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初始”,心中的诗意才会绵延不绝
本帖最后由 袁伟 于 2018-8-28 23:17 编辑记住“初始”,心中的诗意才会绵延不绝
——简评阳子诗歌《一块巨大的布》
芦建伦\文
很难给女诗人阳子的诗歌《一块巨大的布》一个准确定义,很难给这块在诗中反复出现的“布”一个能够捕捉的形象。在今天,可以静下心来写长诗的人是幸福的,他(她)需要抹去无数浮躁与急功近利,完全彻底沉浸在个人富有诗意的世界里,从感性到理性,全方位地感知他(她)独特而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万物。阳子应该算是这个浮躁现实中敢于放下一切,用整个身心融入个人诗意世界,从容创作书写长诗的一位诗人。
《一块巨大的布》是阳子在幽幽暗暗中反复寻找一种具有庞大装载量的容器,她毅然绝然抛弃了这个容器盛装固体或液体物质的功能,将所有的意念集中到一块巨大的“布”上,从而实现了盛装她无限宽广情怀的“初始”愿望。
正是出于对喻体包容性的需求,阳子的诗以一块巨大的布为一件特殊的容器,并由此上演精彩。
我们在《一块巨大的布》这首诗里看到的光怪陆离,其实就是诗人通过眼睛收集的一切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像,通过诗性思维改造,衔生出的变形体,产生了多重歧义,拉伸了读者的联想空间。在阳子的这首诗里,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如:“一块巨大的布,从不生病”,“唱着波涛的歌声/试图替换我的皮肤”、“无边无际腌制着山峦”、“在苍茫中悄悄忙碌/收割时间的脚趾/用毒液款待爱情”、“几双眼睛落着葬礼的泪珠/钟声里流出血/直到我伸手/摁住脸部的燃烧”、“天空暗得同室操戈”、“一颗纽扣滚下/发出星星的回声”、“它在我的头上种植宁静的果园/长出枪托和子弹的果实”……等等,等等。这些具有巨大张力的诗句,看似荒谬,实则是虚实结合之后的诗意呈现,有着梦一样的飘渺,却又将做梦的床安放在现实大地。一切复杂迷离的境像,无一不出自我们在生活中收集的种种镜像,最后综合加工成为变形体,适用诗歌之中,也只有在诗歌中,这些镜像才有安身之处。
我们无法拒绝这些具有强烈穿透力的诗句的“侵略”,我们沦陷,思维被左右,产生超乎寻常的联想,在这块巨大的布的笼罩下。
这种看似错误的词语搭配,忽然让我联想起在前文中提到的“初始”一词。人类刚出生时,其实就是一块“货真价实”干净的“白布”(为了避讳民俗中的特定含义,我加上了引号),也就是我们的“初始”。如果出生在 “天堂”,成长在“天堂”,就具备天使的思维,如果出生在过去,成长于纷乱,成人在现在,就具备了俗世的思维,再深入一步,如果出生在“天堂”,成长在“地狱”,那么,无论“天堂”如何美好,我们终生可能都摆脱不了“地狱”的思维。于是,人类清醒而悲哀地意识到:单极世界是不存在的,一个人的思维特性由多重特性构成。这足够说明,成长环境对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性,反过来佐证了阳子的诗歌《一块巨大的布》中种种纷繁灵动意象存在的合理性。借助这样一块具有无限延伸性和随时改变存在形态的“布”,诗人无限的想象力找到了足以容纳的载体。
诗人是一座造梦工厂。在阳子的诗里,我们再次领悟了造梦者强大的想象力。诗人生产的每一个用语言原料加工而成的“零件”,都与各种出生、成长,成人环境有关。所以,我提到的“初始”这个词,与这首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初始”之后的延续,不同境遇的造化,形成了人各有异的精神世界。借助“初始”的无限可能性,阳子这首诗突破了一般女性诗人的构思局限性,具备了男性诗人的空间构架,格局很大,大到可以穷尽我们对时空所有可以感知的界限。在诗中,我们可以认定“这块巨大的白布”是一只蚊子飞过时投下的阴影,是一滴露珠将落未落时的形态,是一个声音在群山之中的回音,是一片海,一片云,一片天,一扇把光明锁在外头的夜晚之门,甚至整个宇宙。想多小就有多小,想多大就有多大。
阳子在解构自己的同时,也在解构世间万物。同时,融入了“初始”的惶恐,因惶恐而在内心产生的对母爱的强烈依赖,对亲情逝去的失落,所以,在这首长诗中,出现了有关母亲和亲情的字眼:“妈妈,一直有一块巨大的布/在那儿慢慢翻滚”、“妈妈,我从你的心里走,胃囊长着粮食的赝品”、“白骨长锈,脚下青草轻轻呢喃/妈妈,你露出笑容/我开始怀念那些忧伤的亲戚” ……
阳子还写到了她家乡闽南那些像盲肠的小路,这些情感元素的渗入,使得这块巨大的布在充满无所不包霸气的同时,又增添了几分沉重。
《一块巨大的布》无疑是一首大格局、活细节,略带细腻伤感的诗歌佳作。
当下,由于快节奏生活的惯性,诗歌在跌跌撞撞的趔趄行走中,也在追求“快餐化”,越写越短,甚至短到一度将“截句”当成简短化的“旗帜”。这是对诗歌狭碍的片面化认识。长诗,其实与短诗一样都有存在的价值,短诗优于短小深刻,在简单的小场景表达深刻的寓义,但是,因为短,又无法让诗意洋洋洒洒地流淌,很难创造宏大的空间,多重的曲折蜿蜒,让读者深深地被感染并沉浸其中。而这些短处,恰恰又是长诗的优势。
如果能真正静下心来,那就写一首长诗吧,并且记住“初始”这个词,因为,记住了“初始”,我们心中的诗意才会绵延不绝……
个人评论创作简介:一直将创作诗歌评论作为写诗的即兴附属品。有兴致时,从几百字涂鸦到三五千字,最长时写过万言评论,即兴发布于网络,过后即忘。算起来,也写了上百篇有诗歌评论模样的文章了,但极少发表,只在《啄木鸟》和《中山文化》上发表过两篇。诗歌有感而作,评却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领悟的另一种文体,比写诗还辛苦。 本帖最后由 袁伟 于 2018-8-28 23:19 编辑
记住了一个诗人。建伦兄,既然叫档案,除了评论,还要有诗人简介、照片、代表作品等基本资料。握!
这样无挂名的,不求名不求利,方得本真了前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