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诗书画官方 于 2019-5-14 16:18 编辑
日前,在由深圳诺维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发起并组织的2019"寻找金牌艺术家"网络评选大赛中,山东知名书法家周海潮先生凭借“流畅如行云,洒脱似流水”的鲜明书风,不仅高票入围,而且一路过关斩将,荣获冠军,再次彰显了他非凡的书法实力和艺术功底。 周海潮,号鸣凤阁主人,山东鄄城人,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华孔子翰林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立书画院山东分院副院长,山东历山画院副院长,中华山东东岳书画院副秘书长,系中国文学、艺术山东网、大家画苑.文化前沿“签约书画家”。 从6岁开始,他便跟随知书识墨的父亲练字。几十年来,星转斗移,岁月更替,无论生活、工作如何变化,他都临池不辍。在午夜的黄河岸边,经常独饮月光,潜心探求,苦练书法。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更是把习书练字视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来追求。每天工作劳累了,便站起身来挥洒几笔,把平生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以及喜怒哀乐等,都诉诸于笔墨,进而去打磨一份散淡、宁静、平实、雅致的心灵。这样日积月累,其书功也更加夯实、精进。 在泛舟墨海的探索旅途中,周海潮先生谨记大师们“法古人之妙理,悟自家之山石”的教诲,始终坚持把临帖作为基础。他的书橱里装满了古今各家碑帖,真草隶篆,琳琅满目,俨然是一座书法宝库。每有闲暇,他便取出一本置于案头,心摹手追,从中汲取名家之神韵,领悟古人之精髓,研习前贤用笔之妙,取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兼收并蓄。对此,周海潮先生颇有一番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说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学隶要先临《石门颂》,放开手脚,再收回来写方整的《张迁碑》,并参以典雅的《曹全碑》;学魏碑要先写《石门铭》,再写圆浑的《郑文公碑》,进一步写方峻的《张猛龙碑》,既达到能放得开,也要能收得住;学篆书忌圆熟,要先写汉碑额之纵,参以《天发神谶碑》之方,《三体石经》之匀称而出秀;行书则要在颜体楷书的基础上熔篆、隶、魏碑于一炉,以吸取其笔意;草书主要学习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古诗四贴》以及祝枝山、黄庭坚等名家的诸多字帖,取其神韵。总之,学书要多临、多看、多读、多写,只要路子正,方法对,决心大,就一定能写出一手好字来。“成于传统,自成笔锋”,周海潮先生正是这样拥抱成功的。 周海潮的书法,运笔起伏有度、收敛自如、长短相宜、枯湿相济、刚柔兼用、婉折并存、苍嫩共蓄、沉逸有度。书风刚健清新,秀润华滋,行笔干净利落,如行云流水。点划峻峭潇洒,矫健豪放。线条粗细得当,弛张有度。字体肥不凝滞,瘦不露骨,柔中带刚,刚中见柔,富于弹性,生动传神。既具有章法美、格调美,又具有韵律美、风格美。让人读之,时而如清风拂面,时而似朗月入怀,时而如临狂风骤雨,思绪翻飞,意蕴无穷。 周海潮先生性情坦荡,为人处事十分谦逊低调,多年的操觚习练,使他厚积薄发,基本形成了自己“狂而不颠、草而不潦、收放有度、刚柔相宜”的书风,深受行家们的好评,赢得了大奖无数。他曾经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文学》十大书法家,《财富尚品》、《山东青年》、《中国文学》、《羲之书画报》等杂志都曾开辟专栏对其作过宣传推介。搜狐网、中国山东网、齐鲁网、舜网、东方书画网、艺术山东网等网络媒体,更是多次对其书法之路进行专题报道。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泰山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也对其书法艺术进行了专访及报道。 周海潮先生书法近作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