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19-9-16 22:42 编辑
作者简介:陈词,本名陈驰,辽宁广播电视台电视剧编剧、制片人。曾于出版散文诗集《读懂一个梦》(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夏夜的幽会》(中国文联出版社)等。
看见天一点点塌下来
01
直到把浪看开花,把影子掉进河底。水草就缠了腰,一圈一圈朝前带。 我想抱住一块石头,一下把衣兜撕破了,十七岁的散沙终于找到漏斗。 我想抓住一根木头,发现缩在根部的父母正拿铅笔刀削船,我一害怕一跳,把漏斗弄掉了,咕噜噜滚到船板上,跳起一群小金鱼。我不能再下沉了,我要带着这条船去丈量我的底线。 大头朝下的漏斗,能帮我找到出口吗?
02
小金鱼把我的船画成月牙。我想把它削成鱼钩,却没找到铅笔刀。找到了我也不敢在门前的河里,钓起我的父母。那种疼比告别发痒。 河流漾漾,谁放生谁? 不会告别时,告别像影子,现在还在沉。沉吧,最沉最轻。 一行白鹭上青天,梦的一道闪电。在石头上留下钻石。
03
小金鱼在河面剪影。剪刀把漏斗这个野孩子缝死裤裆。河照样川流。 我读到逝者如斯夫,我的船早已折戟沉沙。 金鱼从我十根手指的水草中飞进天空。星星带来一条大鱼跟我搏斗,假如我 赢得此役,我会找到铅笔刀会在铅笔刀上刻一只带翅膀的漏斗。 且底朝天。我吹响漏斗,看见天一点点塌下来。 压扁落日。
04
我触到河底的石头,在最深的黑夜,但我不是主角,水草缠腰,把我从旋涡中抛出。 我离小金鱼和木船比下游更远。相比恐惧更想听到某种喊叫,当我们重聚于河道弯弯,一道晚霞把黑夜拦腰斩断,留下忆河把影子拉长。 长长的影子被月牙削断,木船和小金鱼下落不明。 缩在根部的父母消息不断,那是我不沉的石头,铅笔刀不断削出月牙。 有月牙,就有饮者,抱在一起的头发看似飘雪,是绿风。
05
沙,颗粒逃不过淘,看似下沉。小金鱼吐着泡,不是借口,是奔着低处的好,那海。 沙尘把暴留给两岸。在四季的挑战下,吹尽寒沙始到金。小金鱼放慢世界,收网的一刻,听到金子像骨头和石头击掌。 船的尖尖嘴一直配着河的画外音。 慢是慢,漏斗可是茶壶煮饺子,把壶口挤爆,把游客挤醒。 架起彩虹,小金鱼回趟家。 从响沙上,跳进月牙泉,小金鱼跳成金龙。
06
落点好,好落脚。脚心触到铅笔刀,刃已卷。握紧一句对喊,第一刀给漏斗削一张樱桃小嘴,唱给果园。第二刀,削直父母的腰,腰杆如桅。鸟瞰木船的全貌。 第三刀,给沙子动手术治沙眼。低头看见海,抬头看见漏斗在樱桃小嘴上描红。 由漏斗听到河流潜伏的脚印,听到我的十根手指在耍铅笔刀,我的大刀。
07
石头开刃,磨沙、冲刷,铅笔刀超薄,如一张纸。 在帆上削出漏斗。把四季吃了,成了风漏。就这样在下沉中流向内心。 一直等铅笔刀把船绳削折。小金鱼把我托起来,帆把我裹起来,我卷刃的小刀,帮我削一座沙器,就离我家门前的河不远。 如一张白纸,说削一片海就削一粒沙,沙与海在小刀上航,游刃有余。 我想缩到根部,但已来不及。
(2019-9-2改于沈阳鑫丰国际)
彭林家美学点评:题目是文本的命相,闪烁在《中国诗人》微刊的一方,诗家陈词的“看见天一点点塌下来”。一个“塌”字的天象,被时空的心“相”所染,迷离了知己,渐渐地,将儒家指天赋的道德观念,即为良知所抛去。良知者,是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之恶的意向,并实施自己善的良能。《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也就是一种先天的道德意识,其心理原型为天良的老君。 那么,诗人是超我的潜意识者,无论是在红尘网目里,低头看大地,还是在静思的感应里,举目望月光;笔下的觉知所流露的文字:“直到把浪看开花,把影子掉进河底。水草就缠了腰,一圈一圈朝前带。”文里的"看"、“掉”、“缠”的及物动词,在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其诗情直接叙述喻体的借喻,倾述自我的诗性。其心理描写,如“我想抱住一块石头,一下把衣兜撕破了”一抱一撕,一阴一阳,构成散文诗的太极之美;尔后,以同样的语言思维:”我想抓住一根木头,发现缩在根部的父母正拿铅笔刀削船“,修辞博喻上,连用几个喻体“石头”、“木头”而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天。心理细节上,“我一害怕一跳,把漏斗弄掉了,咕噜噜滚到船板上,跳起一群小金鱼。我不能再下沉了,我要带着这条船去丈量我的底线。”其中,“底线”就是灵魂的分界岭——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是谓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其功夫运用上,叫做致知格物。比如,朝上是早晨,为阳,如大头;朝下是黄昏,为阴,如小头。人性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表现为物体上,如螺栓,把大的一头栓体朝上,小的一头带螺纹朝下,就是大头朝上。鸡蛋储放原理也是一样,可使蛋黄上浮后贴在气室下面,,可防止微生物侵入蛋黄,表现为伦理道德的上正下斜。反之。如诗人说:”大头朝下的漏斗,能帮我找到吗?“文里的“”出口”就是心志良知。南北朝谢灵运《游南亭》则云:“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散文诗一种天良投影的心智艺术。散文是人性情感的大地表达,神为天,形为人,回归形散神不散。诗是天性良知的大道,为宗教潜意识的民族精神。手法上,诗人的博喻,借助各种意象诗句,波动着如一行白鹭上青天,梦的一道闪电。在石头上留下钻石。”心理美学与道学上,自由、纯洁与高贵的“白鹭”,象征金气七魄(情),对应“青天的木气三魂(性),金不克木为真意,如同理想中的“梦”,超我识神也;“石头”是自我的欲神状态,坚硬刚毅的“钻石”历经打磨,方显事业成功的璀璨光华,便是本我元神的显象。生活中,认识一个知己知彼靠心——悟缘分;了解一个人靠素质与耐心,征服一个人靠智慧——心德。和睦相处靠包容与理解,相互呵护才感到彼此心田的温暖。思维迁移上,诗人的笔下:“落点好,好落脚。脚心触到铅笔刀,刃已卷。握紧一句对喊,第一刀给漏斗削一张樱桃小嘴,唱给果园。第二刀,削直父母的腰,腰杆如桅。鸟瞰木船的全貌。第三刀,给沙子动手术治沙眼。低头看见海,抬头看见漏斗在樱桃小嘴上描红。由漏斗听到河流潜伏的脚印,听到我的十根手指在耍铅笔刀,我的大刀。”文里的三“刀”,均是一种对贪、嗔、痴的三毒的意戒,人心才能返回道心。文里的种种比喻,含沙射影,如“腰杆如桅”就是孝心的折射,觉悟一己是人,众人是天;与人为善,不遗余力地成就对方,不知不觉也成就了自己,那便是“我的大刀”。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路,有人同行才不觉漫长;谊,相互记挂才体味情深,一一的阴阳,两两的合一,是谓陌生花开的六合之道。修辞法上,一种先用喻体(刀)作本体,再用本体(第一、二、三刀)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营造曲折有致,加强艺术感染力——回喻或互喻。 你看,诗人的结尾:“如一张白纸,说削一片海就削一粒沙,沙与海在小刀上航,游刃有余。”那“白纸”如天生的心灵良知,一个“削”字,就是割去**的泛滥。然而,现代人的浮躁,诗人叹息着:“”我想缩到根部,但已来不及。”“我“的泛称,”缩“的返回本我之”根“,好比弹簧失去了弹性,厚德之美,也只有寄托孔子“ 兴、观、群、怨”的诗教,人心外象的精神活动,不断地互动内象的天上美德,才能一点点凸起来…… 2019年9月16日吉林
作者简介:彭林家, 哲学家,聋龙天生,党员。静居雾凇的一方灵空,六十年代中期出世于赣东北仙人洞,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作家联盟评论委员会主任,中国诗歌在线吉林频道诗评编审,国家一级学术团体、中国萧军研究会主办的《当代原创文学作品集锦》副主编,中国针刀医学副秘书长,全球汉诗总会联络主任,北京仓央嘉措国际诗歌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净土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文化总监。做过教师、警察和工程师等职业,从曲折的经历上升为理论作家、《诗歌周刊》提名批评家,易学、神学、美学天士。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诗人, 2017年中国诗坛实力诗人。出版的著作有《裂开青云的红冰》等,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刊》《词刊》《散文》《散文诗》《中华诗词》《人民日报》《中国诗词年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百年新诗经》《中国散文诗年选》《世界华文散文诗年选》《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等100多种国内外报刊,任多家媒体的顾问、主编和编委。曾获全国散文诗征文及其他文体一二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