏远山区的男人们跋涉在贫瘠、困顿、苍凉的土地上,使没有女性的村庄走向越来越衰弱的边缘。其发酵、推敲和酿造文字的过程,再现“文以载道”的揣度情感,寻味“文道合一”的人文关怀;其彰显的个性符号,也都是主体之神与分体之形的性情反应。《易.坤》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然而,故乡这种崩塌的文明使日益荒漠化的土地失去了历史的担当,却深深地烙进了作者的觉知味蕾中:“现在加工米再也不需要了原始的作坊但研屋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忘却的乡村风景研出的是米也研出了浓浓的乡愁……红许作家将相关的物质符号化成隐现的乡愁。如“加工米”的质朴、踏实,藏在作品的核心里,用最平实真挚的文字,借古讽今、借题发挥的咏史类;拱出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的平和之气,悠悠地,持久着松柏一样素淡的美感。你读,一个“忘却”诚实的落笔,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修辞。尔后,在独步在故土的田埂上,留下文字足迹的沉思,染起“乡愁”的深度思考:经过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时眼底尽是荒芜苍凉枯黄的茅草在寒风中飘摇……文中的“土地”为五行之主,四灵合一的时刻,在脾胃土为谷神的真意、真气和厚道,绵绵不息。在红尘中,人由于七情六欲,具有虚妄的意念,亦即凡夫贪恋六尘境界之心;散在四维,以金木水火依而成象,是四时有用有忌的原神,即为通灵层次上的神识,表现在人体上的显意识则称为心神。八字天文中,十天干代表的己土是田园,戊土是建筑;己戊土互为阴阳,此消彼长;己土旺时戊土弱。生活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大面积开垦的己土,其数量增多之日,则是戊土”地的数量减少之时。因故,作家的飘摇之虑,站在纸上行走:“我不理解究竟是谁在操控一张无形的网……”其中的“”是人性的劣根,凸影出生活真实的影像;忘记了祖德——己土,天上的小神宫殿,地上的土地庙;天问着天上宫殿,人间皇宫——戊土。如此宗教的云雾,以文眼为线索,期待癸象的雨露之水,撒满着“眼睛湿润”的觉醒;明线、暗线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也为点拨读者的心胸,磁化生命体的良知,反思天、地、人的初心仁德;抑或者从人伦的形散上,体悟着宇宙慈悲的神聚;沉甸甸地,迈着道德回归的步伐,一句句,演绎着乡土文学的美学基调,丰盈着文章收尾的朴实韵致。人说,开头震撼而不同凡响,结尾寻味而余意未尽。作家时而将身边口语,一天天,跌落母语的笔下,由衷地掉下滴滴艾青的眼泪;沉沉地,用嘶哑的喉咙为当代乡村的呼唤——
  “假如允许的话,我愿意摇摆一只小船,每天在菱角塘撒下一网,打捞一天的温饱足矣,剩下的时光都交给文字,交给故乡的水草。文里的小船灵通感应,是创造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的创造能力;是谓倾听人们的心声,“打捞”写作素材,超越一对肉耳或一双肉眼,对人生作深入缜密地体察分析。试想,行走的时间和空间里,心是自由的宁静,外形内神,意境映照;“剩下的”就要精进阅读生活经历、人生的情感体验,构建成散文的思想体系。所以,要具备能听到別人內心深处的第三只耳,入微体验,获得第三只心灵的眼,才能观察云云世象。恍惚灵魂的气管,噶啷啷一阵铃声,如最后一句的结论:“交给故乡的水草” ,气势像豹尾一样,响亮、漂亮和警策有力,气感突然煞住,浩浩荡荡,如截奔马;不可阻止地,升华为植物与动物的和谐初心,柔柔地,提炼一幅天地厚道的幻象。蓦然返顾全文,以情、理、物、空间和行为线索;气韵生动,文气一路紧迫,散中见整,清新自然;直到最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太守,双关着同游人的欢乐,不经意的幻觉,沐浴母语的阳光,走进《醉翁亭记》的补语声声……

        2016年7月17-18日广东清远
         2019年4月29-30日江西万年


彭林家3.jpg




    梦里几回前湖咀(原文)

      石红许

20121220212303-733768627.jpg
(一)
      关于前湖咀的记忆,除了稻草味、炊烟味、牛粪味……,还有红土壤酸性底下的清新气息,但不少都夹杂着渔色渔韵。前湖咀,那是老家,前濒大湖,后倚丘陵,没有靠山却长满了密密实实的树木,调节季节轮换下的小气候,遮挡偶尔肆虑的北风北雨
       前湖咀的常常会被人误写误读,就像仍有不少人把鄱阳读成波阳,我心里头有点不悦。本叫前湖咀,鄱阳县行政区划地图上都是这样标的,读音“咀”,却有人写作“嘴”,连村委会、乡政府的官方文书里,咀、嘴两者有时也会混淆使用。看来一个小小的自然村,错个把字不足为怪,估计没有人会和我一样引起高度重视。但是,我依然会按照传统乡音的叫法,称作——前湖咀。
就是在这个小村,我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一寸一寸长大,操练了近二十年终于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母语,积蓄了近二十年的乡情也在绵绵无尽地发酵成数百里长的乡愁,借唐朝诗人的话来说那是“乡音无改鬓毛衰”。
老家太普通了,一个在鄱阳湖畔一抓一大把的小渔村,散落在一片低矮的丘陵上,大概高出枯水期的鄱阳湖湖面30米左右,丘陵旁是田垅、水塘、湖泊,涨大水时一片水乡泽国,成了鱼虾的乐园,也贮存了几多儿时捕鱼垂钓的快乐记忆。
       假如上升到渔俗文化的高度,前湖咀就有题可做、可小题大做了,是一个有史可寻的小渔村,“有滨湖蒲鱼之利,鱼鳖禽畜之富”。祖先是元朝末期从饶州府郊外十七里弄搬迁到前湖咀一带的,以打鱼放鸭为生,称武威堂荷塘石家,有家谱为证。六百年后,大队在村西边树了一排平房,名曰水产组,村里人都称作“网舍里”,把“网”读音为“莽”。俗话说,“水里有百样鱼,渔人有百样网”。网舍里,就是捕鱼机构,就是翻晒渔网的处所,兼放养鸭,真佩服我们村是谁第一个想出这么个生动形象又易懂的叫法。网舍里,也许是前湖咀建村以来破天荒有过的唯一一个上级单位派驻的官方组织,演绎一个数百年的传奇神话,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渔村。网舍里的建成,有意无意呼应了先祖的英明抉择。然而好景不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久,村队企业很快就自行解散。
   因为有了网舍里,村里来了一批陌生的人,进进出出,那时我才七八岁,觉得很好奇,远远地注视,后来知道这些职工都是从附近洪家、戴家、九四等各村抽调来的放鱼好手组成的。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网舍里由三栋土墙瓦房组成,一栋挨着一栋一字排开,房前开阔的坦场外是一片小树林,有木梓树、苦楝树、泡桐树等,其右前面横着一条坝,坝那头有个抽水机埠头,如今大坝依然担负着田垅抗旱排涝的责任,网舍里则已不存,被一片萋萋草木占据。1998年那场洪灾后,响应移民建镇,前湖咀整体搬迁,退守到原先村背后的丘陵地带即现在的处所。不到二十年,我的前湖咀,包括网舍里荡然无存,连瓦砾、断壁残垣都无影无踪,成为一片稀疏的树林,成为飞禽走兔的乐园。
     网舍里的一度存在,使得我的前湖咀涂抹了一层可圈可点的渔文化底色,渔船从这里起航,直通大风大浪茫茫无边的鄱阳湖。站在网舍里右前方的大坝上,眺望远方,那是儿时向往、探寻外界世界的制高点。网舍里后来成了爱华家住的地方,与我家就一个晒场之隔,他跟随艾容姆妈住。读小学时,我经常去喊叫他一起上学,爱华是个懒觉高手,嗜睡如命,总要等好久他才起床。我起得早,有的是时间和耐心,就在他家宽阔的门口玩,冬天冷飕飕的也忠于职守,关键是他兆西叔叔几乎每天都要下湖放网放钩打渔,这给了我很大的兴趣,围在一边,仔仔细细地看着兆西叔叔怎么晾晒网,怎么理钩,还有活蹦乱跳的鱼虾,这个完全可以在等待中打发很多无聊的时间。回想起来,作为湖边的孩子,我从来没有学习过驾船打渔,成为一个缺憾,人生应该补上这一课,我总是对周边的朋友说,退休了一定回前湖咀住,不知道那些还健在的网舍里老职工是否还记得当年一个小男孩专注的神情。
        兵呢也是小时候的一个玩伴,他的细爹(叔父)修文是我们村放鱼的好把手,尤其是放卡子很厉害,堪称一方名士。所谓卡子,是用青竹篾做的,只有几公分长,像微缩版的弓,轻轻一摁,尖尖的两头合拢套在一个剪好的芦苇管上,再在芦苇管里面塞进麦芽、或者谷芽,一个美丽的诱惑就完成了,鱼儿只要轻轻一咬,芦苇管瞬间脱落,就会被崩开的卡子牢牢卡住嘴巴,乖乖等待就擒。一个一个卡子串在一条长长的鱼线上,每隔一段系一个浮漂做记号,小心翼翼叠在木脸盆里,然后撑船放到水里去,这是一项一丝不苟的活计,一旦线、卡胡搅蛮缠就很难理开。如今,我再回村里,已经找不到有人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捕鱼了,卡子永远鲜活在遥远的前湖咀菱角塘湖面上。
        修文爹、兆西叔、还有不务正业的木匠师牛仂叔,都是当时网舍里(水产组)的临时职工,后网舍里不存,回来后他们仍然重操旧业搞单干,一只船撒出一网波光粼粼的渔歌。随着现代化的捕捞工具的侵入,电鱼、炸鱼、迷魂阵……等满足了人们没有底线的贪婪,许多古老的保护性的捕鱼方式纷纷面临着挑战直至退出历史舞台,扯大网、打镣、扳罾、放钩、放鳝鱼笼、操鮼网……,以及前面讲到的放卡子,如今我在前湖咀几乎是看不到了。
水里的鱼,自由自在,怎么也想不到总有人在暗算,手段越来越卑劣,各种引诱防不胜防,迷魂阵、籇网、炸鱼……。套用一句民间俗语,不是鱼儿太无能,而是钓者太狡猾。而人啊,一旦遭人算计,被人成功钓鱼,实可悲也。
       小时候,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钓鱼痴迷者,插渔鞭、甩钩、垂钓、放笼,样样尝试。一个少年的寂寞孤独寄托在一根钓竿上,微微涟漪荡开了我的无忧无虑、开开心心。虽收获甚少,却也收获了儿时不可磨灭的一段懵懵懂懂时光。
鱼腥味是网舍里的特有气息,循着其味,早晨我常常围观,那一尾一尾跳跃在鱼篓鱼筐的蹦跳闹腾是一天快乐时光的序曲,不喜欢闻的人,远远的还没有走近,“哇——”,就想作呕。在渔村,闻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一段时间没有闻到,走到城里菜市场的鱼摊前,也觉得非常亲切,熟悉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就是网舍里的味道。
8b13632762d0f7039b1381f80afa513d2697c574.jpg
     关于网舍里,封尘了我的一件顽皮的小事。物资匮乏的年代,能有本本子就可以随心所欲写写画画。一个中午,网舍里有一扇窗户开着,我便伸手取了一本印了红色横线的信笺,至今,我仍记得那信笺上还沾了鱼鳞。倒霉的是,居然被路过的大人看见,我脸红脖子粗,慌不择路逃离了现场,还害得我逃了一天的课,担心网舍里的人到老师那里告状,那时我在村小读二年级。以后再去网舍里,我就有做了亏心事的不自在。初中后,我才找到了依据以文绉绉的话安慰自己:君子爱纸,取之有道。
   船是网舍里劈波斩浪的重要出行工具。在湖区,船的种类丰富多彩,肚子船(渡船)、乌篷船、划子船、雁排、盆(只能容纳一个人)、莲子船等。在湖区,还有船匠这一手工艺职业,打船,修补船,桐油、泥灰、苎麻、铁钩铁钉、木板等是船的最基本组成元素。我非常喜欢船,却有叶公好龙之嫌,居然不会撑船、划船,枉为水边人,好在会游泳给了我一点点自信。船,水上的精灵,桨声欸乃在水面上的音符,飘逸而贴在水面上的风景其远大的抱负是毕生追求宽广、浩淼、蔚蓝。
       离开前湖咀有三十多年了。有时回前湖咀,我也尝试过撑船、划船,虽然风平浪静,不知怎么搞的,船就是不听话,弄得我手忙脚乱、满头大汗,依然在原地打转,惹得岸上已成爷爷辈的儿时伙伴笑哈哈,善意的笑声里飞溅着对已成一介书生的包涵。
     告别网舍里也有三十多年了。每次回前湖咀,有时间我都去网舍里旧址上走一走看一看,草木间传来熟悉的渔汛,鸟瞰湖泊,浪花里飞出欢快的鱼儿呢喃声。假如前湖咀没有网舍里,将会少了许多的渔趣渔事。假如网舍里的网还在,一定能打捞一湖儿时湿湿的梦来。网舍里丰富了前湖咀的渔俗文化,古老的渔村也因此增添了些许厚重。循着渔色渔味,我一次次走进叫做老家的前湖咀,纵然一片荒芜我依然痴情不改。
d8ab425288d099e2_640.jpg
                    (二)
    开阔的水面碧蓝碧蓝,远处的岸边是红红的泥土,系靠着几只小渔船,三三两两的鹭鸶以高挑的身姿优雅地行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还有岸边湿地上的牛群埋首于水美草肥咀嚼一天的闲适,晴朗的天气,赤脚走在水边,波纹一层追赶一层拍打着脚背,岸边泥地上留下了一串小脚印,捡螺蛳、捞鱼虾、摸蚌壳…这是我小时候在老家前湖咀的一段快乐时光的剪影。
     那时,望得最远的地平线是下岸,去下岸便成为小小的愿望。妈妈上生产队出工,有时候安排去下岸劳动,我就想跟着去,把好话当耳旁风,总免不了一阵责骂,甚至还要受点皮肉之苦。在心里,总觉得下岸是个神秘的出产童话的地方。长大了才知道,下岸是相对上岸而言的,叫下岸的地方多的是,有江湖河水的地方就有,看来叫下岸是个最没太多技术含量的偷懒命名法,一如版图上的王家山、李家湾、张家畈等,大都是就地取材前面带个姓氏而已。
    我的对岸叫做下岸的地方,一年总有那么一两次,我会幸运地坐船抵达的,也可以绕陆路到达下岸。至于妈妈为什么反对我坐船去下岸,当时怎么也不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等彻底明白了,我已经离开了前湖咀,离开了隔湖相望的下岸。试想,那过船渡水的,装载农具、豆萁、麦秆、种子、肥料等,倘若遇上恶劣天气诸如打风暴落雨,岸上哪家不捏把汗哪家不牵肠挂肚哪家不望湖归来。那时,非常羡慕邻家孩子下岸有亲戚,逢年过节就要随大人去下岸走亲戚,看着那趾高气扬的神气,我选择了好几天互不搭理。不知谁不争气,没几天又臭味相投勾肩搭背在一起了。
    严格意义上说,我的下岸就是老家南面的一片旱地,大概在100亩以内。隔着一湖,湖曰菱角塘。小时候,看过满塘浩大的菱角花、吃过好多好多菱角。菱角有青、红、紫多色,外壳蛮硬,煮熟了壳的颜色变成紫黑色,果肉玉白粉嫩,可以生的吃,脆脆甜甜,满齿生香。菱角的两个角像弯弯的牛角,那角被我们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小伙伴们之间游戏的一个道具,将各自手中的菱角绞角拉勾比拼,谁的角先断,谁就算手下败将了,只得乖乖将手中的菱角拱手相送赢家,或在地上学做狗爬也行。在欢笑声中,不服气可以挑选肥壮的菱角卷土重来。菱角塘还生长一种我们也称作菱角的果实,个头小多了,角是直的,实则其学名叫水栗子。前湖咀的左面对湖的斜对角是林家咀,全村却没有一家姓林的,清一色的石姓,因紧邻菱角塘,想必是菱角咀的谐音衍化成的村名。林家咀与下岸基本在一条环湖线上,再往南面有个叫野鸡窠的地方,翅膀下伸展着前湖咀的一片飞地,却没有下岸那么引人入胜。
    下岸还是一个大队(村委会),有三脑(即马鞍山、五三咀、余家垅等三个自然村),大都是和我一样共修的姓氏,我们这边被称作“石家宗呢”,也就是说,是附近一带方圆数十里石姓的发祥地,后开枝散叶,已散落成十几个自然村,分属柘港、鸦鹊湖、珠湖三个乡。下岸村则成了鸦鹊湖乡属地,但是,下岸的那一片旱地仍然属于我们前湖咀村的集体土地。
    下岸的凉亭是竖立在记忆中的温暖的建筑,是那一片土地上最高的海拔,站在前湖咀,远远地就能望见那个标志性的简易凉亭,是村民们做工夫时遮风挡雨、歇息喝茶的处所,为了节省时间,一般中午不返回村里吃饭,都是一大早就箪饭去吃,不管夏天还是冬季,就着湖风嚼冷饭冷菜是前湖咀几代人无法回避的艰辛苦涩,甚至一度出现过有女莫嫁前湖咀的调侃民谚。
    没想到,师范毕业后,我居然无辜地分配到离前湖咀不远的鸦鹊湖中学教书,说起来还是个非常不错的安排,离家很近,离下岸也很近,那里有村里的土地,再也不用坐船就能到达的下岸,自行车也就十几二十分钟路程,一条长长的堤坝轻而易举就将儿时的向往连通起来。很多年后,我才知道,我妈希望我能在下岸的边缘荒地上竖一栋普通的房屋,至今说起此事她老人家仍然唏嘘不已,觉得我放弃了很好的机会。
    然而,在鸦鹊湖,撇开家访的话,好像我从来就没有再去过一次有一片土地的下岸了。每次匆匆走过那个孤独的凉亭,我似乎连停下来看一看的耐心都没有,不知为什么?我甚至在一次一次寻找机会想离开鸦鹊湖,寻找加强版的超越小时候心中的下岸。我居然毫不犹豫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城里人。或许,我的选择又错了。
   在鸦鹊湖的日子,我却总是有机会去与下岸比邻的鸦鹊湖水产场,也许是那里与前湖咀水产队一脉相承。鸦鹊湖水产场的舞台是在荷塘湖养殖、捕捞,前湖咀水产队曾经是以菱角塘为放网范围,仅一坝之隔。荷塘湖,就是历史上以荷塘石家命名的地名。说起历史的话,都是荷塘石家祖先元末时打马一圈跑过的势力范围,西边最远到了西河入鄱阳湖的出口独山。现代行政区划,已将谱牒上的土地合理分割、优化,实现彼此和睦共处。
    下岸的南对面是祈兴戴家,隔一丘田畈一条土埂,再往南走就是元末朱元璋屯兵养马的司马咀就是企湖也就是鄱阳湖了。祈兴,那是一个古老的村落,祈祷兴旺,多么吉祥的祝愿,寓意美好。在前湖咀时,我只听说过祈兴却从来就没有到过祈兴。若干年过去,我离开鸦鹊湖后摇身一变以文学院的名义以作家的身份(汗颜)陪一批业余作家有机会走进祈兴,村头的研屋旧址还残存着卧在地上的研槽、散落的研轮等,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研屋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鱼钩一样钓起我对前湖咀的回忆,前湖咀也有过那么一个研米的木屋,在村子上头,掩映在几棵高大枫树下,研屋最热闹的时候是研米研粑粉,有一头牛在忠实地俯首转圈,直到研出了米研碎了粑粉,才能停下来。当然,现在加工米再也不需要了原始的作坊,但研屋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忘却的乡村风景研出的是米,也研出了浓浓的乡愁。
    有一年春节,我去了一趟下岸,车过鸦鹊湖中学出杨梅咀,湖风凛冽,眼前一片开阔,小心行走在菱角塘大坝上,远远地就望见下岸土地上那一袭寂寞孤单的身影,从原来的茅屋、泥瓦屋,变成了现在的钢筋水泥框架式,四面通风,我不忍心走近,仅几步之距,还是没迈步进去,正应了那句古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经过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时,眼底尽是荒芜、苍凉,枯黄的茅草在寒风中飘摇,本是小麦、油菜匍匐在地里过冬的季节,哪怕是不起眼的萝卜菜,然而,地里一片空荡荡的,东倒西歪着还没及时拔掉的棉花杆,更别说土地的翻耕待种。曾经是父老乡亲们多么看重的土地,如今几近撂荒,一年或仅种一季大豆、芝麻、棉花而已。是啊,对于前湖咀来说,那么远的路,劳作十分不易,又苦又累,高成本低收入,假如与选择外出经商、做销售或者到建筑工地做小工,乃至端盘洗碗相比,其收入简直是对种田做地的一种讽刺,我完全理解我的乡亲,我也没有理由去指责我的乡亲。粮食、蔬菜、转基因、农业、农民、打工、土地、房产……等词语在我胸中冲撞,我不理解究竟是谁在操控一张无形的网。
后天八卦图.jpg
    折回身,沿着地埂,我走向了浩荡的菱角塘湖边,正是当年前湖咀人驾船到下岸的渡口,两只雁排(小船)泊停岸边,人不知去向,乃是一番“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况,冬日的阳光下,湖水深蓝深蓝的,岸上水草枯黄,沿着弯弯曲曲的湖岸线,我一个人走向湖岸的深处,不时看到湖水打在岸边泥沙地上的塑料瓶、快餐盒、残瓷片、碎玻璃……始终不见人影,对岸就是我的前湖咀,乡亲们正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氛围中,我想象着他们的脸上都挂着一年下来合家团圆的笑容,喝酒、吃糕粑、放烟花爆竹、串门互道拜年……那就是我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眷恋的乡村过年。端起手机,我将下岸的对岸锁定在图库内,画面是一大片湖水与一条长长的由山丘、房屋、田地构成的弧线,弧线下一批年轻的乡村后生又在摩拳擦掌展望过了上七后的外出打工,他们并不关心下岸地里来年种什么。
倦了,累了,我择一草地坐下,静静地,望着对岸前湖咀的方向、家的方向发呆,湖水的涟漪轻吻岸边,喁喁私语提醒我,所谓家,在水一方。回望立于高处的凉亭,我的眼睛湿润了
    假如允许的话,我愿意摇摆一只小船,每天在菱角塘撒下一网,打捞一天的温饱足矣,剩下的时光都交给文字,交给故乡的水草。

微信图片_20190501084950.jpg

   石红许,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饶市文学院总编辑,出版散文著作《河红万里》《风语西河》等多部,散文《虹关何处落徽墨》选作2018年全国高考卷(天津卷),曾获徐霞客游记文学奖。












20121220212303-733768627.jpg

58.7 KB, 下载次数: 101

2.jpg

58.19 KB, 下载次数: 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aleonster
发表于: 2019-5-2 15: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彭海波
发表于: 2019-5-3 11: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住翅膀就会飞过高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桃园主人
发表于: 2019-5-13 16: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的生活总有让人留恋之处,那些有序的生态观念早已被现代人的**侵吞。温饱足矣,剩下的时间交给文字,尤见性情和境界!
简约,宁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诗评

诗评

主题:750 | 回复:1339

每日好诗
|
每日诗讯
精彩直播
文化下乡 送“福”到村 ——山东诗人书画研

文化下乡 送“福”到村——山东诗人书画研究院书画艺术家走进大涧西村 ……

点击参与往期回顾
诗人榜
丰车

诗歌主题:6482

罗志海

诗歌主题:4487

石梅

发帖数:14029

月光雪

发帖数:7211

丰车

发帖数:6482

缘圆阁主

发帖数:5264

罗志海

发帖数:4487

妙庆居士

发帖数:4164

南岛(青衣童生

发帖数:3636

田间识字翁

发帖数:3149

劳士诚

发帖数:2949

洗涤心灵的雨

发帖数:2681

关注中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诗在线

© 中诗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11600号-1 技术支持:壹网

联系邮箱|手机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