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诗坛快递
发表于: 2020-5-1 20: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诗坛快递 于 2020-5-1 20:37 编辑

3.jpg


王小妮,满族,1955年生于吉林长春。
1980年参加首届“青春诗会”。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文学编辑。
1985年定居深圳。
2000年秋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世界诗人节”。
2001年夏受幽堡基金会邀请赴德国讲学。
2004年被聘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诗学中心教授直到退休,其间出版随笔集《上课记》。

出版有诗集《我的诗选》(1989)、《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1997)、《半个我正在疼痛》(2005)、《有什么在我的心里一过》,诗文集《世界何以辽阔》(2001)、《一直向北》(2007),长篇小说《人鸟低飞》(1994)、《方圆四十里》(2003)、《一个城市和26个问题》,纪事文集《浮躁的烟尘》(1993),散文集《放逐深圳》(1996)、《家里养着蝴蝶》(2001),随笔集《手执一支黄花》(1997)、《王小妮随笔精选》(2005)、《安放》(2007)、《倾听与诉说》、《中国腹地行》,以及随笔四卷本――《我们是害虫》《目击疼痛》《派什么人去受难》《谁负责给我们好心情》(1998)。

1989年获《作家》诗歌奖。
1997年获《小说选刊》小说奖。
1999年获安高诗歌奖。
2003年获《星星》《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2002年度诗歌奖。
2004年,先后获艾青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3年度诗人,新诗界诗歌国际奖,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大学汉语诗歌奖。
2009年获“诗探索奖”杰出成就奖。
2017年获第二届“李白诗歌奖”。
2019年获第二届草堂诗歌奖年度诗人大奖。

王小妮诗选


一小块土地(组诗)


一小块


一小块天空下面
一小块土地


这个世界三面是水
这水哪儿也不通
划船一百年也没法靠岸
石堤常年泡在水底
不知谁留下“水深危险”的警告
这角落凄凉得正合适


有时候大风鼓动刚生的树冠
落叶遮住铁门
只有心灰意冷的
才能留下
享用这最后的一小块



早雾


迎面过来最大份的棉花糖
一下子被它吞掉
被迫变成甜的一部分
什么都看不见了
只剩下心还用力往外顶


早料到有这天
推门就会遇大雾
青豆的新芽和鲮鱼的眼珠
知道你们都很近
在这世间
我至少藏过一百种利器
可最先赶到的
是距离最远的太阳
那亮光打在脸上
居然和从前一模一样



很多很多的花很多很多的菜


每天劳动
让这小块土地不一样
这个春天造了三个世界
很多的花和菜的世界
还有粉蝶的世界
蚯蚓的世界


如果战乱来了
可以割香茅做掩蔽
饥荒一到就改种粮食
只要一个下午
去翻开泥土
人间就是迷恋循环的游戏
嘿,坏日子
简直是在盼着了



落日


头顶跑来两团白云彩
足有两座城市那么大
跳啊晃的一幅刚涂色的宣传画


到洁白的城池底下抓菜青虫
眼前全是绿叶
可心里层层叠叠
都是别的


再抬头时
头顶只有常年常年的灰
而西天正轰轰烈烈
有人点着了两座火焰山
落日向外拉出无数条引信
好像不相信
已经没有爆炸物了





挖到去年漏在泥土里的一块姜
才一露头
就被它强烈的辣气围住
想到大雪封门
想到发高烧
想到烧焦了的红糖
想到往阔口瓶里摆朝天椒
想到老朋友已经去了冰冷的海里。


再三把它浸进水下
这么年轻
这么干净
这么沉
这么不顺从



台风


今天真带劲
根本没法儿坐在屋子里
一直挨着狂风暴雨
看一批又一批乱箭折断在水面


后来电没了
远处的凤凰树没了
眼前的栏杆没了
连喊声也一张嘴就没了
台风带走了可有可无的一切
只剩下我
和漫天自投罗网的钢箭



湖水


傍晚的湖水出现凝着的黄铜色
它正准备一场水葬
风在台阶上拦着
力气好大
好吧,我承认心灰意冷
可还不至于自沉
不过想看看哪位金属挺不住了
不过想凑得更近


傍晚给夏天的湖
盖了一大块黄铜
天哪,谁死后还能这么烫
它想要的是水面的火葬
攥在我右手的确实是早备的火种



不速之客


如果这时候
背后忽然闪出个人
一定被惊得不轻
刚剪的韭兰花骨朵都得摔碎
赶紧退后
问他是怎么找过来的


所幸这事还没发生
这次选址不错
走得也足够偏
可能是最接近想象的一次远行
计划里当然少不了不速之客
草在身后总是窸窸窣窣
韭兰花骨朵已经脱手
不速之客一直匍匐前进



上梯子


这才是传说中的高高在上
任何飞行器
都没有梯子恰当


第一次站这么高
看这么远
一凌空
所有事物都变了
低处的世界都是没见过的
我的花坛像个少年班
秋天的风有点急
像群饿得乱撞的长颈鹿


装修工留下梯子让人登高望远
哪儿是黑的
哪儿很白
现在没有不明白了



月光(组诗)


白动物


月亮凑过来
门前的软毡上
一条白狐狸的皮。


隐藏得很好
装死也要装得逼真
多少人进出,它动也不动
踩它碾它都不动。


看上去多温顺的动物。
鼻尖发凉,影子刚涂了毒
伤口流着白
漫山遍野毛发重生
它活着呢。



含着


被含着
很直的云彩像面条
后来散开了,又像膨开的旗帜。
不管怎样,云彩都要含着今天的新月
它们喜爱那块糖。


失眠的晚上,看着表针跳到第二天
终于最先看到了未来。


月牙在下坠
山谷中显现一拨穿黑袍的死囚
糖块忽然掉了,忽然发现前面是座牢狱。
不是人人都想被含着
紧抵着的
那是一把弯刀。



我的光


现在,我也拿一小团光出来
没什么谦虚的
我的光也足够的亮。


总有些东西是自己的
比如闪电
闪电是天上的
天,时刻用它的大来戏弄我们的小。


这根安全火柴
几十年里,只划这么一下。
奇怪的亮处忽然有了愧
那个愧跳上来
还没怎么样就翻翻滚滚。
想是不该随意闪烁
暗处的生物
还是回到暗处吧。



闷热


热得太深了
当头挨了一枪托的晚上。
蝉把月亮喊出来
又大又圆,一个胖少年
你们哦,真忍心耗去我的好时光。
黑洞洞的天
虚心假意拥着少年
好像稀罕它
顺便也稀罕一下走在大路中间的灰的我们。
闷雷滚得很慢
月亮的白影从背后摸过来
牙齿闪亮
伸手不见人。



面粉厂


天,真的暗下来
月亮把街区变成了面粉厂。
店铺都是卖面人的橱窗
好舒服的白哦
收银台
我得坐得更端正一点。


贮藏的季节到了
老婆婆们在唱丰收。
年轻的稻草人着急回家
芦茅连天,晃着白了顶的头。


可它突然消失
晚上的面粉厂倒闭得真快
所有的暗处显出挨饿的疤痕
不会都忘了吧。



只有灰马在搬运灰


一到晚上
马就没了自己的颜色。
大地摇了摇,厚薄不均一张凉豆皮。


所有的马现在都是灰的。
灰制服的领口竖起一丛灰鬃毛
在路脊上抖了抖精神
这个长夜,也许能跑到白令海峡。


灰暗的马群
偶然有亮,是刚滚出的汗珠
汗也是灰的。
失去了毛色的马
整夜整夜给某个金主运灰尘
呼出灰的热气在那绵绵不绝的山脊上。



在同里


上弦月立在同里的天上
顽固地立着,危险地立着。
太阳稳稳地还在
还轮不到它呢
斑斓绚烂的日落
这会儿的天色有点太隆重了。


人们都累了,顺便去看一眼天
好像等月牙变得再亮
盼那一丝白。
可乌云不答应
又流血又剖腹又自残
黑幕罩满了天
古老的同里
这一夜将不得安生。



怎么看都不像匕首


月亮意外地把它的光放下来。
温和的海岛亮出金属的外壳
土地显露了藏宝处。


试试落在肩上的这副铠甲
只有寒光,没有声响。
在银子的碎末里越走越飘
这一夜我总该做点儿什么。


凶相借机躲得更深了
伸手就接到光
软软的怎么看都不像匕首。



当空的鹰眼


那个好久都不露面的皎白的星体
忽然洞穿了夜晚的一角。


天光下正交谈的路人
嘴里含满快落下来的珠子。
浮淡的光泽扑动着
嘤嘤的,好像是佩着玉带的唐朝。


我要一直留在家里
留在人间深暗的角落。
时光太厚,冬衣又太重了
飞一样,倒换着放帘子的手
遮挡那只当空的鹰眼。



月光使人站不稳


海正在上岸
盐啊,摊满了大地
风过去,一层微微的白
月光使人站不稳。


财富研出了均匀的粉末
天冷冷的,越退越远,又咸又涩。
那枚唯一升到高处的钱币
就要坠落了
逃亡者遍地舞着白旗。


银子已经贬值,就像盐
已经贬值。
我站在金钱时代的背面
看着这无声的戏怎么收场。


王  小  妮  随  笔 ——

随手
王小妮

更高的境界
一个人不写诗照样活得好,诗是活着的一个更高境界。


讲座
一个人讲,众人在下面听,这场面真是怪诞极了,一大群人围拢住一个人,偏要听取这一个人滔滔地说话,他又没生着金口玉牙,又不是来自于外星球。细想想,没见别的动物有这种聚众的习惯。比如麻雀,谁见过一只面对一群,三小时只听它独自叫,其余的鸦雀无声,麻雀的世界没有讲座。
什么也不要说,什么也不要听,那才是最自然正常的。
我坐在台子上面,浑身不自在,虽然不用说话,也要陪刑场一样挺在那儿,满脑子里想的就是逃脱,到树下去,我早看好了,窗外有棵不错的凤凰树,两人合抱粗的那棵,有大荫凉的那棵。


有朋友说在读《我看见了大风雪》

2 月的安徽,大雪。两个朋友,他们是两口子,在雪夜里点燃了火盆,读那首诗。老早的诗了,大约写了 10年了。
2008 年初,中国中南部大面积的降雪将被后人记住。我也看到了关于雪的新闻,2008 年的雪下在屏幕里,没有温度和质感。
我写的雪和一场具体的雪完全无关。有人说,该写一篇《再看见大风雪》,可是,这会什么也不想写。文字不可能什么都表述。
文字就是障碍。文字就是粉饰。文字就是虚假。文字就是叛变。文字就是窜改。文字一写下来,必然违背偏离最初的最真实的部分。和鲜亮亮的感觉比,文字不是什么好东西。


不断地发现
耿占春在他的文章中讲到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象征,我觉得,也许更进一步说,是从非诗中发现诗。或者说,不是象征,而是感知本身。象征是人造的词语,感知是本能。
我曾经说,重新做一个诗人,现在,我常常想怎样单单纯纯地“做回一个人”,越简单越好,越本色越好。我们要恢复的,是人这种动物的感知,而非什么诗人的感知。


我们不需要意义
意义是什么,一个大疙瘩,死硬的一坨。没有变化,没有新意,没有多义性,意义是死的,绝对的,我们用了很多年,绕了很多路,终于明白我们很不需要它。


在呼伦贝尔的最大发现
人是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写,什么都不想的。在天和地之间坦然地待着,偶尔抬头看看天上经过鹰或者飞机或者排队的大雁。所有生物就是这么生活,人除外。


浪费了
有一天我忽然想,如果我不在了,真可惜这好天光和好月色。它们将白白浪费着。


我看见,我看见
有一个人问我:你总是写“我看见”,没感觉“我看见”用得多了吗?
我的确从来没意识到这个。倒回去想,我发现了属于我的思维习惯,首先,我是在心里看见了,才能想进去,才可能写,才能展开。可见性,对于我这个人很重要。而由始至终发生在我周围的事情,值得我去写的那些东西,只有被看见,才更具有意味,它永远需要一个目击证人。
这个关于“我看见”的疑问,显得最郑重其事的一次,是由一个外国人提出来,我回答他,对于出生于 20 世纪50 年代的一个中国人,“看见”显得特别重要。
现在,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都转化得使人看不见了,但是,什么都没变,残酷在更隐秘的区域里,我们必须要看见。


谁知道呢
有时候,诗是一套铠甲,不知道钻进其中的那个士兵,他是勇武的还是怯懦的,善的还是恶的,好的还是坏的,那里藏着一个人,他自己说,他叫诗人。谁知道呢。


我的儿子来了
在我的纸上,写字的或者不写字的纸们,我的儿子随时可能以画的方式意外出现。他的形象从小到大都没成熟过,一只手撑开我给他的眼珠,另一只手摆着“V”字,这同时,他把舌头吐得很长。
他随便来到我的地盘里,用任何一种颜色的笔,无所顾忌地随意留下他的痕迹。我看着这些红色、蓝色和紫色的儿子们。
这是他对我的问候方式。虽然,他已经被教会了写字,但是,我永远喜欢他以这种无声又幼稚的方式为我出现。


我很快乐了
到目前为止,我还不会用羡慕的口气说:看那个人多快乐。
在看到其他快乐经过的时候,我们自己就要变得不快乐了吗?
快乐总在。比如让眼泪像放开水龙头那样刷刷刷刷地流出来。
今天早上,在我的头顶,某一层阳台,有人说,看在草地上抱着小孩子的女人多快乐!
说这话的人,你去那同一块草地上,抱着一本辞典,一根白萝卜,抱一只装满脏衣服的洗脸盆,都可以充满快乐。只是你没去体验。
我见过一个拱起双手,托着生了锈的锁链的人,笑得比春天的第一片阳光还强烈。
能在下雨的深夜里写出诗句的人,见过比所有的快乐都更美好的事物。写诗的人,为什么还要从窗口羡慕别人的快乐?


做一个诗人的优势
用今天的话说,做个诗人不用什么投入,没有投入自然产出也少。所以,饿死诗人合乎情理。
画家需要动用钱去买笔,买颜料。歌手要去买一把电吉他。小说家购置一台电脑。诗人在商店门口束着手溜过去。
你用不到那些复杂的东西,诗人,你算一算,你活着一共才写几个字。
诗人不仅不需要商店,连电都不需要,连光也不需要,给诗人一间复杂繁华的房子,他还不知道坐在哪儿。最近一个诗人装修了家。他说,坐在写字台前面尤其不自在。
借用人们赞美鲁迅的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很多人说崇拜鲁迅,但是他们根本不信,草会自然地变成奶。
我到商场去,看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这件衣服太值得了,先不谈款式和做工,你摸摸这料子就知道,其实是好料子。
诗人的优势只不过是一件好料子。


由谁来挽救诗
有一个人挺骄傲地说,他一无所有,但是床铺下面有上千册诗集。
我不明白那些诗集给了他什么,诗集不就是一些有字的纸吗?但是,这个人因此说他是一个诗人。如果,他睡在诗歌图书馆天台上,可能他就是本世纪的诗歌大师了。让还崇拜诗人的人一起向这居住在诗上的人致敬。
另外一个人说,诗歌的沦落是因为诗崛起的时机还没到,他引述了事实,证明这个世界多么重视诗人,列举了得到诺贝尔奖金的诗人名单。这个热心者更适合去做股评人士,以波浪理论去解释诗歌,使亏损的心理得到虚幻的安慰。他的主张是把诗歌看成一种长线投资。
第三个人诉说自己掏钱出版的一本诗集。我一贯劝阻那些想用自己的银子去出诗集的人不要太疯狂了。有那几万元钱去买什么不好呢?买柑橘能买一车厢。何必换一些本子,去充当诗人的名片?
在季节转换,气候反常的时候,一家地方报纸突然开辟了一个版面来讨论诗歌。请到上面三个人物来发言。有那么多热闹非常的事情都搁在那儿,真是凄凉了他们。
我要问这三个人,是谁迫使你偏要用尽气力去做一个诗人?是谁请你出面来挽救诗?又由谁来进行诗人资格质地的验查?

——以上选自《诗歌月刊》2020年第3期头条
名 家 评 论 ——
王小妮的写作沉着,从容,充满耐力。她是当代中国少数几个越写越好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优雅而锐利,她的语言简单而精确。她置身于广袤的世界,总是心存谦卑,敬畏生活,挚爱着平常而温暖的事物。她迷恋词语的力量,并渴望每一个词语都在她笔下散发出智慧的光泽和悠远的诗意,她的写作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建构诗性世界时面临的难度,以及面对难度时诗人所能做的各种努力。她发表于二OO三年度的《十支水莲》等一系列诗作,深刻地阐明了诗人内心的宽广、澄明、温情和悲悯,也再次见证了她在诗歌语言和诗歌节奏上的不凡禀赋。她良好的诗歌视力,充沛的创造能量,使得身处边缘的她,握住的也一直是存在的中心。她的诗歌是可见的,质地纯粹,因此,也是最可期待的。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3年度诗人授奖辞
王小妮以极为朴素的方式追逐生命的主体性意义,从平常的自身生活经验中洞察诗意生成和建构的秘密,坚定的诗歌理想和简洁的语言风格相互支撑,验证了汉语再现心灵景观的表达力。在近30年不事张扬的创作过程中,她冷静地扮演着时代与诗歌的在场者和旁观者双重角色,借助语言来思考个体的生存尊严,又通过生存细节的书写来拓展诗意言说的可能性,成就杰出;她坚持向生活敞开的独立写作姿态,体现于存在与言说关系的持续探索精神,对于中国诗人、中国诗歌的良性成长,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澄迈·诗探索奖杰出成就奖授奖辞
王小妮似乎永远都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她的诗跟她的人一样,特别的质朴、细致,她有时像纪录一样地写作,无论社会众生的世象,还是现代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剧,都能够进入这个敏感的旁观者的视野。耐心、善意而略具反讽。新闻与信息世界只懂得报道突发事件,王小妮的诗关注着人们易于忽略的事态,关注着那些慢的、小的和隐秘的事物,比如慢的疼,慢的灾难与祸害。我写过《失去象征的日常世界》讨论王小妮对隐秘事态和缺失现象的描述能力。王小妮的诗也许有一天能够制作成一些微观戏剧而被更多的人们所理解。
——耿占春
王小妮是“朦胧诗”的少数“幸存者”之一,面对此起彼伏的诗歌潮流,她一直保持着舒徐从容的心境。对她而言,写诗完全是一种内心的需要。这使她能够始终保持个人化的写作立场,穿越种种迷思,道出日常事物背后隐藏的力量。她常常被推举为“女性诗歌”的代表,却对单一的性别立场充满警惕。她无意将世界看成一座“象征的森林”,相反善于使用朴素的口语,通过精妙的直觉,捕捉“平凡世界”中转瞬即逝的诗意。王国维论诗有“隔”与“不隔”之分,王小妮正是通过对普通事物的注目,抵达了“不隔”的诗界。所谓,“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用来形容王小妮,不为过矣。
——张学昕
王小妮的诗歌从1970年代后期即开始引人注目,至今依然满足着“范式读者”的挑剔的眼光。文学史一般将王小妮描述为“朦胧诗”最早的感应者,其实敏识的读者看得很清楚,王小妮充满个性创造力的诗是自发、自在、自足的,它们不是对某某诗潮的感应,亦无法被某某诗潮所类聚、整合。所谓“个体是最多的,比整体还多出一个”。王小妮的诗简隽、轻逸、放松,但同时却奇异地拥有丰富的意味。也就是说它们像鸟一样轻,但不是像鸟的羽毛那么轻。
王小妮的话语总是在平实中见到的陡峭,她的诗歌不拒绝对日常生活的表达,但是她避免使诗成为黏滞的生活小型记事。其诗不乏生活的力量,但更具有“挖掘语言奥秘”的艺术魔力。在喧嚣的时代,王小妮安静地挽留了生命直觉、奇思异想,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有修养的“自然人”的心灵图像。她反对绝对知识,反对头脑对心灵的干扰,忠实于对艺术本身的信义承诺,在个人创造的道路上轻步而行。
——陈超
简洁、明澈、沉实而轻盈,于静默中直击或折射稍纵即逝的诗意瞬间。王小妮的诗在整体上令我们想到水晶的纯粹本真。她朴素的诗歌理想在于个体生命和语言的相互生成。她的诗自成一个世界,其中布满日常生活的痕迹和气息,却又显示为一种话语的险境。在她的诗中,坚定的个性和精微的风格变化并行不悖。她的诗歌写作是对生活和语言的持续擦亮,同时也不断擦亮我们的眼睛以至灵魂。她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重新做一个读者;又是一个启示,启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诗意栖居的可能。
——唐晓渡
新时期初期,王小妮以她的带有印象主义色彩的诗作为诗坛所瞩目。当诗坛卷起女性主义的狂飙时,王小妮并没有去凑热闹,而是选择了独立的写作姿态。随着性别风暴尘埃落定,王小妮的形象在世纪之交诗坛的浑沌背景中也分外地清晰起来。对王小妮而言,她最看重的是自由。她要按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为此她宁可辞去公职;她要按自己的本性去写作,为此她从不拉队伍、扯旗号、发宣言。她随意地生活,真诚地写作。“把自己活成一个正常人”,“无声地做着一个诗人”,这就是王小妮对诗与人的关系的理解。王小妮的诗和她的活法,她的不趋时、不做作、不追潮流、不怕被遗忘的定力,她的自然松弛、不急不躁的写作心态,使她对当下的诗坛,尤其是女性诗歌写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吴思敬
    不管在吉林,还是在深圳这样一个商业味道十分浓厚的城市,王小妮始终保持着一种良好的诗歌状态,这是很难得的。她没有因为什么东西而打断自己的写作。……在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中,她依然保持了一个诗人应有的敏锐。
——张柠
    从朦胧诗时代到现在,20多年来,王小妮保持了诗歌写作的纯粹性,这是十分难得的。她早期的诗歌比较抒情,随着社会生活和个人经历的变化,她的创作也在前进,增加了更有深度的东西——对于社会以及对自我的看法,都日益深邃起来。她的创作很难用某一个派别或者阵营来概括,比如这两年所流行的划分,所谓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都不能界定她的写作。她保持着独立的创作态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林建法
真正的诗人,在心灵炼狱中升华后,往往带来的是内心更加的辽阔、专注和坚实、澄澈。这正是王小妮从苦难荒滩上拨出的精神金粒。“那个冷秋天呵/你要衣冠楚楚地做人”(《爱情》)。这催人泪下的他告、自况的双向人格诉求,道出了王小妮全部的人格尊严和诗歌尊严。在此,王小妮完成了她从“诗歌女孩”到“苦难诗人”的重要转换。
——杨远宏
王小妮“重新做一个诗人”的实践使其在90年代呈现出一种极具历史与现实融合之后的成熟意义。在王小妮身上,特别是在她那种融合自然与超然于一体的诗歌作品当中,读者正可以由此领略某种独特的人格意蕴,以及外部环境几经变迁后,一个诗人最终走向成熟的写作历程。相对于新时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而言,王小妮诗歌生命不断焕发光彩以及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诗人和读者所认可,正说明其作品本身的艺术高度和持续产生的潜在影响。
——张立群
王小妮的诗平静、朴素、自然、深刻,在平凡的状态中独到地体察生活、领悟生命,寻求一种诗意的深刻和本真的美。纵观诗人的创作,她的诗歌经历了朦胧诗时代的抽象抒情,“第三代”浪潮下的沉着和新世纪以来的朴素澄明。在各种流派和理论层出不穷的艺术语境下,王小妮独自走出了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艺术之路。在长期的诗歌艺术探索中,王小妮从来不追赶热潮,也没有进入过潮流的浪卷之中,而是沉静、从容地摸索着自己的道路……她的每一首诗都试图写出个性,写出真情,写出表面下的本质,写出生命的困顿与抗争,因而从来不缺乏诗坛和读者的关注。
——蒋登科
王小妮的轻言慢语,深思熟虑的神态和像她的身材一样苗条的辫子至今仍如在眼前。她说,中国的文化经济发展太不平衡,现在存在着两类人,一类是意识到自我的人,还有一类,是意识不到自我的人。意识到自我的人,应该去唤醒那些还没有意识到自我的人。
这么深刻的思想出于一个才二十出头的女孩子之口,不能不使我吃惊。
——孙绍振
也许是因为她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经历,王小妮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那些诗,总是或多或少涉及了乡土和田舍,从中不难发现她诗心的真切、平实、温良与柔和。这些品质,一直保持在王小妮的写作里,并随着其写作的延续和深入而有所加强。不过,正如徐敬亚所说,“她绝不是一个只能写白色炊烟的村姑”。在她自然而然的真诚笔调里,在仿佛平和安静的语气和句式里,一种细小的尖利和并非不经意的多义性,透露出她那关怀的深度。另外,世事狰狞的一面,或曰生活之恶,也给王小妮的诗歌带来了一些另外的品质。
——陈东东

——以上摘自《诗歌周刊》2020年4月30日公众号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23178
发表于: 2020-5-1 20: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诗人

诗人

主题:1279 | 回复:2402

精彩直播
阿勒泰,你是我心中的歌

阿勒泰,你是我心中的歌 爱唱歌是人的天性。到了新疆阿勒泰,几乎每个人 ……

点击参与往期回顾
诗人榜
丰车

诗歌主题:6482

罗志海

诗歌主题:4487

石梅

发帖数:14029

月光雪

发帖数:7211

丰车

发帖数:6482

缘圆阁主

发帖数:5264

罗志海

发帖数:4487

妙庆居士

发帖数:4072

南岛(青衣童生

发帖数:3636

田间识字翁

发帖数:3149

劳士诚

发帖数:2949

洗涤心灵的雨

发帖数:2681

关注中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诗在线

© 中诗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11600号-1 技术支持:壹网

联系邮箱|手机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