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研究所”系列学术活动之二—— 食指、多多访谈
2019年12月8日下午,在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当代诗歌研究所”系列学术活动之二:食指、多多访谈。当代著名诗人食指,当代著名诗人多多,新锐诗人杨碧薇,青年诗歌评论家、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苗霞等出席活动。
食指的诗歌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准确反映出一代青年的向往、失落和彷徨,创作出了一批批具有浓厚的英雄主义文学色彩的诗作。多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现代诗歌的探索者之一,自1972年以来至今创作不懈,也是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 本场活动以嘉宾对谈的形式,给到场师生带来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对谈伊始,食指针对苗霞提出的关于“固守精神家园”的话题,谈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以及为什么要固守精神家园。食指对当代精神家园的固守对我们是极具启发意义的。而关于那一首非常有分量的写于1968年的诗篇《相信未来》,食指谈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认为《相信未来》含有有一种历史感,那个时候总觉得是有期望有盼头,虽然说不清楚期望盼头究竟在哪里,但就是觉得有。直到现在,食指表示他依旧相信未来,因为和大家一样,在路上。 对谈中,苗霞提问多多写诗近半个世纪,诗学理念始终相对统一,且一直秉承用心来写作,是一个相对更依靠灵感的诗人,旅居国外时依然用母语写诗。那么多多认为异域写作与国内写作对母语的体认是否有所不同? 针对此问题,多多表示既然是用心写作,那么心有何其大,心可以弥补一切。欧洲和中国的差异肯定是有的,例如语言是不能够全息互译的。而他回国已经十五年,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不能长期脱离自己的语言环境,那样的话长久下去会失去语感,时间越久,失去语感越多,且语境也模糊了、混淆了。而自己比较幸运,因为已经回来了,甚至想不起曾经在国外的那些,所以回来继续以母语写作。 接着苗霞谈到学界认为多多受到波德莱尔、茨维塔耶娃等人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都是激发了多多的创造性,因为他身上本来就有波德莱尔、茨维塔耶娃,因而恰好就被激发出来。针对这个话题,多多表示:“我并不喜欢‘受谁的影响’这种用语,我喜欢用‘共鸣’或者‘激发’,也就是在阅读其他诗人的时候,首先产生的是共鸣,没有共鸣就得不到滋养,共鸣会激发你的创造力。我只承认我受到波德莱尔的根本性影响,这个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其实也只是读了陈敬容先生翻译的九首诗,九首就够了。陈敬容先生翻译的波德莱尔到目前也未能有人超越。我在读了他的诗之后发现原来诗歌也可以这样写,甚至在这之前没有动过念头要去写诗。” 访谈最后,苗霞就诗人与评论家的关系进行了提问。多多表示诗人和评论家之间存在着古老的敌意,诗人总是在自己的作品里深藏着自己密码,而评论界都是试图破解这种密码。而那些平庸的批评家总是在诗外打转,喜欢先用大原则把诗人“拍死”,然后他好“解剖”,更进一步说是按自己的意图解剖。而真正伟大的批评家本质上都是诗人,因为只有诗人才能真正了解诗心,你在诗里留下了什么,躲不过他的眼睛。 通过整场对话和诗朗诵,我们看到了两位诗人思想的迸发,他们的睿智给在场师生以启迪。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现场对谈活动,更希望今后有更多与当代文坛巨匠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