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4-6 21:23 编辑
彭林家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上是意识形态法律法规,日月星辰矣。形而下者谓之器,下就是实体,高楼大厦,山河大地矣。上阳下阴,如“孝”字,上老下子,母子父子,是谓孝顺天道的警示,万物都是负阴抱阳之象,一切的内涵均有阴阳两种相反而又相成之气,好比背阴朝阳。哲学上,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后转为哲学名词。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辨法的同义词。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是脱离感知经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而主观臆断地去考察事物,唯心之道也,向度的本相,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如天象河图,人的本性等。 那么,形而下学的理论,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维度的变相,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如科学关系,人的感情等。然而,这一切外界事物,都是自己法身四大种性所变现,也都是我们自己八识的相分。即为“地水火风”四大——内曰:少分,如自我;外曰:多分,如外界。然而,生活在器世间的人类,均是灵魂第八识的相分之变,因而有无明之故,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明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表现为自我执着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的自身,却不识草木丛林等等,把身外的四大一切物境,都认为是身外之物,不关我事,只识得色身为我,而不知空寂为我,把本来的智慧光明,变成为能见的妄见。倘若精进用功,打破了无明,反璞归真,识得本来面目,方知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境物无不是心王的王土。 佛性无相,能大能小,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么大,但并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们的圆明真性、佛性所显现,属于本性的相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在我性之内,一切都是佛性所现,万物生灵也是佛。亲情如佛,佛如真性,不能事亲,焉能成佛? 佛法无边,修道成佛的法门、途径很多,难以计量。法相宗的《心经》色、空的道理。法相宗者,就是唐僧在唯识宗的基础上而创觉的门派,如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的《大乘百法明门论》: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做,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第二心所有,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①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②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③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④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⑤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⑥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色,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法。 法,是标准规范和可仿效的法式,如法帖。儒家曰: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如法办、法典、法官。古代法官的代称:李,李子,古同“理”也,道的内象也。佛家曰:道理,如佛法、法号、法门。道家曰: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如法师、法器、法事。这些均为处理事物的手段。心灵是一种法轮,心是宇宙本体。灵是意识主体,也是生命轮回的终极之门。生之循环如法轮常转曰:佛运转心中清净妙法以度人,谓其运转之一,乃是罗汉小我的自修自觉的法像,摧毁世俗一切邪惑之见,谓其摧碾之二,即为普济众生大我的他修他觉。 一、心法 天地构造说、天论与天体论,天象论、地动说与潮汐论,历法思想、星占思想与天人感应说,一一阐述了天文学思想与哲学思想。譬如,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天文上,三垣环绕着北极帝王星(相对静止的,宫中女主为阴德星)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象二十八宿。而我们生命的关系到处都有三角,如两只眼睛画下来叫三角,整个三角兜拢来是四角方的,整个方的变成圆,天圆地方,对应奇妙的人体,上天的宇宙,佛学说,欲界的生命,多半是从下面生的。命理上的天干、地支、纳音所透露的信息,人呐,则是天上的投影。新生宝宝身上带有胎记的部位,就是当时“盖印章”的部位。 宗教“回轮说,胎记是前世的伤痕,便形成了前世的燃灯佛、现世的释迦摩尼佛、未来的弥勒佛。说起生命之轮,心是宇宙本体,一切唯心所变,相由心生,境由心转,构成因果定律的圆形思维。佛学里有关的“轮说”。一个是居于人体正中内的“脉轮”,一个是宇宙一切有情众生的“六道轮回”之轮,前者是小宇宙之轮,后者是大宇宙之轮,大小对应的球体,翻版着中医的黄帝内经,心居轮中央,十二经络构成圆轮循环的意识体——生命原型,视为灵魂的藏象。如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轮回,轮,是车的轮盘,回车的转动。轮回是譬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是六种欲界众生的种类型态,或者说是境界,也是在凡夫众生轮回之道途。十界中,由上而下的六道(天道、人间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为佛教宇宙观的一部份学说,如火轮曰太阳、地轮曰地球,镜轮喻明月;一轮轮,均是古老的教诲,任何人、事、物或想法,都可以是一个宇宙之轮,纯粹是对终极实相的描述,可称为宇宙真相,经验化成为一面镜子;如鸟飞镜明,佛教哲学,常常用镜子比做独头心理意识,也许是最细小的花朵,或许是一匹狼、一段故事、一个触碰、一门宗教或一座山巅;如梦中的幻境,镜花水月,独起而泛缘十八界之意识,日常所作一无所知。 心法是八种心思的运动,组合成一个人的心灵思考。法相宗有一熟语:“弟兄八个一个痴(第八识),其中一个(第六识)最伶俐,五个(眼、耳、鼻、舌、身,应付事宜的外境)门前做买卖,(第七识)一个往来传消息。”一百法内,第一个是“心法”,称之为“八大心王”。即为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其一,前六大心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心产生六种识。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为色相,叫眼识;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叫耳识;鼻子所闻到的气味,叫鼻识(香);舌头所尝到的味道,叫舌识(味);身体所觉到的感触,叫身识(触); 依意根而起了别法境,叫意识(法)。其中,第六意识,是势力最强的分别心,一切事情的分别取舍。假如第六识不动,那么,眼睛对境的时候,就和镜子照物一样,是一比一的现量。东西的长短大小变,如婴儿的净色,丝毫不掺入任何是非得失的修饰。假如第六识随五识一起启动,就生起了善恶、美丑、好坏等种种事端,是后天一切善恶所造作的来源。 其二,第七识(意根)是末那识,义为“我执”,法相宗称为“染净依”,根据五官分别好坏美丑,依六识净而净、染而染,随着染净转移、接收和传送,虚有其位;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自己,即为专事传导输送的第八识信息而不加拣择分别,因而恒审思量不停,起惑造业。所以,第七识不是清静识,而不能修行。 其三,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接收第七识(意根)传来的消息,不分好坏,只管储藏起来,也叫含藏识、种子和灵魂;所以它最痴。其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功能,但若执着在上面,如小孩子看见别人的好东西,而玩着不肯放手,则变为妄见。二、相分: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 三、自证分:介于佛性与迷之间,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迷失了本性,但佛性不减,真如在迷中,只要精进用功,是能够自己证到本体的,也就是恢复元神,证到真如佛性。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四、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二、心使 心使,是心王应用的侍从,犹如富人家的佣人、奴仆一样,即为“心所法”。如六位之一的遍行心所。古代有一则公案,徒弟问师父:“如何是一念?”师父答:“不觉成山丘!” 其一,原理:“遍行”就是无时无处不在运行,即一切时一切处、任何根性都能遍。分为五法:意、触、受、想、思。五法功能作用曰: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八识的精明,像镜子照物一样,朗照而不加分别美丑好恶——现量真心,是本性的常寂智光,由真如佛性映着五根起照见妙用的。五根者,外谓五官,内谓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本法。即信根(信奉佛法),精进根(勤修善法),念根(忆念正法),定根(使心不散),慧根(思维真理)。 人的思想都是这个遍行五法作祟作用,触境生心,分别取舍,造业受报,而落得个生死轮回,受苦不了,是一切善恶最初的动机。反之,倘若没有遍行五法作祟,第六识就恢复到慧光圆满、现量昭然的本性,曰:“大定”。表现为明明白白,智慧光明朗照,不为境所迷惑、动摇,自然而然,眼、耳、鼻、舌、身、意就能任运起用,而没有妨碍。反之,像木头、石头一样,曰:“死定”。 其二:运行:遍行五法“意、触、受、想、思”是无相的把持,看起来是无,实际上是一念。一个念头是造一切罪业的根由。然后,六识就着相了,第六识虽能分别好坏美丑,但只是待缘,不趣向外境,碰到事缘之后才有分别,本身没有善恶。但是,由于第八识心田里面,薰发鼓动,含藏了无量劫来的一切善恶种子,使我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动了念,这就是遍行五法中的“意”。①“意”就是意识。就象一条鱼潜到水底,窜动不已,水波也就随之翻动不停了,所以也叫做生心动念开始的“作意”。作就是造作,时时刻刻在动,无事生非,不管是善恶,使这个心总是不停地起念。②“触”就是接触外境。当你作意了,心动了,就引心向境,把这个心引到境界上,和境粘滞到一块了。境又分为两种:一个是内境,是种子,称为习气,这习气在里面薰第八识;另一个是外境,由无明因缘变现为境。六识揽之则发起现行。譬如:有人爱好声色犬马,这个习气就在八识里面鼓动,薰发第八识,使他不知不觉地时时向往着声色犬马(内境),一旦他碰到了声色犬马的境界(外境),就不免有所举动,随之而行,这就是现行。于是,r人心就被这个境界粘住了,滞在境界里而不舍了。这时就已经发生了外境,反过来又触人心,滞到一块去了,叫做“触”。 ③“受”是妄境一显现,就接纳、领受境缘,随着境转,执着不舍,不肯放手,而不能自已,舍不得离开了。④“想”。随着“受”境界来鼓动,心想不停,一发不能舍弃许多名相,思潮迁流不息,生起现行造善、恶诸业。 ⑤“思”就是迁流不断,驱心造业之义。 其三:总结:人的身体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积集而成身,人心是欲神运动的色蕴,遍行五法则维系非常微细的善恶的一面,无法用定力观照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叫“流注生灭”。流注,就像永无休止的流水一样,静静的小溪水,微微细细地流,流动得很快,快到极点了,反而不显其动,微妙也。不像江河的波涛滚滚,大海中的惊涛骇浪。那么,五蕴中的其余四蕴也不例外。实际上,色蕴如此虚幻不实、当体即空,同时也是妙有真空之性所显,五蕴没有则修行的最高境界。如婴儿状态时,五法是一点不动的本体。本,灵明圆融,体,智光圆满,合成为不生不灭的佛道,如神阙穴就是神与人的交接点。但是,神性是静止的元神,如紫微星。人性是动感的欲神,所以,中医学说,要守神性之正与创欲神之新,道也。
三、密意 无始以来,一念无明,众生从来没有离开过念头,由于作意(第六意识)捣乱在起作用,导致习气种子在八识里面鼓动,引心向境,使得心趋向于境界、粘着于境界。所以说,坏就坏在这个作意上。否则,就慧光朗照、现量昭然了。因此,修行就是要截断这个意,使作意不动。譬如,净土宗念佛,禅宗参话头,密宗三密加持等等,其目的都是要截断这个意,如紫微星一样,使其不动、不起,对境遇缘,五行攒簇的禅性,也不会迷惑动摇,静一也。 单说“密教”,大乘佛教后起的一派,相对于“显教”而言。亦称为秘密佛教,是混合了复杂的要素而成立。密宗九乘中佛法中,将佛法分为九个次第,外三乘是外密或外三部(显乘、显性):声闻、缘觉、菩萨(修行六波罗密成佛)。内三乘:事乘、行乘(两俱乘)、瑜伽乘。密三乘:大瑜伽乘、随瑜伽乘、极瑜伽乘。两者合为(内)六乘,称为四部(密乘、藏性):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内密或内三部)。内三部法相类似婆罗门,即为“婆罗门式修法”。无上瑜伽法相则类似于首陀罗,即为“野兽式的修法”。无上瑜伽之内,又分为玛哈瑜伽(修持生起次第)、阿努瑜伽(修持圆满次第)、阿底瑜伽(修持大圆满次第)。其两大特色:一是继承大乘佛教中观与瑜伽行而来,为高度发达神秘主义的哲学;二是与民众接触时重要的一面,低俗咒术仪礼的组织化。七世纪之前的密教,称为“杂密”,也就是大乘经典陀罗尼品中的密教。陀罗尼,汉译为「总持」,亦即咒语,用以忆持佛典要点的摘要语、具有神秘的灵异机能,其语言被视为神圣。在原始佛教时代,释尊对咒语采取严禁的态度。七世纪以后印度佛教,密教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称为“纯密”,即纯正的密教,是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二大支柱而成立的密教。咒语极其盛行,其他“显教”的大乘经典也都加入咒语,如《心经》中的般若波罗密多咒。 密宗,视宇宙中一切皆为大日如来能运用五智所显现,是以操纵地水火风四大法界性,为自身受用(自我),与三十六尊(他我)共享法乐,故称自受用法身。如《大日经》是一部叙述大日如来,好比阳光一般的智慧光明,日月之象也,为慈悲救济一切众生的经典。是由观察的方面和立场不同而表法因而不同,盖自心之圆具万德。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本来存在这永恒悟性)方面者称为胎藏界。其所开展的世界叫做胎藏界。依据是——①般若经:大乘佛教空宗的最早经典,贯彻大乘观一切皆空的思想,提出“十八种观,令诸法空。②中观宗:由龙树菩萨建立,依《般若经》而建立中观正见,如《金刚经》的“无相”与“无住”思想,所以《金刚般若经》也是中观宗所宗本的圣典。③《金刚顶经》依据瑜伽行唯识派的哲学认识论,开展的世界叫做金刚界。金刚与胎藏两界,合称真言两部,或称金胎两部,为密宗最根本之二面。即为金刚界与胎藏界相对,二者合为佛教密宗根本两部,略称金界。 一是金刚界(显性、显意识、外三乘),显教者,计众生之机,为报身化身之说法,总释尊(释迦牟尼)所说大小乘之契经(修多罗、素怛dá缆,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为显教,大日所说之金胎两部为密教。利用大日如来能运用五智之一,显示如来无边智慧,悉与冥(暗)合,示此观照之智的差别相者,以图绘表示, 皆为大日如来(土)之教令轮身,总称金刚界曼荼罗。以金刚为喻,取其二义,一为自体坚固,一为业用锐利。如来内证之智德,其用锐利,能摧破惑障以证实相之理,其体坚固,不为一切烦恼所破,犹如金刚宝石之坚固,不为外物所坏,具有智、果、始觉、自证等诸义。 二是胎藏界(藏性、潜意识、内六乘),它承继《大日经》而成立的,在佛不增,众生不减,说此法尔之理,本来具有之相者为胎藏界,亦可称为本有曼荼罗、理曼荼罗、因曼荼罗,将胎藏界以图绘表示,称为胎藏界曼荼罗。如来之理性存在于一切之内,由大悲辅育;犹如胎儿在母胎内,亦如莲花之种子蕴含在花中,是故譬之以胎藏,具有理、因、本觉、化他等诸义。④金胎的区别与关联:两部佛智,亦非众生所无,到佛果而始生也,固亦人人本有。胎藏界为藏性,在金刚界则以显佛果上之智的差别,故金刚界曼荼罗,亦称修生曼荼罗、智曼荼罗、果曼荼罗。金刚界为自身之教,若配以五智,即分为佛、金刚、宝、莲花、羯磨等五部。胎藏界为导他之教,若配以大定、大悲、大智三德,则分为佛、莲花、金刚三部。若视为彼此对立,则称两部相对;若视为两界一体,则称两部不二。于此,日本东密主张两部原本互相不二,故不另立“不二之法”。相反,但台藏密则立不二之法,称为苏悉地法。表现在心、色二法之中,金刚界的心法,于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之中,比如,金刚界配属识大,胎藏界的色法配属前五大,代表性之印契——五股杵chǔ(五智金刚杵、五峰金刚杵、五峰光明、五股金刚),五股除了象征如来五智之外,上下二五股合而为十峰,亦表十波罗蜜,能摧破十种烦恼,成证十种真如,证人十地,如同佛陀成就不坏之身、语、意三蜜。 所以,自七世纪起,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唯识二大派,其学说进展的结果都有渗透了一些密教的思想,也就是已逐渐密教化,佛教经典也随着时空纳入许多密教思想。八世纪,密教的经典大量的从印度展转传入中国,一些修行仪轨亦逐渐流行。仪轨严格复杂,须由上师秘密传授,才能修行。主要修法是通过“三密相应”(结印﹑持咒﹑观想)而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即身成佛。传入日本的称为“真言宗”,流行于中国西藏等地区的,称为“藏密”(俗称:喇嘛教)。密教经典传入中国,一是东晋:印度初期的密教(杂密)经典。二是唐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第六位皇帝),密教(纯密)先由“善无畏”﹑“金刚智”二人传入中国。自称受于法身佛大日如来亲证的秘密法门和真实言教。最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和《苏悉地经》。善无畏,采用印度固有的灌顶礼仪,作为其师徒传承密法的仪式。金刚智(东印度人)三藏(律、中观、瑜伽行唯识)所学的密教,是流行于南印度的《金刚顶经》系密教,译经属于《金刚顶经》系的《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等,代表金刚界的密教。经由善无畏与金刚智二位密教大师的译经,中国佛教才开始能接触到金、胎两部的密教。 三是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时代,“不空三藏”(名智藏、不空智,受灌顶的号:不空金刚)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遇到普贤、阿阇dū黎,蒙授秘法,即为印度(含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双方的生活)的佛教一支,分为小乘、大乘、金刚乘(密教)三个历史阶段。而“不空三藏”正好生长在密教盛行的时代,十四岁在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遇见金刚智三藏,随来中国,接受他所有的密法,将师子国、金刚智合二为一,除译经外,他在宫廷或在其它地方也弘法,并在五台山等建密教寺院,由他所译所弘均属密教。
四、六五 六五,《易》卦爻位名,指卦象自下而上的第五爻为阴爻。 六﹐谓阴爻;五﹐第五爻。文化上,谓六王(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和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在中国道教里,道家观念起源于《山海经》、《西山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等。中国上古神话中,地球有六界,分为:一曰神界:天地有三十六重,地为九重,天为二十七重,神的总管就是天帝,居住的天宫在最上的一重,号称灵霄宝殿,也叫天宫或天庭。二曰魔界:魔界是与神界相对的混沌世界,为混沌的阴面(神界是在混沌的阳面),景色与神界相反,大多阴暗。三曰仙界:起源晚于神界,乃是我国本土道教诞生之后产生的世界,称仙境。四曰人界:混沌青莲诞生的盘古大神寻得开天斧,牺牲了自己才劈开了神与魔之间的混沌,而诞生的世界。燧人氏、华胥氏,还有他们的女儿女娲与儿子伏羲。后代没有纯正的神力,寿命也比父母短,却有丰富的七情六欲、社会制度与道德。神帝知道后,将后代改为人,也就叫做了人界。五曰妖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修炼成妖后,向往的世界叫密境。由于崇拜人,都化身成人,但是,禁不住魔界修行者的诱惑而堕落危害人间。六曰冥界:各方万物的轮回之处,终点与起点,需五道轮回方其转世。 然而,六界有六种上古神兽守护。一是:五行八荒界 (人间)守护神:青龙-孟章神君,化之一十二,尊名七宿苍龙。二是,芥子六合界 (次序)守护神:白虎-监兵神君,又名真一咸池,化身二十六。三是,九曲黄泉界 (九地)守护神:玄武-执明神君,真武大帝,化身七十二,十二巫之雨之祖巫。四是,直符灵动界 (九天)守护神:勾陈-万雷句陈,北极勾陈上帝,化身五千九百二十九。五是,宇宙混沌界 (太阳)守护神:凤凰-九天娘娘,谓之九天玄女圣母娘娘,化身有二。六是,坤元中宫界 (太阴)守护神:朱雀(太阴)-陵光神君,化身二十四。在《奇门遁甲演义》里有八神兽:直符(诸神之首,禀中央土,为天乙之神)、腾蛇、太阴、六合、勾陈(阴遁为白虎)、朱雀(阴遁为玄武)、九地、九天。 跳出这六个之外,六界之外是指四圣法界,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再上面就是一真法界宇宙了。 人是没有修行好的神,德行浮情,失去了本性之道。因此,人法地,诸恶莫作,需要净化价值的还债和被惩罚的原罪。那么,地法天,众善奉行之德,为心身合一的道。“身”者, 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相当于五行攒簇。行者自身,即为本尊大日如来之体,乃赅gāi摄(包括)一切诸尊于一体,四象合一也。所以,佛俱足三身:法(自性)身、报(受用)身、化(变化)身,如释迦牟尼(化身、此方)佛,为华藏(莲华藏)世界的创造者,阿弥陀(报身、他方)佛,为极乐世界的创造者;由此,便有五智。即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和法界体性智。众生若能依见闻觉知等因缘,而化起五智,就是超越凡夫身而成就大道。如五方上帝,根据先天形成的五德始终论而来,即东、南、西、北、中的五方上帝,又称为先天五帝、五帝、五方帝、五方天帝、五方天神等,分别为:青帝太昊(木德)、炎帝神农(火德)、黄帝轩辕(土德)、白帝少昊(金德)、黑帝颛顼(水德)。显然,五方是宇宙之象,人类空间意识的起源基础是方位观念。在中国,殷商时代已有了五方观念,如五星(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和镇星或填星)是五行的根源,而且五星在宇宙中的运动规律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佛道一体,五方佛源于“本初佛”,他们不是独立存在,如道教的五象,即密宗金刚界密法“五佛转智说”。金刚界曼陀罗,分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为部主。“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在五行之中,分别是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俗称“大日如来”、释迦牟尼佛、土)、东方阿閦佛(另说药师佛、木)、西方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辅助其教化众生,称西方三圣、金)、南方宝生佛(火)、北方不空成就佛(水)。这,均是五方之象的日月,修法上,能修成佛、道和西方说的神,但都离不开丹田这块田,使成千上万的脉越来越宽,越来越亮。如瑜伽的七大脉轮说,道家谓之“丹”,合上日下月而成丹字;佛家谓之“明”,合左日右月而成明字;儒家谓之“易”,亦合上日下月而成易字。易也,明也,丹也,一也。天地之用,道也。声佛号一声心中,五象太极,含四象中空,无形而内蕴妙有,是谓太极之含一,太一之初云而哉。 202年4月1-2日吉林江城 作者简介:彭林家, 哲学家,著名评论家,聋龙天生,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中国微型诗顾问,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作家联盟评论委员会主任,中国诗歌在线吉林、国际频道诗评编审,国家一级学术团体、中国萧军研究会主办的《当代原创文学作品集锦》副主编,中国针刀医学副秘书长,全球汉诗总会联络主任,北京仓央嘉措国际诗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诗人, 2017、2018年中国诗坛实力诗人。为全国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说家写序、写评论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开青云的红冰》等,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刊》《词刊》《散文》《散文诗》《人民日报》《印尼日报》《中华诗词》《寰球诗声》《诗词世界》《陕西诗词》《江西诗词》《江西诗歌年选》《中国诗词年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百年新诗经》《中国散文诗年选》《世界华文散文诗年选》《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等100多种国内外报刊,任多家媒体的顾问、主编和编委。曾获全国诗词、辞赋、诗歌、散文、散文诗、小说评论征文及其他文体一二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