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发表于: 2020-1-20 10: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新诗库1917-2019》征稿公告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为精选百年新诗优秀作品,展示新诗百年成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及五四新文化运100周年之后,我们拟聘请中国百位诗坛名家,编辑出版“中国新诗库”系列丛书。相关内容公告如下:
一、丛书名称:《中国新诗库(1917-2019)》,或《汉语新诗库(1917-2019)》,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华语诗人。
   二、丛书编辑:
  1、拟聘请百位诗坛名家、评论家组成“中国新诗库编委会”,确保人员权威。
  2、拟陆续编辑出版《中国新诗库(1917-1949)》系列丛书。该丛书拟精选500-1000位诗人每人10-30首代表作,分30部左右出版,力争使该丛书成为中国新诗史上更大、更全、更优的诗歌选本。
  3、利用中国新诗库编委会人员队伍,拟从2020年起,每年编辑一部《中国新诗库(年选本)》,确保工作延续。
  4、中国新诗库编辑结束后,拟编辑出版《中国新诗库编委会人员访谈录》(暂定名),对编委会人员的创作成就、诗歌观点、编辑心得进行介绍,确保可资借鉴。
三、投稿内容:
1、500字以内作者简介;2、1000字左右新诗观点或创作心得;3、10-30首代表作品;4、1000字左右名家点评(此项可空缺)5、个人照片1-3张。6、作品授权书。
四、完成时间:征稿拟于2020年6月底前完成,编辑拟于2020年底基本完成。
五、征稿原则: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只看作品。
六、投稿邮箱:QQ597192917@qq.comlx-yarb@163.com
七、合作加盟:
欢迎优秀诗人及有识之士加盟合作。
附:投稿参考样式及相关说明:
       鉴于《中国新诗库(1917-2019)》约稿工作已陆续展开,所收稿件中尚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如果不事先统一,将为后期的编辑制作带来巨大困难,因此特发以下参考样稿。请大家在投稿时一定认真阅读,按要求投稿,否则视为无效稿件。
刘西英的诗(12首)(说明:以10-30首为宜,尽量注明创作或发表日期)
作者简介:(说明:一般不要超过500字)
  刘西英(1966.9-):男,山东省昌乐县人,1976年随全家迁至陕西省黄龙县。1986年毕业于洛川师范,1991年毕业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当过10年教师,做过20年记者。曾任延安日报记者部、文旅部、副刊部主任。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新闻作品曾刊播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每日电讯》《中央电视台》,十多次获陕西省、延安市好新闻奖。
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新诗。作品散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延河》《芒种》等。曾获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诗人奖”,《诗选刊》年度优秀诗人奖,《延河》最受读者欢迎奖诗歌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十佳当代潜力诗人”奖。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诗刊》纪念建军90周年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星星》诗刊“记住乡愁”全国诗歌大赛优秀作品奖。著有诗集《爱的馈赠》《无名花草》《无爱的诗歌》。编有中英文版的《中国百位诗人写延安》。
设有“西北风(刘西英)诗歌奖”,专门奖励有韵律的中国新诗。创办有中国唯一一份有韵律的新诗期刊《西北风诗刊》。
新诗观点(或创作感悟):(说明:以1000字左右为宜)
世间万物皆有规则,诗歌也不应例外。当下诗坛之乱,正是无规则之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规则,就无法评判,必然生乱。
文学,尤其是当代新诗,也只有在确立了相应的规则、形成共识之后,才能进行真正的创作和评价。规则既是创作进入的门槛,也是评价参照的依据。否则,创作就是无源之水,评价就是无本之木。它导致的结果,必然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人可写诗,个个皆诗人。
诗歌是一种押韵的语言文学艺术。我认为,一首好诗,应该是好的形式与好的内容的完美结合。好的形式,除了规范的(而不是随意的)分行之外,还要有基本的韵律。分行是形式中的形式,韵律是形式中的内容。新诗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要求来押韵。好的内容,除了是对真实或理想生活的诗意写照、表达真善美之外,还要有哲思与哲理,表达思想、自由与真理,有形而上的意义。
如果可以把新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几种类型的话,则哲理诗应该为最高境界,因为它更接近哲学。而不论哪一种诗,都必须建立在诗意之上,离开诗意的写景、叙事、抒情、哲理皆不是诗,至少不是最好的诗。
中国新诗既要认真继承中国古诗的一些优良传统,又要全力吸收西方现代诗的诸多特点,真正做到守正创新。任何刻意排斥优秀传统或时代特色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游戏必须有规则!那些自以为新诗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以为有规则会约束表达的人,其要么是不知,要么是无知。不知尚可教化,无知则不可救药。
答谢词
过高的荣誉,我不配
过低的荣誉,它不配
在诗里,在词里
我只是一个认真的匠人
我在用心地打磨它们的同时
也在它们身下刻下我的名字
好让它们永远属于我自己
我知道,在这里
我也是帝王
我不下令,不颁旨
但所有从我文字里走过的人
都会向我表达由衷的敬意
题挂甲柏
  
  陕西黄陵县黄帝庙内有一古柏,名曰挂甲柏,相传曾为汉武帝挂甲所用。其上多钉痕,斑斑驳驳,俨然鳞片。
    
一个钉子钉下去
又一个钉子钉下去
    
有一个帝王
便有一页历史
    
有一个帝王
便有一个钉子
中国的每一个帝王
都是一个钉子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因此被钉得伤痕累累
——创作于1986年,原载《延安文学》
希望
  
据说远处有希望
找到,采来
可吃,可用,可分享
许是禁不住这梦的诱惑
他,最先走了,一走
便是许多年如锯的时光
在这锯声中
你也去了,去找他
连同他所寻找的希望
只是你的去
也如他,如秋叶落地
没有声响
后来,我也要去时
从远处来了两个人
说来这里寻找希望
于是,在去与留之间
我犹豫了
走,怕失望
留,太忧伤
——创作于1990年,原载《延安文学》2014年第6期
清明雨
这是一年四季
最伤心的一场雨
也是古往今来
最公平的一场雨
它既淋帝王
也淋布衣
将高贵和低贱
同时打湿
——原载《大河诗刊》2017年春季卷
望黄河
天地有愁
愁成天下黄河
九十九道弯
   
人间有怨
怨做一河黄水
一流流过五千年
   
若有鬼神
请把九曲黄河
一把拉成一条线
   
若有圣人
请让一河黄水
一朝变得碧浪翻
——约创作于2013年,原载《大河诗刊》2017年春季卷
远去的村庄
坍塌的土窑
曾是祖辈耕耘的天堂
山高皇帝远的年代
任凭外界怎样兵荒马乱
他在这里守着老婆与热炕
完成了一生平安的梦想
荒凉的石窑
曾是父辈创业的地方
他凿山为石,垒石为洞
用一生的苦力
延续祖辈一生的希望
为子女留下了富足的梦想
可是,在窑洞里长大的孩子
却陆续离开了他们的村庄
父辈为他们创下的家业
被毫不可惜地遗弃在远方
至于在外边活得好或不好都没有关系
仿佛活在城市就是他们最大的荣光
他们不知道城市的荒凉
不知道在城市里播下的种子
未必能像庄稼一样生长
他们也不知道村庄的忧伤
不知道村庄给他们留下的印记
会像标签一样永远贴在他们身上
——原载《星星》2015年第6期上半月
被盖上楼房了
种庄稼的地方,被盖上楼房了
建菜园的地方,被盖上楼房了
留绿地的地方,被盖上楼房了
修花园的地方,被盖上楼房了
还有
本来该建广场的地方
本来该留通道的地方
本来该建学校的地方
本来该修厕所的地方
都被盖上楼房了
这疯狂的世界
疯狂的欲望
疯狂的利益
疯狂的楼房
如果我们挡不住这世界的疯狂
就让我们挡住那疯狂的欲望
如果我们挡不住这利益的疯狂
就让我们挡住那疯狂的楼房
可是,假如我们什么也挡不住
那就等楼房倒掉
把我们砸伤
——原载《诗选刊》2016年第2期
榆树母亲
有人说
陕北旮旮旯旯里
那些开着朴实花朵的
洋槐树
就是陕北的女人
可我觉得
我的母亲,并不比
槐花美丽
倒是小时候
母亲在榆树上采榆钱
给我们吃的情景
常常让我觉得
她更像一棵榆树
不仅给子女奉献了所有的
榆钱
最困难的时候
她甚至扳倒自己
剥下树皮让我们充饥
就如同最寒冷的日子
她在我们身上
披上她的棉衣
温暖了我们
却冻坏了自己
——原载《诗选刊》2016年第2期
家乡的山桃花
那一大片一大片盛开的山桃花
曾是母亲最关注的
别看她不识字,每年春天
她却能凭着自己的感觉
在一片纸上准确地标出它们的位置
这是母亲独创的地图
也是夏天采摘时
我们参照的图纸
母亲不知道什么是导航
但靠它引路,我们从未闪失
那是一些困难的日子
家里一年的零用
差不多全靠大山的恩赐
体弱的母亲因为上不了山
所以总是显得特别着急
一年一度烂漫的山桃花
曾带给我们无限的欢喜
母亲通过山桃花预知年景
在年复一年的期盼中
用指头掰完了所有贫穷的日子
母亲去世后
我们把她埋在了山下
希望她仍能看到年年的花事
但是因为没有了母亲的指引
我们却再也找不到丰收的位置
——原载《延河诗歌特刊》201第5期
对草原的另一种解读
什么都长的地方,一定长草
什么都不长的地方,可能长草
长草的地方
小了叫荒地,大了叫草原
荒地遭人嫌弃
草原被人赞美
它给人的启示是
地,要么不荒,要么大荒
小荒是小风景
大荒是大气象
就像人
小坏可能是流氓
大坏可能成帝王
看草原
不是看草,而是看气象
就像读历史
不是读篇章,而是看兴亡
没有平坦,不显突兀
没有狡黠,不显坦荡
一望无际不是无边
而是你看得还不够远
——原载《延河》2017年第12期,转载于《诗选刊》2018年第6期
在没有草的季节看草原
我不知道
北方的夏天发育得迟
它的美
整整比南方迟了一季
所以,五月时节
在康巴诺尔看草原时
我没有看到绿绿的草
也没有看到与草原有关的
一些想象
一望无际的草原
这时还是一望无际的荒凉
纵使策马扬鞭
也只能放牧自己的思想
但是
在没有草的季节看草原
我从一群羊的眼里
看到了牧羊人的忧伤
于是巴不得将自己对草原的
所有向往
都顷刻变成一地草场
让所有的牛羊把我吃光
然后变得膘肥体壮
——原载《延河》2017年第12期,转载于《诗选刊》2018年第6期
悟禅
也许是草木把世界理解成了草木
所以才成为草木
也许是江河把世界理解成了江河
所以才成为江河
也许是星星把世界理解成了星星
所以才成为星星
也许是云朵把世界理解成了云朵
所以才成为云朵
还有山川,还有日月
还有高尚,还有卑劣
我没有强者理解的那么强
也没有弱者理解的那么弱
我是把世界理解成了不止我一个
所以才有了我
并且有了这世上的一切
——原载《芒种》2018年第10期,转载《诗选刊》2018年第11、12期合刊
……
相关评论:(说明:可单篇,也可综合,字数以1000字左右为宜)
诗人、评论家,中国诗歌委员会主任,原《星星》《诗刊》主编叶延滨在为刘西英诗集《无爱的诗歌》所写的序中认为,人文山水、情爱草木、禅悟人生、形象诗学是刘西英作品中较为成熟和呈现诗人才华的部分。他认为,在刘西英的笔下,天高云淡,山河壮美,这些山山水水,经过诗人的笔再现出来,自有另一种姿态。如《望黄河》不长,却气势宏大,撼人心魄,一节三行,总共四节,以九十九道弯的黄河,写尽了天地之愁、人间之怨,发问鬼神,思怀圣人,全诗将愁、怨、曲、直、清、浊与天、地、鬼、神、圣、人,全融于黄河这个宏大的意象中,虽然还有些突兀,却让我们看到在黄河这个大意象里,蕴含丰富的民族情感,也在诗人望黄河的过程中,看到诗人胸中奔涌的激情。《题挂甲柏》十分巧妙地将挂甲这个动作延伸为钉子,象征君王,钉钉子象征君王们书写的历史,将漫长的中国历史以一个诗人的视角重新解构,让读者从中领悟其中的深义。在这些诗作中,诗人的人文情怀与山水景色融为一体,产生新的意象并得到新的意趣。诗篇精短,意涵深邃。
在情爱草木一类的诗中,叶延滨认为,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外界的一草一木之上,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情感光彩的诗美。《在没有草的季节看草原》让读者在没有草的草原上,看到了诗人那一腔深情。《家乡的山桃花》却将更为复杂的对母亲的思念寄托于山桃花,将诗人对母亲的深爱和怀念,都投射到故乡的山桃花上,移情于物,而这物又是富于山乡象征的山桃花。在禅悟人生一类的诗中,叶延滨举出了《悟禅》这首短诗,认为此诗涉及到自我确认的困惑与自我确认的意义,由浅入深,由外物入内心,是诗歌写作一条多彩并充满惊喜的道路。
   叶延滨同时认为,刘西英用诗歌的形式谈诗学的作品,形象感人,以形象表明自己的看法,读来让人心悦诚服。如《我想发明一台读诗的机器》就写得生动幽默,鲜活而有汁液。
  诗人、评论家,原《诗选刊》社长、主编简明认为,刘西英诗歌具有悲剧品质。他捕捉形象的身手极其敏捷,以深刻洞察时弊、透视人生苦难见刃,诗中常有让人心颤的点穴神来之笔。如直击城乡现代化改革与建设的《被盖上楼房了》,贴近社会生活现状,极端真实又极端象征。他认为,刘西英的真实,不仅仅是现实真相,而是对事物因果关系的幽微洞察,是剥离真实与真相之后的深刻觉悟。
简明特别举出刘西英的《榆树母亲》与《家乡的山桃花》,两诗同为现实主义作品,同为母亲,同样表达热爱,同样直抒胸臆,但风采迥异,《榆树母亲》可称作新写实,而《家乡的山桃花》则是传统样式的抒情。刘西英诗歌,具有像生活一样朴素的品质,根基扎实,脱俗而无匠气。他的一些写陕北乡村的作品,带着浓郁的黄土气味。
诗人、评论家绿岛认为,刘西英的诗歌,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思考和平稳的叙述特征,并已形成了独特的刘西英式的审美趋向与审美诉求。“心静如水”与“心无旁骛”是构成其诗歌庞大心性的两块基石,它坚实而厚重,峭拔而凌厉。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冻猪
发表于: 2020-1-20 10: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nczy627188
发表于: 2020-3-24 17: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棒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安徽

安徽

主题:909 | 回复:1250

精彩直播
崔波:序王长征小说集《那朵红玫瑰》

崔波:序王长征小说集《那朵红玫瑰》 一篇比较认真的“序” 崔 波 ……

点击参与往期回顾
诗人榜
丰车

诗歌主题:6482

罗志海

诗歌主题:4487

石梅

发帖数:14029

月光雪

发帖数:7211

丰车

发帖数:6482

缘圆阁主

发帖数:5264

罗志海

发帖数:4487

妙庆居士

发帖数:3891

南岛(青衣童生

发帖数:3636

田间识字翁

发帖数:3149

劳士诚

发帖数:2949

洗涤心灵的雨

发帖数:2681

关注中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诗在线

© 中诗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11600号-1 技术支持:壹网

联系邮箱|手机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