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笔记(2):从一首《桃花潭》说起
读诗笔记(2):从一首《桃花潭》说起文/安澜
记得是4月份,一个老同学从微信上发给我一首诗,嘱咐我谈谈现代诗创作的体验。今晚闲了一些,又想起这桩未完成的事。其实,我没有忘记过,只是没有一个足够完整的时间谈自己的想法。
再次打开微信。微信显示时间:2019年4月27日9:54。
留言是:“从技巧、句法、意境等方面讲透些,让我感悟。许多年未接触过这玩意儿。”
转眼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月,从暮春一转眼就到了仲夏。这期间,我也没有解释过,每当想起老同学的期待,我找不到一句说得过去的理由,虽然他没有催促过。我这几年写新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叫我“从技巧、句法、意境等方面讲透些”,我还真有压力,因此就一再耽搁下来。
后来一想,讲就讲呗,讲得透与不透,老同学不会有想法的。
老同学的诗题是《桃花潭》:
将一张薄薄的宣纸铺在这里
被周边的群山和庄稼染绿
只要时间在流动
就成了清清的潭水
烟雨飘在水面
隐约了小船的划行
有酒香溢出
从青砖碧瓦的小巷
分泌出醉人的歌声
醉红了十里桃花
一枝桃花
伸出墙外,开在春天里
另一枝桃花
伸进潭水,开了千尺
抵达故人的心
桃花潭,绝对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桃花潭因为李白《赠汪伦》而妇孺皆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邀请,李白应约。李白这个酒仙,喝着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又有汪伦陪着欣赏江南美景,真实痛快。到底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美酒、美景和礼物,让李白离别时脱口而出经典佳作。我想,在李白眼里,桃花潭的诗意,不只是桃花潭的美景,更重要的是那几天与汪伦相处的时光。汪伦也不亏,盛情款待李白,收获极大,让自己的名字一直流传到现在,千年了,还在教材里活得像桃花盛开的春天。值得!
老同学和我在宿松师范时都是热爱诗歌的,曾经一起在诗社里办油印诗刊《信鸽》,他很有才情,是当时很活跃的诗写者。我记得他的诗歌语言,矫健、阳刚,意气风发,正如他的青春阳光。后来,丢了诗歌写作,专注于教学,再后来当了学校的主要领导,专注于学校的行政管理。到底是有诗心的人,隔了30多年,老同学还是有诗歌情怀。这也是我写此文的主要原因。
也因为这首诗,老同学到了江南,到了李白喝酒赏花的桃花潭。那现在就转入正题,随老同学走进桃花潭。
“将一张薄薄的宣纸铺在这里/被周边的群山和庄稼染绿”群山环围,田野绿油油的,桃花潭就在眼前。在老同学看来,这里无疑是一幅层次分明的水墨。置身其中,染绿的不仅仅是桃花潭水了,我相信也染绿了他的心情。正如他的感受“只要时间在流动/就成了清清的潭水”。
对,时间在流动。因为时间流动,李白感受了汪伦的真诚。因为时间流动,老同学看见了“清清的潭水”。在这流动的时间里,老同学拥有了自己的桃花潭,尽管无人送来美酒相待,只这一潭碧水足以慰风尘,洗尘心。
老同学在第二段描写了所见所闻。飘在水面的烟雨、隐约可见的小船、青砖碧瓦的小巷、十里桃花,完全的江南特征,由远及近的还有溢出的酒香、醉人的歌声。老同学在微信上还附有一个留言:“上次去了泾县桃花潭,就想起一个人,念诵一首诗,但没看见一枝桃花,因为季节归去”。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酒香”、“歌声”和“十里桃花”,当然是那首经典的情景再现。
心有桃花的人,他的世界就会开出桃花,十里桃花。
从微信留言看,这第二段是一个假设的场景。这种假设,我认为很好,一是保证了用意象说话,规避了落套的抒情;二是让诗歌回到现场,引导读者走进自己设定的情感氛围。这样写,对于一个久未写诗的作者来说,是很难得的。老同学有自己的写诗路子,那就是不直抒胸怀。这也看出他当年的写诗功底。
“一枝桃花/伸出墙外,开在春天里/另一枝桃花/伸进潭水,开了千尺/抵达故人的心”。想在那个大唐盛世,李白在桃花潭为友情而感动。那么,桃花潭给老同学带来诗兴的是什么呢? 是两枝桃花。明明不是桃花开放的季节,他“见”到了“十里桃花”,而且那么善于删繁就简,只“要”两枝。这“两枝”特写镜头好,让一个春天更加简约,让桃花潭更加婉约,从而,让诗的意境得到唯美的呈现,较好地完成了借景抒情。
继续深读,还有新的发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墙外”寓意的可能是大唐之外,大唐之外的春天还在,在老同学的心里。“潭水”里的那一枝,抵达“故人”心,这故人,可以是李白,可以是汪伦,也可以是“我的”青春,“我”的过往和将来。故人心,即“诗心”,如“清清的潭水”。
不知道我这样的解读,是否抵达了老同学这位“故人之心”?
按老同学的意思,我在这里说说写诗的体会。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句法、意境问题,老同学一问就问住了要点。但这又是一个永远也回答不透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阅读是极其重要的,最好当做日食三餐,从阅读中仔细体会,领悟之后,就是自己所得。
沈天鸿老师在谈现代诗创作时提倡“反抒情或思考”,并解释为:“反抒情不是反对抒情,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反过来抒情。“反抒情或思考”这个并列词组的意思是以思考来抒情。什么样的思考?当然是现代哲学性质的思考。也就是说,“现代诗”这个名称不是就时间而是就它的哲学性质而言的。“反抒情或思考”是现代诗的本质。这也就是说,抒情对于现代诗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思考。当然,这个思考必须是诗的、持有诗性的。现代诗的本体首先是形式,特定的形式由特定的规范和一系列特定的技巧构成。现代诗最主要的技巧是隐喻、总体象征、意象、意象并置、悖论、分裂和循环。其中意象必须包含它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对于具象性原则来说就是抽象,对于非具象意象来说就是具象。抽象的观念与具体事物并列、渗透,产生出诗所需要的强劲张力;有了具象与抽象、意象与意象之间广袤的补充性趋势,一首诗的全体才能都充满活力。”
我这里向老同学提醒一点,就是要着力“产生出诗所需要的强劲张力”。 张力是表现诗意、结构诗歌的一项重要技巧。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也说:“如果没有内在的张力,诗就流于内在的铺陈,一泻无余,当没有所谓生长与完成。”
“所谓张力,是指诗歌的内敛与外射在冲突对抗中达到的平衡态,这种矛盾的统一,成为诗意的综合与浑结,发散与升腾,也强调了张力对诗歌的生成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现代诗不能没有张力,没有张力成不了好诗。”(苗雨时《论诗歌的张力》)。诗歌由一系列意象组合而成,意象的性质不同,它们的关系也各种各样:或相对,或矛盾,或映衬……凡是异质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排斥、否定、对抗,以及替代、转化,形成既对峙又依存的紧张状态,这就构成诗歌的张力。
我来举个例子。
一个农民收工回家了
走在早稻田的田埂上
就像是走在涌动的稻禾上
那些绿色的稻禾,也许真的能托起
一个人的身体,因为它们是
能在水下土里扎根之物
——沈天鸿《皖河边的一个傍晚》
暮色降临。皖河边的一个农民,“走在早稻田的田埂上/就像是走在涌动的稻禾上”。这里,“田埂”是不动的,一个农民收工回家,走在这条“田埂”上,而诗人在这宁静之中,看见了稻禾在“涌动”,而且,这个农民就走在“涌动的稻禾上”。客观上的场景,稻禾长高了,高出田埂,但在诗人眼里,涌动的不只是稻禾,更让内心涌动的,是“走在涌动的稻禾上”的那个农民。这里,田埂的“不动”和诗人见到的“涌动”,互为映衬,让诗歌产生了内在的张力。下一段的“托起”和“扎根”,也是如此功效。这种张力的产生,极好地形成了诗歌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在冷静叙述中完成了抒情。读到这里,我想起艾青那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定是暮色中走在“涌动的稻禾上”的那个农民,让诗人的内心一直“涌动”着。
诗歌作为最高的语言艺术,学诗之路没有尽头。把阅读当日常的一部分,坚持走在诗歌路上,生活就会充满诗意。这种诗意有愉悦的,也有痛感的,但都是生命中的最温暖的部分。
常怀一颗诗心,你就会有自己的桃花潭。
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