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诗《 Aunt Helen 》汉 译《 海 伦 阿 姨 》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 于 2025-1-6 11:42 编辑英 诗《 Aunt Helen 》汉 译《 海 伦 阿 姨 》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称T·S·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
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 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1943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一. 原 文 / 译 文 / 解 读
Aunt Helen ——by Thomas Stearns Eliot( UK / 1888. 9 . 26 ~ 1965. 1. 4)
海 伦 阿 姨 —— 原 著 / 托马斯 - 斯特尔那斯 - 艾略特(英 / 1888. 9. 26 ~1965. 1. 4)
—— 解 读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19. 12. 28
MISS HELEN SLINGSBY was my maiden aunt, And lived
海伦 · 斯林斯比,还没嫁出去,我叫她海伦姨;连同四仆人,
in a small house near a 'fashionable 'square Cared for by / '1
喏,住时尚广场旁,一所小宅里;呦,走了,那天,她走了,
servants to the number of four. Now when she died there
她人,走了,无声——无息;天堂,无声——无息,住地,
was silence in 'heavenAnd silence at her end of the / '1
街区,无声——无息,嗯,她走得,嘘——无声——无息 ... ...
'street.The shutters were drawn and the 'undertaker wiped /'1
百叶窗,被落下,理殡的,搓了搓,呵呵,两只脚,搓了搓——
his feet—He was 'aware that this sort of thing had / 2
这活儿,该咋做,不用说,他轻车熟路,熟路,轻车;
occurred before.The 'dogs were handsomely provided /'1
走了,走了,紧跟着,鹦鹉,鹦鹉也走了,哦,不过那些狗,
for, But shortly afterwards the 'parrot died too. The Dresden / '1
投喂那些狗,倒是敞敞亮亮,大大方方,统统,统统,慨当以慷 ... ...
clock continued ticking on the mantelpiece, And the
咯嚓——咯嚓,壁炉上,德式老钟还在响——咯嚓,咯嚓,
footman sat upon the dining-tableHolding the 'second / 3
餐台上,男仆委身餐台上,咯嚓——咯嚓,又有女仆可抱着,
housemaid on his knees—Who had always been so
咯嚓,咯嚓,又有女仆跪对着——咯嚓,咯嚓,就像女仆,
careful while her mistress lived.
哦,女仆那女主人,咯嚓,咯嚓,生前总是——咯嚓,
咯嚓,被人精心服侍着——咯嚓,咯嚓,咯嚓,咯嚓 ... ...
二. 译 注/ 译 后 感
1. 首先,特别鸣谢: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a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b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c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d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e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f
1' 读过小诗,a. 不难记起小说——《水浒》,曾经十字坡,悖运大头陀;b. 均为喻体,本体或分别为:光天化日/当下,官/自媒体,胁从/知情/当事人等
2. 此处词义:对 ... ... 欣然/有兴趣/意识的,非其他
3. 此处词义:另一/重又/再一次/附加的,非其他
4.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中外互译,原语言语法,是检验理解正误唯一标准;原语言语境,是检验互译限度唯一参照;真实“哈姆雷特其人”,在原语言文本、语本里,不在任何读者听者,专家学者嘴里、心里;中外互译,相关一切所为,均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法,为《法律》依据,证据,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境,为《限度》考量、衡量,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理性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解读所谓哈姆雷特,不可主观随意: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语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其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互为鼎立,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中外互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主观臆想推断,客观好恶期盼,传闻轶事,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更须力避因文本喻体修辞,混淆纯本体用语,而费解、误解、曲解、直至殆尽原作诗意,甚至初衷本意;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传递要忠信、顺达、雅合,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5. 百年实践,数据为证:中外诗歌互译——最为修辞翻译,堪称文学中文学,认知中认知,翻译中翻译——只追其特性,不求其共性,只寻其言者作者,不觅其听者读者,其主观天然特性,天下独有身影,不由任何客观共性反向、纵转向点拨提醒(专家学者,大师楷模,更须辩证取舍,谨防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中外诗歌互译,文本面前无权威,语境面前没经典,悉数同班聆听小学生——不受见仁见智左右,只争为道日损,不求为学日益,只许法乎其上,不可尽信书籍,只信书不尽言,唯一人一方,一病一剂是取——唯原语言语法是从,唯原语言语境是听;中外诗歌互译,均须以原语言《语法》为永久唯一有效立《法》;其相关一切所为(所有见仁见智论点、起点、支点、发轫点,有效理解、有效认知、有效翻译、有效论证、有效论据、结论)均须以原语言文本语本语法、语境,为其永久唯一合《法》限度考量,为其修辞意群(通感、逆挽,反诘、对举、喻体、互文、互体等等)总量兑现之可靠验证,为其全作质量量化呈现之公信参数参照数据支撑(规避见仁见智,模棱千可,莫衷一是,诗意/诗性漏译);故其主观性、特殊性、绝对性,正是其客观性、求是性、忠实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普遍反应;无原语言语法、语境唯一共识公证,任何翻译相关所为,均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底之船,无稽之谈,掷地无声无用功
6. 自古诗无达诂,寓意绝非唯心玄称诗无尽解,该是断言《诗经》尚未尽人尽解,相对当今中外互译,其广义引申该是天下诗作该更深入更精准解读之警示,之激励;《静夜思/七步诗/哈姆雷特/皇帝新衣》等等文学人设/各自主题(尤其名言、名人、名作),不仅个个主题、立意,鲜明出色,且仅有一个,本小诗同样,不会可有一千个;本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示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