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1-16 17:24 编辑
刘炜评,本名刘卫平,字允之,号半通斋主。陕西商洛人,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主任、《西北大学学报》编审、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兼事文学创作。已发表学术论文、文艺评论、诗歌、散文等300馀篇,主要著作有《半通斋散文选》《半通斋诗选》《不撒谎的作文》《唐诗宝鉴》《铁马冰河》等十馀种。
中秋夜无眠呈将就屋主人 刘炜评
圆融应是怕人孤,佳节三年远废都。 伏枕凄吟敛冰室,连宵疏雨滴心湖。 可闻时讯真掺假,速朽文章有若无。 半世飘零京兆客,一天同戴意何殊?
圆月,空灵的融镜 ——评刘炜评教授的《中秋夜无眠呈将就屋主人》与美学别情
彭林家 古典诗歌是一种是精炼的意象,开承转合,穿梭的慧语,中秋月圆人未圆;言约而意丰,举杯望月把亲牵。一丝丝的怅然,勾起流逝的飞溅时光,黯然地,浮想起虚空落泉的白练,一片片,飘起那阴不在阳上的无眠。你看,那独自守着的蟾影,漂泊异乡,便失去了主人自我的帅位。你看,诗题是“(我)中秋夜无眠(作诗)呈(献)将就屋主人”,即为作者的师傅,剧作家、散文家何丹萌先生。在人性的通感上,思维同符合契,遇到无奈,都会悄自哽咽的零涕。所以然的因缘,诗家刘炜评说:“(我觉得)圆融应是怕人孤,佳节三年远废都。” 首联以我观物,忖度月心,统领至篇末。起头运用比兴手法,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叫比喻。兴者,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也。比喻中的本体和"兴"的所言之物,就是意境所要传达诗的信息主体。背景上,西安阴雨霏霏,仿佛看不到圆月的影踪,浮动诗性的飘逸之美。 刘勰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文文文刀,力力力思。诗里的“圆融”一词,熟悉的陌生化,拟人词语移用,情通理顺。最早为天台宗所常用,是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如圆通大士观音: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智者《观音玄义》、《法华玄义》等著述中,多次出现:法界圆融、三谛圆融。禅宗、真言、净土等诸宗著述中,常见到圆融之说,华严宗哲学中更显重要。思维迁移上,诗词里就是文辞周密畅达。如“三年”是一个无数的代词,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中秋月远离古都,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唯有将游子的心态,化成梦醒的相逢、相知和相思,描绘得活灵活现。由此,意境幽冷的诗句,感伤沮丧,窥视“孤”的语境,昼夜念,倾听声,只有瘦长孤影,形成反衬比兴。如“废都”是贾平凹的经典倾诉,情事、人事、乡事、匪事,男人们至情至性,善良如佛;女人们温柔如水,艳丽如花,妩媚如狐。一个“远”字的形容和寄托,释卷停笔,裁则芜秽不生;情静性动,镕则纲领昭畅,隐喻诗文的吊古怀今。如初唐宰相李峤的《中秋夜》:“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哦,圆魄的月色,圆融的心静,在承上启下里,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这样的过渡,一波三折,从情感的承和叙述上的起,使之饱满。延续从"起"势中的"他物"入手,寻找与之相关的元素;致使诗中的情,调动阴阳结构的组合,如颔联“伏枕凄吟敛冰室,连宵疏雨滴心湖。”这是实写彻夜无眠的具体情境,通感于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等。其中,“伏枕”的动名词,为阴之理,对接于“敛”的收气,沉默吟于心,有意为之承接“连宵”的阳之气,对接于“滴”的散气。语境上,一边“凄吟”而冷枕默吟,一边“疏雨”而听窗外淅沥之雨;好比滴入空旷的视野,冷寂可知。诗法上,一静一动,将“冰室”与“心湖”的同一律,前后呼应着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就是艺术的心灵写照。换言之,既是说自己,也是说将就屋主人,即两处无眠、一样意绪,犹如移情的水波,波动着诸法本具之理性,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盘,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因而,文字化成人性的景观,一行行,理喻内转的真性,驱使潜意识的宇宙大观,让欲神的自我,渐渐敲开本我的觉知,格物内理,致知外象的歧义矣。
人曰:冰是睡着的水,冰山一角的欲神,是潜意识的元神区区一隅。那么,诗家以小见大,凸显诗情的离心力,擒住诗性的向心力;那性情联袂的美学,就会自然生发阴阳的和鸣,驱使文字缝隙之间而圆融行布,如 颈联“可闻时讯真掺假,速朽文章有若无。”诗家笔锋一转,从意义上开始转入它式,其基础是跟"承"有情绪逻辑上,或事实逻辑方面的关系。即为“可闻”与“速朽”的离心与向心,移就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即从巴峡穿巫峡”,审美潜意识略见所同;是谓: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运用是圆融,学习是行布,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代岑参的《逢入京使》) 心法上,就是移就上的通感。所以,读学者的诗文,想象、虚实和动静的纵横,利用事物间相似性,衬托字字串起珠玑的灵性,魂在游仙谓“时讯”,魄在静望叫“文章”。一真一有,三性本我阿赖耶识,如“掺假”的善恶无;七情自我六根识,如“若无”的无何有,无无有有;常无有,谓虚无。真正的大空性,六根识绝对见不到对境——无分别智(心):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贤贤易色,只有先天手眼通灵的贤士易于获得。试想,在三维世界的名利驱动太重。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上道家的真心真性,而诗歌的方法,就是穿越各个纬度的沟通介质,构成意象与意象的之间的想象力;也就是第二大脑脾土的觉知思考,撕开虚伪的面纱而达到本我主人的元神。然而,欲神自我是色识的人,在获得外界信息有六个根本法门:眼耳口鼻肤意,简称为六根。由此,在语境的张力上,“可闻时讯”就是被允许知道的时讯。既有可闻者,也就有闻不到的速朽或沉淀文章。通俗来说,所被知道的天下大小事,都是在真实与虚假之间。西汉杨(雄)子云:“一物不知,儒者之耻”。读书人而常被孤陋寡闻,不免心悲将就屋和半通斋,而作者更叹息自我码字的师徒,累积了上百万字文稿,自兼的遑huáng论,担忧千秋文章的责任,故不免感慨“才力掣鲸休叹少,文章应景已伤多”(《甲午岁首商州望江楼手机答友人谢酒》)。由此,基本心态向着“逃魔已近逍遥境,作业勉持尴尬年”(《谢友人拜年》)。一种真呼吸、见真腔血的文字,恍惚伸展着五色信息流传至于心心所,蕴育转化为五种识:视识;听识;味识;触识;嗅识,五识加上第六感意根形成的意识,合称为六根识。修心之人,六根者,乃印堂上的三角眼,通天如地的直觉,融会借鉴第一大脑意识,吟诵着先天的自性觉真情歌。
(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一左一右)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如渊水,就是深潭之水,结尾要有哲理也。故而,在艺术手法上,起承围收,诗家构想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幽幽吐出:尾联“半世飘零京兆客,一天同戴意何殊?”在易学与修辞的联袂上,将“半世”与“一天”的数理类比,正衬以虚衬实为“飘零”,反衬以虚证实为“同戴”,盈盈地,衬托“兆客”的百万之象;然后,通过描写“京”的画面和“意”联想,反衬主人思情之孤苦、凄冷。写实上,“京兆客”即客居长安者,既指将就屋主人和作者自己,亦指许多西漂之人;“一天同戴””即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将就屋先生1980年调来西安工作,今已年过花甲;次年不佞nìng来西安求学,毕业后教书谋生至今,故可谓皆是头戴一“天”而岁云暮矣;然“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中秋之夜微信互诉衷肠,悲欣滋味大同小异,无可奈何,尚何言哉;再次强调师徒半夜的心声共鸣。这一以虚衬实的高超艺术手法,与“何殊兆”的情绪、逻辑和意义上的超越,以平庸衬奇卓,一道互喻主题的升华,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谓语约而意不尽。心法上,文字的鸳鸯交颈,将比兴阶段所运用的他物载体,与转折时所用本体,形成诗法合者的回眸。蓦然回味,咀嚼心里的倒影,恍然还记得回来的路,却为何忘了人间的距离;这,岸的诗意莫问对岸的空色来自哪里,借咏中秋的月亮渡往何方,一层层,波动叙事抒情的物,伸展无不穷形的叠心尽相;尔后,随着诗文的节奏、韵律和主体的情感,让生命在风雨中优雅地起舞,自信中秋夜的皓月当空;沉沉地圆融,从容地挥洒昨日的激情,今天的美观蟾影..... 2020年1月4-5日吉林松花江
作者简介:彭林家, 哲学家,著名评论家,聋龙天生,党员。静居雾凇的一方灵空,六十年代中期出世于赣东北仙人洞,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作家联盟评论委员会主任,中国诗歌在线吉林、国际频道诗评编审,国家一级学术团体、中国萧军研究会主办的《当代原创文学作品集锦》副主编,中国针刀医学副秘书长,全球汉诗总会联络主任,北京仓央嘉措国际诗歌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净土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文化总监。《诗歌周刊》提名批评家,易学、神学、美学天士。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诗人, 2017、2018年中国诗坛实力诗人。为全国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说家写序、写评论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开青云的红冰》等,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刊》《词刊》《散文》《散文诗》《人民日报》《印尼日报》《中华诗词》《寰球诗声》《诗词世界》《陕西诗词》《江西诗词》《江西诗歌年选》《中国诗词年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百年新诗经》《中国散文诗年选》《世界华文散文诗年选》《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等100多种国内外报刊,任多家媒体的顾问、主编和编委。曾获全国诗词、辞赋、诗歌、散文、散文诗、小说评论征文及其他文体一二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