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拭出文化的灼灼华彩 ——拜读陈国梁老师新著《擦拭出汉语的诗意光芒》 一本好书,堪称是一道色、香、味、型俱全的饕餮精神大餐。 有此好书?答曰:多的很。无奈之下我只能处万而择一。 奉陈国梁老师的新著置于几上。墨香氤氲,不敢亵渎。掸衣沐手,以示敬意。 读毕,掩卷,凝之,思之。情荡于胸,感悟良多。 我的第一感觉是:书名设计的太好了!我们常说,好文章的吸睛点在哪里?答曰:题目。同理,为一本书拟一个新颖、不落俗套、让读者眼前一亮并产生阅读冲动的名字,无异于是在一场宏大战役的开局阶段就首战告捷,意义重大!轻拂着封面,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甲:您觉得汉语以及文字可以擦拭吗? 乙:您指的是我们平时说的话、写的字和在课本里学的那些吗? 甲:是的。 乙:那……它们在哪里?怎么擦拭? 甲:别着急,我示范一下给您看看。 在常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般的事情,在作者这里却不动声色地实现了,原因无它,盖因他(们)有一双睿智的、充盈着思想智慧和思辨哲理并善于点石成金无处不在的思维的手。君不见“擦拭”一词用得何其好啊!她形象,生动,温情且有灵性和动感。不经意间的轻轻触动,一个被上下五千年奉若神明且几近格式化的文明承载工具瞬间就有了生命的活力,横空出世,活出了千姿百态,舞出了百媚千娇,且一路走来闪烁着诗意的熠熠光芒。我们常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在这里我要说:只因一个词,我喜欢上了一本书,并倾慕了一个人。 受作者的启发,我在文章题目里也按图索骥地用上了“擦拭”一词。照葫芦画瓢,不知效果如何,还求阅者们千锤百炼吧! 开篇“序言”写得清新脱俗,通透豁达。惯常作序者,均借文意而起势,以文状人,虽是轻车熟路,却难避雾里看花之嫌。马启代老师则不然,他之作序不拘繁文缛节,另辟蹊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所拟题目直呼其名:同学陈国梁。然后揣着一腔同学、朋友、文友、至交之情之谊之爱,毫无顾忌一阵风般地直扑作者而去,把他与作者,作者本人不为熟知的方方面面展示给大家。突兀吗?直白吗?是也许不是,有或许没有。可一旦您仔细地咂摸几遍序言的内容之后,才会有所顿悟,有所恍然:如此这般,着有深意!他只想告诉大家:倘若您不真正地了解这个人,何以能读懂他的文呢? 书中各个章节、内容的组织架构互为观照,相得益彰。陈国梁老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三十余载,荣誉名号各种加持,教书育人建树颇丰。工作之余,涉猎广泛,文史经哲,了然于胸。书中的各个篇目均是他几十年来生活的总结、思想的结晶、知识的荟萃、人生的收获。陈国梁老师纵论古人,或慷慨悲歌,仰天长啸,或花前月下,诗意盎然;说今人,或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或娓娓道来,情同邻舍;叙事,他旁征博引,贯通古今;抒情,他激情飞扬,如大江大河,一泄千里。对该书,对作者的评说,还是马启代老师在其序言中说的精到、中肯:“国梁这本处女集,说人、评书、记事、抒情四辑四个维度,都立足自我的生活和思考,立足东平的历史和现实……他(善于)窥隐探幽,抽丝剥茧……在郭云策、颜建国对家乡历史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的背景上,国梁于文史上的兴趣与造诣令我钦佩,我相信他是一个后来居上的专家学者,不仅仅是一个所谓的文人。倘如此,乃老家之幸啊!” 陈国梁老师精彩人生的上半程,在东原大地,在东平湖畔播撒下繁星点点。我们期待他的未来更出彩! 这就恰如马启代老师在《序》中所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更恰如陈国梁老师在《跋》里所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心有灵犀,心照不宣,一呼一应,共景共情。这应该就是经过擦拭后的汉语的光芒、人性的力量,更应该是历经岁月淬炼后的文化的灼灼华彩。 通览全书,情景交融,字字珠玑,浸洇其中,无以自拔。不禁几声喟叹:此文甚好!此意甚善!同感同感!文化复兴,大路朝天,道同而志契者多矣! 无疑,这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我们用心思考、用情细读的好书。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作者这是以自己独到的“文化自信”方式向党的二十大献的一份厚礼! 谨以此文致敬该书作者——陈国梁老师 周长胜 2022.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