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1615789 | 回复: 0

潜山安澜
发表于: 2019-9-29 22: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山安澜 于 2019-9-29 22:25 编辑

读诗笔记(8)
文/安澜

1、别在镜子前面站太久
诗 | 林旭埜

镜子里,它对着你笑时
别以为,它只是一直模仿你

你对着它哭,它也为你哭
你嘲笑它,它毫无顾忌地嘲笑你

你举起左手时,它已经
悄无声息地,换成了右手

别在镜子面前站太久,除非
你不介意成为它的影子

【安澜读诗】诗人巧借镜像理论,呈现人们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在镜子前面的“笑”、“哭”两个表情和“举手”动作。“你”在镜子前面认识自我,同时又反作用“你”的心理,直面镜像就是直面自己。诗人透过镜子触发想象力,穿透人的内心世界。镜子成为“你”和另一个自己的桥梁,诗歌的内在和外在的节奏由此自然生成。“别在镜子面前站太久,除非/你不介意成为它的影子”,借“镜子”的意义,向我们传达主体生命体验,对日常场景进行深度挖掘。全诗以口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幽默风趣地将“呈现”引入诗歌书写,运用白描、提炼、强化等修辞手法,揭示现实生活的内质,拓展了诗意空间。


2、月亮偈
诗 | 唐月


低头看月亮
回头看月亮
闭目看月亮……
我的眼睛不够用了
许多东西都得这么看了
银碗盛雪,玉壶斟酒
白马入芦花
看见的,看不见的
都在,都不在
一个怀揣好多月亮的人
早已把白天过成了长夜


【安澜读诗】“闭目看月亮……/我的眼睛不够用了”这平淡之后的奇崛,值得玩味。心中有月亮,清辉无处不在。“银碗盛雪,玉壶斟酒/白马入芦花”,白,凸显为主色调。银碗盛雪”实际上就是一尘不染。银碗是白色的,雪也是白色的,是静态的。玉壶中的美酒,却有晶莹的动感,“白马入芦花”越发引人想象。真是一幅自然而又清新的图画。为人处事,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由刚开始的自然分明,到慢慢地融为一体,“看见的,看不见的/都在,都不在”,分不出你与我,达到物我两相忘的境界。“一个怀揣好多月亮的人/早已把白天过成了长夜”, 在车马人喧、市象熙攘中,静下心来,保持想要的纯粹,拥有一份闲情逸致,对人生是何等的难得和重要。精巧。精致。好诗难得。


3、失重的生命
诗 | 魏鹏飞

天上每消逝一颗星预示着人间一个幻想的破灭
不必仰望夜幕,星空就在心中
因为少了一个人,月亮也变得残缺不全
变得晦暗无光

沿最远的根尖攀爬上最高枝头
是种子的忧伤和渴望
离开了泥土,失重的生命开始流浪

不去追一股风,越追会越远
不去捕捉一个梦,梦的另一端是带刺的玫瑰
是烈焰,是风暴,是沼泽

从落日余晖中我得到了什么
是一束鲜花的芳香,是一朵云的负重
是高山的沉默,是大海的汹涌
是漫长的回忆和等待


【安澜读诗】欧阳江河说过,诗歌要提炼的不是现实,而是现实中的“现实感”。诗人对“失重的生命”的思考,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我想,一定是现实中的“现实感”。“ 因为少了一个人,月亮也变得残缺不全/变得晦暗无光”,“离开了泥土,失重的生命开始流浪”。诗性之美源自痛感,是具有破坏性的、充满张力的美,带给我们的是思想的唤醒和领悟。“从落日余晖中我得到了什么”,诗人打破惯性审美的限制,把“一束鲜花的芳香”、“ 一朵云的负重”、“ 高山的沉默”、“ 大海的汹涌”纳入诗歌的视野,增强了语言质感和节奏美感,正是“诗,对于人类来说,最基本的意义是它与生命的互文性”(徐敬亚)的一种切身实践。




4、底线
诗 | 蓝宝石

还没有让出底线
雪花彻夜无眠,它要让出的
花瓣已经在深夜,折断过
它需要遵从,完全拥有最初的样子
它还不曾
让自己残缺,光线证明
那缩为一团的,因为春天的到来
因为温暖,已经老去
背脊躬着
背脊抬起,都要借助风的力量
抖落出潮湿,借助一只眼睛
奔涌而出

【安澜读诗】雪花彻夜无眠,诗人也彻夜无眠。在这里,诗人就是雪花。这首诗就只“雪花”一个主要意象,简约至极。诗人给自己增加了写作难度,放弃表面上的语言技巧,没有选择颠覆习惯的修辞,而是始终关注“雪花”生命与灵魂的呼吸与体温,用湿润而又闪光的词语组合,与相对传统的表达方式,书写着生命的感受与灵魂的追问。“让自己残缺,光线证明/
那缩为一团的,因为春天的到来/因为温暖,已经老去”。 诗人冷静地打量着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小心地守护着那敏锐而又脆弱的生命,“抖落出潮湿,借助一只眼睛/奔涌而出”, 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状态,滋润人类心灵,抵御灵魂荒芜。生命不是虚无。



5、   香蕉皮之外
诗 | 赵之逵

四周有太多的不确定
比如海啸、泥石流
抑或一小丫
被神点化过的香焦皮

摔伤已是注定
没有人能够逃离
命运为你安排好的场景
就象现在,躺在冰冷的病床上
接受一众亲朋语重心长的叮咛

我们唯一能做的
就是静下心来,好好练习
复位、抬腿、拉筋

每一次练习
都是要让站起来的行走
没有余音


【安澜读诗】人生何处不跌倒。香蕉皮的意象运用很巧妙,“抑或一小丫/被神点化过的香焦皮”,就注定一次“摔伤”,“没有人能够逃离”。 诗人潜入到事物的深处,对“摔伤”事实进行诗性创造,将生活所悟揉进客观事物,在思想上与读者共鸣。“每一次练习/都是要让站起来的行走/没有余音”。诗人一直在坚持深度挖掘,保持有特色的叙述智慧,将思想的深度和经验的深刻融入语言的肌体,呈现为语言经验的深刻。我记住了“语重心长的叮咛”。



6、喊故乡
诗 | 梵君

夜色渐入佳境的时候
我习惯对着北方的辽阔  喊故乡
喊一次  心就颤一下
直到声音沙哑  再也挤不出一个完整的名词
我便掏出仅有的自己
兑着月色  一遍遍烘烤
直到通体泛黄  像极了八分熟的牛排
可以分成两份
一份镇痛  一份佐醉

【安澜读诗】自古以来,乡愁、诗人、诗歌似乎有一种冥冥注定紧密相连的关系。夜色之中,诗人面向北,喊故乡。对于诗人来说,故乡是永远绕不过的一个主题。“喊一次,心就颤一下/直到声音沙哑,再也挤不出一个完整的名词”,这一“颤”一“沙哑”, 朴实无华的笔触,对故乡的爱恋与思念之情呼之欲出,使每一双眺望故乡的眼睛泪水盈盈。故乡是辽阔的,“我便掏出仅有的自己/兑着月色,一遍遍烘烤”。“像极了八分熟的牛排”这一意象信手拈来,却极具代表性,一直炙烤隐藏在诗人的心底。何以解乡愁?惟有故乡牛排,“一份镇痛,一份佐醉”。 故乡情结在漂泊在外的诗人笔下更显得那么深刻,那么浓烈!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诗人总是走在还乡的路上。



7、桥
诗 | 方启良

低头看流水,一座桥在漂移
笔架山在水里有浓墨的一笔
这一笔挡了那么多年
仍看不透山后面的山

是谁,在田野里引燃秸秆
看不到人影,落日下的燃烧
撕扯着渐合的夜幕
现在,我站在这座黄昏的桥上
看北边一个像渡船的小镇
我在想,那儿有多少人离开过
天空的云、田野的油菜
是否也像水一样流走

我喜欢这流水,一低头
它加入了我的血液循环
能听见金属的撞击声


【安澜读诗】作为“利于通行”的建筑物,桥是一种架空于溪流水面,或山涧壑谷之上的通道。诗人以“桥”作为中心意象,呈现情感波澜。“低头看流水,一座桥在漂移”,这座漂移在时光水域的桥,让地理与时空、现实与内心得到更多维度的呈现。“引燃秸秆”“ 撕扯着渐合的夜幕”,光与影,互为映衬,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我站在这座黄昏的桥上/看北边一个像渡船的小镇”,叩问自己一切“是否也像水一样流走”,其实,对乡村的记忆愈加清晰,“我”喜欢的流水“加入了我的血液循环/能听见金属的撞击声”。诗人的乡村情怀无疑是深沉的。


8、  纳赤台的月亮
诗 | 孤狼

晖光撒在世界最高的地方
我走在上面,与一枚月亮交谈
现在,更远的远方就在我的目光里

在高原上,整个天穹都是凉的
纳赤台的月亮也是半圆形的

被风吹拂的泉水
用月光照亮自己的身子
此时,一群鸟刚从纳赤台的上空飞过

这里是我寻找的远方
我看见过往的车辆停靠在纳赤台
今夜,纳赤台的上空
只悬挂着半圆形的月亮


【安澜读诗】青海省格尔木市的纳赤台,处在海拔3540米高寒地区,一年四季从不会封冻,为昆仑山中第一个不冻泉。“晖光撒在世界最高的地方/我走在上面,与一枚月亮交谈”,好
浪漫。更因为“交谈”,让高处的世界有了身临其境的亲近。在“我”的目光里,凉的苍穹之下,明月高悬,“被风吹拂的泉水/用月光照亮自己的身子”,诗人的灵魂也同时得到洗涤,当“一群鸟刚从纳赤台的上空飞过”,“我”于这苍茫的寂静之中,发现“寻找的远方”就在眼前,这是一种仰望苍穹时的醒悟。作为情感的载体,那“半圆形的月亮”呈之于众,可观照,可感受,可玩味,成为诗歌文本的闪光的核心,成为独立审美的精品。剩下的半圆,在诗人心中,在你我心中,只要打开内心,我们便拥有了精神的苍穹。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诗评

诗评

主题:750 | 回复:1339

精彩直播
阿勒泰,你是我心中的歌

阿勒泰,你是我心中的歌 爱唱歌是人的天性。到了新疆阿勒泰,几乎每个人 ……

点击参与往期回顾
诗人榜
丰车

诗歌主题:6482

罗志海

诗歌主题:4487

石梅

发帖数:14029

月光雪

发帖数:7211

丰车

发帖数:6482

缘圆阁主

发帖数:5264

罗志海

发帖数:4487

妙庆居士

发帖数:4072

南岛(青衣童生

发帖数:3636

田间识字翁

发帖数:3149

劳士诚

发帖数:2949

洗涤心灵的雨

发帖数:2681

关注中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诗在线

© 中诗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11600号-1 技术支持:壹网

联系邮箱|手机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