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诗坛快递 于 2020-4-21 19:30 编辑
《中国当代诗人诗选》封面
书名:《中国当代诗人诗选》 主编:康泾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定价:48元
让真诚和善良包围我们, 才不会感到孤单 ——代序 康泾
为“诗选”写序,基本上是诗评家的事。他们总是洋洋洒洒上万字,对其中的诗歌评头论足,间或蹦出一些专业术语来。我不是诗评家,自然可以不落这样的俗套,不必拿书中的诗说事。更何况,我觉得与其作那么多分析,归纳总结,倒不如直接读诗。选诗者,自有自己的目光判断。本书所选的诗,不只代表诗人水准,也凸显我对这些诗歌的喜爱。
1
给名家诗选作序,生平第一次。 一个人一生中有无数第一次。比如,我2014年第一次主编诗集。那是桐乡当代17位当代诗人的作品集,书名为《寻找》。作者中,包括江离、邹汉明、沈木槿等多位桐乡籍在外诗人,以及当时活跃于桐乡诗坛、后来成为凤凰湖诗社骨干成员的诗人们。诗人伊甸应邀作序。 又如,2015年7月我第一次尝试创设以我的笔名“康泾”命名的诗歌平台——它成为我当时几乎“每日一诗”的发布平台。 还比如,一年以后,更名为“康泾诗家园”的诗歌平台第一次尝试约请国内诗界大咖,推出“名家”栏目(后来分设“名家有约”“名家来稿”,后又更名为“诗名家”)。第一位推出的仍然是伊甸。(题外话:伊甸是我大学学长,是1984年成立的“远方诗社”首任社长。海宁人,但从小在桐乡长大。)第一批推出的名家包括黄亚洲、梁晓明、海男、王自亮、庞培、汪剑钊等,是我从当时的微信好友中慎重挑选出来的。 一个人的第一次总是最难忘的,也是最值得纪念的。 一个人无数的“第一次”,最终构成了他(她)丰富精彩的一生。
2
本书初稿书名《中国当代名家诗选》,“名家”的故事必须说说。 2016年,“康泾诗家园”开设“名家”栏目,现在回想起来,我是有两点私心的。 私心一:渴望接近名家。 作家余华,被认为是除莫言外,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之一。有一次余华回家乡海盐,县文联主席林周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告知我消息,我立马赶过去,有幸与余华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喝酒。他喜欢喝黄酒,一喝脸就红,说话却很亲切很豪爽,没有一点名家的架子。我心想,原来名家跟自己也差不多,于是和余华轻轻松松合了影,还在朋友圈晒了照片。结果一个晚上点赞人数超历史,心里那个热腾劲儿就甭提了。事后想想,以前常对追星族嗤之以鼻,轮到自己,还不是一样脱不了俗。 举办“丰子恺散文奖”,因为作协主席的身份,主办方每次都拖了我赴西安,与《美文》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穆涛会面,商议活动相关事宜,便也得幸两次见到著名作家贾平凹。第一次见面的地点是在他老家,正赶上他弟弟家办喜事。而我们又是在晚饭之后,驱车一个多小时后才摸黑进了村子。见面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0分钟,后面还有一拨人等着呢,心想能够见着已是福气。第一次见面就跟贾平凹合了影,发到微信朋友圈里,又把那些爱好文学的青年羡慕得要死。你说,要是心里没有一种渴望接近名人的心理,怎么可能那么在乎别人的点赞和羡慕呢?后来又有一次,是在贾平凹家里,倒是贾平凹主动提出来跟我们合影。我们离开才发现,还有两拨人候着合影呢。 说起“名家”,有人说了两个奇怪的想象:第一,离开家乡的人才能成为名家。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是桐乡籍名人如茅盾、丰子恺、木心等,大抵如此。虽然每个人离开家乡时的年龄、背景及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出名时,确实一直在外。其中虽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一方面,离开生育、养育他们的小环境,来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人的阅历自然不断丰富,接触面也越来越广,对一个人的成熟无疑大有裨益。另外,换了一个陌生环境,说话做事也就可以更加放开手脚,没有纠纠结结,没有磕磕绊绊,自然可以在忘我的环境中将自己特长发挥到极致。从这一角度而言,远离家乡的人更能出成就,或许还是有其必然性的。当然话说回来,那些成为名家的,最后大多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哪怕不是亲情使然,也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的“圆满”情结:从起点出发,哪怕走得再远,最终总应该回到原点。普通人是这样,想必名家也不能免俗。 第二种现象:与名家在一起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成为名家。我听一位名家朋友跟我说起一件事。他说有一次和某某诗歌大咖一起吃饭,大咖冷不丁问他,认识不认识一个叫“康泾”的诗人。朋友说,挺熟啊,咋啦?大咖说,好像他做了一个诗歌平台,经常推名家的诗,现在影响蛮大的。我的名家朋友向他做了详细介绍,那个大咖便记住了“康泾”这个人。不久,那位大咖的诗就出现在了“康泾诗家园”平台上。他在朋友圈转发之后,他的朋友又问起“康泾”这个人,他也不客气,给人介绍:康泾,我朋友,你要想在他平台发诗,跟我说。这不,“康泾”一下子在一定范围内成了“名家”。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才是“名家”?其实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困惑我,也让我在选稿时总是有所纠结。有人问我:中国作协会员算不算名家?在全国重大诗歌赛事获过重要奖项算不算名家?在国刊《诗刊》等一些核心文学期刊上发表过组诗算不算名家?如果“名家”的概念就这样简单、这样直接,我想早就不用我纠结再三了。事实上谁是名家还真不好说。也有人说,既称之为名家,总要德高望重的吧,因此,“ 80后”“ 90后”的人肯定是不能入席的。我以为这个看法过于简单过于绝对。其实,我心目中的“名家”,他(她)首先应该是“名人”,即在诗歌领域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哪怕他(她)的名字不为大家所熟知,至少他(她)的作品也应该被人赞誉和传颂。其次,他的作品应该有他(她)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让人读了喜欢、印象深刻。这大抵是我对名家、作品的看法,也是我所认为的名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其实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我对于名家的理解,更多的源于他(她)的作品。换言之,如果作品不能被人称颂,哪怕你再有名,也与“名家”这个称呼有着不小的距离。 私心二:将“康泾诗家园”打造成国内诗歌品牌。 我向来是不缺乏关注的人,或者说,向来是不缺乏观众的人。这与我生活在桐乡这个小县城有关。就像我当初读的大学——说大学都有点汗颜——湖州师专,现在更名为湖州师范学院,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是大学里的“第三世界”,它的规模甚至比我就读的桐乡一中大不了多少。可就是在这个“小王国”里,我有幸担任过校学生会主席、远方诗社第四任社长、太湖文学社副社长、《湖州师专报》副刊主编等职。这些岗位给了我极大的锻炼,以至于我一参加工作就能比同龄人更快地适应,挑更多重担。我曾经设想过,若是我有幸考入了复旦、清华,我会是怎样的惨状。我始终认为,祸与福、得与失都是相对的。小有小的缺陷,但小也有小的妙处。至少在被称之为“碗大桐乡城”的小县城里生活,只要你稍稍努力,你的成绩就一定会有许多人看到。所以说,现在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文学以及其他方面的成绩,我仍然觉得应该归功于生活在桐乡这个小县城里——她让我得到了许多别人得不到的东西。我如果有什么知名度的话,也是因为这个小小县城一直以来把我温暖地包围了起来,并且将给予我的这些温暖,也带给了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其实在我开设“康泾诗家园”平台之前,我还开设了一个叫做“康康家园”的博客(后改名“康泾的博客”)。虽然好多年没有打理,不过博客的访问量已经定格在139888上。只是做博客就像使用bb机一样,一阵风过去,就烟消云散了。这当然并不奇怪。有个词叫“华丽转身”。当你转换角色,以另一种新的姿态出现时,你一定会赢得另一部分人的关注。只要你始终在台上精彩表演着,你就永远不用担心底下没有观众。 曾经有一段时间,至少我比较熟悉的一些诗友都觉得,“康泾诗家园”这个平台能够约到那么多名家诗作,委实十分了得。海盐作协主席吴松良就曾经邀请我过去,就“康泾诗家园”平台的运作与文友们作交流。那时,我还真觉得我做了一件多么厉害的大事呢,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关注,这些人甚至以能够上“康泾诗家园”这个平台为傲呢。因为我那时候真的认为,一个好的平台不仅可以推送名家名作,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与全国各地的诗人进行交流,相互切磋、互鉴提高,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如果能够把它做成一个全国知名品牌,难道不是个人的骄傲、桐乡的幸事吗? 2017年10月,我组织成立了凤凰湖诗社。陆岸成为其中一员。他是一位中学教师,之前爱好诗歌,却很少与人交流。加入诗社之后,他的阅读面日益扩大,加之他良好的悟性,诗歌创作日臻成熟,作品在国内许多刊物发表。与此同时,他也做了一个诗歌平台“一见之地”,还聘请几位热心的诗友做编辑。慢慢地,“一见之地”推送的名家也越来越多,每期的点击量已经远远超过“康泾诗家园”,在国内诗歌界的影响力已不容小觑。伊甸在一次采风间歇,就曾指着陆岸的背影问我:年轻人到底厉害,你服不服?我笑笑:服,必须服! “康泾诗家园”以后能不能打造成国内诗歌品牌?我觉得,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一点都不重要了。
3
需要感谢三位热心诗人。 感谢慧子。她是从上海移居澳大利亚的。在“康泾诗家园”平台开设“名家”栏目之前,我与她并不认识,相互也没有一点了解,更不要说交往。就是这样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在平台推送她诗作之后,竟非常热心、毫无保留地推荐了近30位国内名家给我。几乎每次都是先把这位名家的情况介绍给我,得到我认同之后,再主动跟对方联系。有时候对方有些顾虑,她还帮我说服,然后再把他们的微信名片发给我,让我与对方能够顺利对接。我不知道这样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为何如此热心,以至于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问她。她告诉我,她敬重一个为诗歌事业默默付出的人。她还说,她认可我完全出于两点考虑:第一,她认为我是有立场、有观点的人。她几乎每天关注“康泾诗家园”平台的推送,发现那些人品差的,我基本上不收录。第二,选的诗有品位。这一点我自认为不应归功于我。我始终认为,一位名家除非不愿意将他(她)的作品放在“康泾诗家园”平台上推送、不愿意编入本书,否则,拿并不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准的作品来敷衍,我想,最终受影响的,还是他(她)自己的声誉。 感谢张烨。张烨是1948年出生的老作家,我的前辈。虽然大学时代起就久闻其名,但我一直无缘与她相识,也是通过慧子介绍以后才有了联系。我向她约稿,她非常客气、谦逊,或用“您”来称呼我,或尊称我为“老师”,让我这样一位名不经传的后辈受宠若惊。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她那期推送之后,当天就有几百元打赏,按照事先约定需要转付给她,可是她一再婉拒。她说,你一个人支撑一个平台挺辛苦的,应该对你表示敬意才对。 感谢孙思。《上海诗人》副主编。她也是这里我要感谢的三位诗人中唯一见过面的。第一次见她,是在北塔、柳文龙作品集的研讨会上,嘉兴晓弦师兄组织,孙思从上海赶来参加。她从一个编辑的角度谈了诗歌写作者需要摈弃的一些低级错误,让我印象深刻。后来又在嘉兴“月河·月老杯”全国爱情散文诗大赛活动上见到她。那是我第一次硬着头皮写散文诗,居然得了个鼓励奖。因为很匆忙,当时我们没有过多交谈。第三次也是在嘉兴,我送了她刚出版的诗集《50°》,她看了几首,连说,不错,就直接跟我约稿。我以为她只是随口说说的,活动结束也就忘了这事。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后,她又主动跟我提约稿的事,我便选了一组发过去。又过了两个月,她又主动发我链接,是新一期的《上海诗人》目录,其中收录了我的一组诗。以前常听前辈说,20世纪报刊的编辑如何如何主动、如何如何负责任,我想我也有幸遇上了。这以后,我发现她不论多忙,都会留意“康泾诗家园”推出的内容,还时不时点赞。其实我知道她很忙,所以更加从内心深处,感谢她对“康泾诗家园”的关注。 要感谢的人远不止这三位。比如诗人陈荣来、雪鹰等,也都帮我推荐过好些诗人。正因为这些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诗人热心相助,才使得“康泾诗家园”这个平台维持至今,《中国当代诗人诗选》才得以问世。还有一些诗人,如胭脂小马,一位生活在陕西省镇坪县的诗人,在“康泾诗家园”平台推送她的诗作之后,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除了经常关注“康泾诗家园”这个平台,她还“冷不丁”微信上向我约稿,向国内的一些文学刊物推荐。这些诗人的善举,更让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仅要把诗写好,把自己热爱的事业做好,更要与人为善,这样你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理解和尊重。这个世界,或许就是被这样的真诚和善良包围着,我们才不会感到孤单。 最后要感谢桐乡市文联主席李新荣、副主席褚万根,他们对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现代诗远没有得到社会大多数群体接受和热捧的当下,他们能够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实属珍贵!
2019年10月24日 于凤凰湖诗社成立两周年纪念日
目录
001 这一代的风雪归人 阿 毛 002 白露记 阿 门 003 拟诗记,小朗诵 阿 翔 005 福建 安 琪 006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 白 马 007 无核之诗 白 月 008 煮饭时 百定安 009 年轻 柏 桦 010 高楼 步 钊 012 蒹葭沚洼已无苍茫 蔡启发 013 克罗内托的立柱 蔡天新 015 过峡谷玻璃桥记 曹宇翔 016 我们都像一只羊 柴 薪 017 玫瑰 车前子 018 村口 车延高 020 天,越来越热 陈广德 021 补天石 陈惠芳 022 岁暮之火 陈慧雯
023 且停记 陈 亮 025 抽出一粒烟火 陈荣来 026 与萧红书 陈衍强 028 栖居在落叶的第二层 陈忠村 029 水墨记 程 维 030 新浇的柏油路上…… 池凌云 032 麻编鞋 达 达 033 画手表 大 解 035 鲜花和你在一起我就放心了 大 卫 037 鸟看见我了 代 薇 038 悖论 戴潍娜 039 老收音机 道 辉 041 九曲 灯 灯 042 正午的风 东方浩 044 越接近真相,越…… 东 篱 045 雪中的石头 冬 箫 046 立夏练习曲——兼致郑愁予 方石英 048 回故乡 方文竹 049 寂静里的花朵 芳 竹 050 另一种恐惧 冯 晏 051 钢轨诞生 傅天琳 052 无花 高 伟 053 点与面 高 专 055 天赋 宫白云 056 布谷鸟 龚学敏 058 超越 龚学明 060 多年以后 孤 城 061 空身子 古 冈 063 待在天上的感觉 谷未黄 064 大雪 郭 辉 065 暗香 海 湄 066 抽屉 韩高琦 068 深爱的事物无法久存 何冰凌 069 火车,火车 胡茗茗 070 敦煌 胡 弦 071 遥寄敬亭山 黄晓华 073 一切都是暂时的 黄亚洲 075 北京粥的含义 慧 子 076 镜子 贾浅浅 077 无诗之人 健如风 078 风雪之夜 江 非 079 蟋蟀在歌唱 江 离 081 父亲,母亲和我 江南潜夫 082 暮春 姜 华 083 牛栏山初秋 姜念光 084 在海南岛与自己相遇 蒋 蓝 085 塘里指南 蒋立波 086 疑问 蒋兴刚 087 冤家 蒋雪峰 089 门庭的上方 蒋志武 090 孤山 金铃子 091 我的心向南 康 泾 092 乌木回头…… 康 桥 094 沙 柯健君 095 西施 柯 平 097 钢琴师 空也静 098 当深蓝的夜围拢 蓝 蓝 099 一张纸 冷眉语 101 上 李彬勇 102 本能 李不嫁 103 切尔诺贝利日记 李国七 104 今年第一次听到蝉鸣 李 皓 105 一本书突然醒来 李龙炳 107 村庄 李建军 109 母语 李 笠 110 偶遇南京 李 南 111 风暴啊,风暴! 李轻松 112 春祭 李少君 114 别了,闽江 李天靖 115 新年致辞 李小洛 117 白鹭 李 浔 118 羽衣甘蓝之诗 李郁葱 120 横幅 连占斗 121 大雪 梁晓明 122 水舞 林馥娜 123 钟表匠 林新荣 125 灰海 楼 河 127 每个季节都有该做的事情 卢文丽 128 另一个我在点燃你 芦苇岸 129 茶事 鲁 橹 130 朗诵者 陆 健 132 大梦过半—— 路 亚 133 与夏天无关 骆 家 134 虚空 骆 苡 136 落叶归根 马慧聪 137 午后 马 累 139 做第一个在春天里奔跑的人 马启代 140 我就是在湖边随便走走 马 叙 141 冬雨中的宇宙论 马永波 143 蜀葵的秘密 莫卧儿 144 已知的,未知的 莫笑愚 146 雪落远山 牧 风 147 刀客 牧 野 149 海边书 慕 白 151 在玉苍山 娜 夜 152 夜读 南 鸥 153 乘坐地铁 南 野 154 高原来信·普达措2 聂广友 155 血还是从胸口汹涌而出 帕瓦龙 156 端午 潘 维
157 花园里那棵高大茂密的樱桃树 潘洗尘 158 小夜曲 庞余亮 160 桃花潭日记——给洗尘 蒲小林 161 安放心灵 峭 岩 162 在路上 秦巴子 163 让你心惊的事 泉 子 164 月光 冉 冉 166 燃烧的车票 任 立 168 有关白色的断想 三色堇 169 执手 桑 眉 170 蜜蜂毛茸茸的脚趾 桑 子 172 与浪花分手 森 子 173 虚拟与想象 沙 克 175 新的一年 沙 马 177 适应 伤 水 178 假牙 商 震 179 有些星星 沈天鸿 180 但丁的讽刺 沈 苇 181 一粒种子
盛祥兰 182 只有空茫的大雪配与我对饮 施施然 183 渔父图——致吴镇 石 人 185 一块玉石胸坠 世 宾 187 和兰花一道 舒丹丹 188 芙蓉湖 舒 羽 189 我的房子 黍不语 190 早神 树 才 191 流逝在上 霜扣儿 192 斑马 宋晓杰 193 一绺发 孙 思 195 一枝花挂上枯枝亡命天涯 唐成茂 197 骑士 唐 刚 199 有这样一个女人 田 放 200 抽屉私语 田 君 201 我该怎样哭泣,才能止住悲伤 土 木 203 楼宇之诗 瓦 刀 204 伊雷木湖 汪剑钊 206 乡村来信 王夫刚 207 一江春水 王立世 208 寻找池塘的鸟 王学芯 210 站在秋天的残骸上 王跃强 211 人不能到达的地方,以思抵达 王自亮 212 守望虚无 微雨含烟 213 琴·爱 蔚 翠 215 一只鸟巢暴露了人世的秘密 温 青 216 烈日 吴少东 217 屈原日 吴投文 218 父亲节怀想 吴昕孺 220 黑得吓人的乌鸦 吴玉垒 221 迎着春天绿色的铃声,走进蜜蜂的课堂 西 棣 223 琴师 西 渡
224 瘟疫里的天堂 西 娃 226 制鼓的老人 向以鲜 227 自然主义诗篇 潇 潇 228 收尾的人 晓 弦 230 杜弗之光 笑嫣语 232 秘密基地 秀 实 233 苏雪林:荷锄执壶踏月归 徐澄泉 234 春天:致一场大梦 徐俊国 235 大风呜咽 徐 庶 236 谁说达摩面壁无聊 轩辕轼轲 237 遗忘 雪 迪 239 谒贝多芬墓 雪 克 240 河边草 雪 鹰 241 世间的一切完美如谜 丫 丫 243 积诗草木腥 哑 石 245 秋风辞 亚 楠 246 祖国 胭脂茉莉 247 当归 胭脂小马 248 这双眼 严 力 250 我乐于观看自然 颜梅玖 252 每一朵玫瑰的死亡,都因为爱上了一个人 雁 西 254 大花袄 杨碧薇 256 表明 杨 见 257 饮冰第十二 杨庆祥 258 月光下的查姆湖 杨如风 259 对面 杨献平 260 让雪回答 杨绣丽 262 像海浪一样推论自己——望海楼望海 杨 勇 263 牛长岭之远 杨章池 265 长满绿锈的剑 叶延滨 266 守身简章 一苇渡海 267 羞愧之诗 伊 甸 268 海洋之露 伊 夫 270 余晖 衣米一 271 稻草人 易 杉 272 酒年短诗4 殷龙龙 273 所有事情 余 怒 274 雨 余笑忠 275 腊八 俞 强 276 五支河 月色江河 277 最美的苗寨,或乌东简史 臧 棣 279 嗡嗡嗡 早布布 281 你永远无法企及蓝 张德明 283 水乡梦寻 张德强 285 今之我 张 洁 286 光福赏梅 张 况 287 海边墓园 张敏华 289 安分 张乾东 290 青鸾舞镜 张巧慧 291 羊拴在一棵树下 张守刚
292 纳博科夫的蝴蝶 张曙光 293 孤岛 张伟锋 294 恋情 张晓雪 296 自画像 张新泉 297 龙窑边的古榕 张 烨 299 柳街镇的下午 张远伦 300 蝴蝶 张作梗 302 如其所是 赵目珍 303 秋 赵 晴 305 小谣曲 赵思运 306 五月十九日北京街头的风 赵 四 308 与水有关的话题 征 帆 309 面对红薯问自己 周孟贤 311 元旦时刻 周鹏程 313 怀念海绵 周庆荣 314 氧气 周瑟瑟 315 赤壁 周 渔 316 幽素 茱 萸 318 看天 庄 凌 319 白桦树传说 左 岸 321 山中独坐 宗小白
编辑 by 康泾 图片 by 网络
长篇小说《青镇人家》2019年已正式出版。 《青镇人家》是迄今为止国内公开出版的第一部以乌镇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中乌镇人的对话,用乌镇方言写成,趣味横生,也使这部小说成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带有乌镇方言的长篇小说。小说获嘉兴市“五个一工程”奖。想购买《青镇人家》,可点击下面二维码,有作者签名。 作者陈伟宏,笔名康泾。浙江桐乡人,祖籍长兴。现为浙江省桐乡市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诗文集《稻草人》、诗集《50°》,主编诗集《中国当代诗人诗选》《寻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