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诗坛快递
发表于: 2020-3-7 17: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眼睛||荐读:用人性擦亮历史 ——评马晓康长诗《孙子》(总1060期)
mmexport1583574036567.jpg

        马晓康,男,1992年生,祖籍山东东平,现居北京,北京长河文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著名青年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作被译为英文、韩文等,出版诗集《纸片人》《长了翅膀的云》,长篇小说《墨尔本上空的云·人间》,著有长诗《逃亡记》《还魂记》《晏子》《孙子》《荀子》,曾获2015《诗选刊》年度优秀诗人奖、2015《西北军事文学》优秀作品奖、2016人人文学奖诗歌新锐奖、第四届当代诗歌奖诗集奖、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新锐奖、2017年韩国雪原文学奖海外特别奖。
mmexport1583574048180.jpg

         王立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中国作家》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在《名作欣赏》《澳门月刊》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70余篇。诗歌入选《新世纪诗典》等70多部选集。主编《当代著名汉语诗人诗书画档案》。获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等多种奖项。


     用人性擦亮历史
                ——评马晓康长诗《孙子》

                   王立世  

        马晓康以海外生活经历为题材创作了不少诗歌和小说,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7年和2018年分别荣登中国出版集团发布的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第40名和第19名。他适时从过往的生活中果断抽身,一头扎进浩瀚的春秋历史,沉潜于对历史人物的精神研究,开始创作齐鲁圣贤人物系列长诗,以人性的眼光重新打量历史人物,让历史人物从书本上走下来,从传说中走出来,还原其灵魂的本真面貌。目前已出版了《晏子》《孙子》《荀子》三部历史长诗,其中《晏子》荣获第四届中国长诗奖、“2018年度十佳华语诗集”。山东大学文学院举办了“对传统的追寻与‘天问’——马晓康历史长诗研讨会”。专家们认为“《孙子》饱含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思索,既具有对现实映照的批判性,也不乏文学审美特色”。《孙子》以其广博的知识、恢弘的气势、犀利的眼光、复杂的情感、哲学的思辨又一次让诗坛震惊。

                                 一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应该说是最有可能产生史诗的国度,但至今还没有出现像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那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史诗,这是中国新诗最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稀薄地带。马晓康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雄心勃勃地开始了长诗的探索性写作。

                              二

      《孙子》写得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位兵家。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为知识分子施展抱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隐居山林的孙武修成《兵法》十三篇后,经伍子胥七荐,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重用,从此告别齐国登上了历史舞台,以策划对楚国的战争威震诸侯各国。诗人始终没有把笔墨集中在战事、战场、战火上,这虽是一条主线,但不是要表达的主旨,因而写得蜻蜓点水。这与传统的战争题材写法上迥然不同,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主要是在一场场战役中展现的。有的专家提出孙武形象塑造得不够鲜明。我认为,这正是这部长诗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创作的重大突破。试想,如果诗人详尽地把孙武如何策划指挥每一场战争详尽地写出来,故事可能比现在生动许多,孙武的形象比现在丰满许多,但只是突出了孙武的军事才能,可以说这是老生常谈、人人皆知的东西,即使写得再好,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作者在忠于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另辟蹊径,向兵家矛盾痛苦、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挺进,深入挖掘他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和深层意识。如果说兵法是刚,孙武的内心属于柔,多少年来,人们只关注他刚的一面,忽略了他柔的另一面,看到的是一个威武的兵家,不是刚柔相济的孙武。不能不说存在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历史误解,作者抱着纠正对历史人物片面认识的求真务实态度,向读者还原一个人性化的孙武。从《序》中“春秋无义战”可以窥探孙子对战争的态度,进而窥探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个兵家,他身处战争的旋涡,但内心里渴望和平。渴望和平,又“不得不”以战争的方式实现。对不义战争和朝堂的明争暗斗深恶痛绝,对人民无谓的流血充满人道主义的悲悯。战争与和平的矛盾,一直在折磨着孙武,撕扯着孙武。司马穰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军事思想对孙武影响特别大,他能辩证地看待战争,战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摒弃了狂热,增加了理智和人性。他的人性之善与兵法之强一样应该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马晓康对历史的解读是犀利的,睿智的,塑造的孙武形象是有血有肉、独一无二、真实可信的。

                                 三

        这部长诗结构严谨,布局也很有特色。开头为简短的序,接着两章为家族起源(分别为田氏和孙氏),中间十三章为主体部分,最后是一个简短的尾声。诗中虽然也有短暂的激昂,但序为全诗定下了低沉哀婉的主基调,这与孙武的思想性格是合拍的。在“家族起源”中,可以了解到孙武的先祖田完本是陈国人,因为家族斗争躲避到齐国,因后代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孙姓。孙武看到“齐国早已不是那个开明的齐国”,感叹“这里不是能实现抱负的地方/歌舞和享乐不是我的选择”,怀着“鸟择良木而栖”的美好心愿弃齐投吴,满怀信心地辅佐吴王,希望用兵法统一天下,把黎民百姓从战乱中解救出来,实现他远大的政治理想。主体部分以《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篇名为题目,分别为: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在每个题目下面,摘录了兵法中的核心内容,比如在“始计第一”下面摘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军事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涉及国家的安全,不可掉以轻心。在每一章前面,一般由时间轴、诗外音、孙武的心声三部分组成,时间轴主要引用《吴越春秋》和《史记》中的史实,也是正文枝繁叶茂的根本所在,也为正文留下了拓展的空间。诗外音,主要是各种社会背景,比如在“谋攻第三”中写到:“诸侯们你争我夺,杀来杀去/而西方的雅典正在忙着共和和公民大会/克利斯提尼将‘改革’一词推入人类历史/那遥远东方的吴国并不知道这一切/他们正在酝酿一场谋攻”。这种对比,有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认识国情,理解孙武的思想轨迹。孙武的心声像剧本的独白,可以直接了解到他的真实想法,在当时有些话不可能说出来,是作者从当时历史情境下想象出来的,尽管无法考证,但给人的感觉真实可信。尾声写孙武不知所终,留下了历史的苍茫和遗憾。孙武最后一次倾吐内心真实的声音:“可我更愿意看到,永远都没有战争的那一天!/更希望我们的兵法,只是后人眼里沉睡的化石”。这种声音响彻他的大半生,这不是自我否定。孙武写兵法却希望后人不要用兵法,正像鲁迅写文章不希望后人读他的文章一样,出发点都是建设不是破坏,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对于热爱和平的人来说,孙武几千年前发出的声音并没有过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有着警醒作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被载于史册的文字/会不会发出一阵阵苍凉的哭声?”。这是对历史的质疑,也是对人性的拷问。长诗首尾遥相呼应,中间环环相扣,严丝密缝,浑然形成一个整体。

                              四

        主体部分分十三个方面,以史为经,以思想感触为纬,前者为粗细条,后者细致绵密,交织成一幅幅苍茫的历史画面。孙武有时在画面中,有时在画面后,有时在画面旁。
        在“始计第一”中,读者就能听到孙武激情澎湃的心声:“这里将是我第二次生命的开始/这里将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一方面我们能感到孙武不甘终老山林、渴望大展宏图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他对君王和自己的未来一开始就充满忧虑:“吴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齐国/阖闾会不会和景公一样/毕生的抱负,是否会落得穰苴叔父那样的下场……”。司马穰苴是齐国著名军事家,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大司马,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被罢黜,没多久就抑郁而死。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只是孙武的结局比司马穰苴稍好一点,但也一样地苍凉,都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剧。孙武不是多疑的性格,为什么还没有开始就想到了悲惨的结局,这就是兵家与一般人的区别,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的远见卓识。既然想到了,为什么还出山?因为毕竟是猜想,不想因噎废食,荒废大好年华和满腹学问。
        在“作战第二”中,孙武首战舒城,斩杀叛将雷厉风行,展现了兵家的果断和勇敢。这时吴王想乘势伐楚,被孙武以民众疲劳制止,初步可以看出兵家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时的吴王比较理智,能够听得进正确意见并及时采纳。孙武得到君王的信任,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忠心耿耿:“利剑,只为懂它的人出鞘/兵法,只等待驾驭它的明君”。孙武是兵家,但不是好战分子,他的理想是以战止战,早日结束春秋战争,实现天下太平。对伍子胥昔日“横扫楚国,威震齐国”的功绩反思到:“楚人的屈服能让死去的吴人复活吗?/弯腰的齐国能让荒芜的耕地焕发生机吗?”。对历史毫不留情的反问表明兵家本身对战争的质疑,不是站在君王的立场上歌功颂德,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思其负面影响。“被摧毁的房屋可以重建/留在人们心里的阴影却难以烟消云散”。“有人习惯在战争前祈祷/他们所祈祷的,并不是杀死多少敌人/而是平安地回来与亲人团聚”。孙武知民心、识民情,为民忧,他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很多写战争的作品沉迷于硝烟战火,杀敌立功,孙武对战争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在胜利面前保持足够的冷静,总是忧患于未然:“用人心买来的一次次胜仗,总有入不敷出的那天”。这不是悲观主义者的悲观,而是兵家能够穿透历史的烟云看到未来的风雨。
        在“谋攻第三”中,吴国采用孙武“伐交”的对楚战略,取得初步胜利。谋攻的智慧在于不战或少战就可屈人之兵,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孙武就认为“以战止战,不如以谋止战”。这是战争最理想的效果,也是人民性最好的体现。诗人对孙武的“谋攻”充满了认同性的赞美:“某些时候,纸上谈兵变成了一种美德/名臣将相们的战绩,在轻飘飘的谈吐间闪烁/有人将这些经验化为唇齿间的刀剑/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是否还能想起墨子的衣衫/想起他与兵家孙武某种程度上的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历史确有惊人的相似。
        在“军形第四”中,经过多年扰楚疲楚的战略谋划后,吴国以三万比二十万的兵力悬殊展开对楚国的进攻。“善战者,当以战平天下,还天下一个太平”。这一战对孙武的整个规划意义重大,就是胜利在望的时候,他也不是兴高采烈,更没有得意忘形。孙武认为“只能做个临时的胜者”,“我们都是这命数里忽隐忽现的因子”,“吴国不可能一战灭掉楚国”。孙武作为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一代兵家,他不会躺在一次胜利上沾沾自喜,他对胜败的辩证思考和沉着冷静到今天仍有启迪意义。“可惜没有给孙武机会/骄横的吴王在赞美声中失去了雄心”。这一仗本来为吴王成就霸业赢得了机遇,没想到吴王自我膨胀十分严重,被一次胜利冲昏了头脑,吴国从此走上了穷兵黩武的危险之路。
        在“兵势第五”中,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仅交兵十日,就攻破楚国郢都,威震诸侯,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孙子与有力焉”。孙武信心大振,济世之梦如火如荼:“我将继续辅佐我的国君/直至天下大统,直到世上再无战事”。在这一章中,依然没有呈现战争的画面,把重点放在探索正与奇、正与邪的秘密上。用棋作比,下品之棋“处处小胜,却得不到安定之所”,上品之棋“行王者之道,不拘泥一城一池/顺应大势的变化,伺机而动/以正为主,以奇为辅”。孙武认为的“正”,一方面指天道正义:“阳光从不需要轨道/它是真正正道的化身/不需要高山流水的声势/却让万物生灵都升腾起敬畏之心”。另一方面指顺应民心:“世上最强大的武器从来没被握在手上/它悄悄地潜伏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虚实第六”里,秦楚联军对吴国发起反击,吴王的弟弟夫概败退后又自立为王。孙武作为兵家早已预感到吴国败局已定,他把之前的胜称为“惨胜”。“更让我灰心的是/我看到了一个陌生而奢靡的国君”。伍子胥是孙武的伯乐,情同手足的兄弟,但对早先伍子胥攻破楚国国都后,为报父兄之仇,对楚平王掘坟鞭尸的做法持不同看法,在“作战第二”中就写到:“伍兄!在国家面前,个人的仇恨又算什么呢?”。孙武作为兵家,绝非意气用事的一介武夫,他不但善于近攻,还善于远谋,谋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谋,而且还能从国家整体利益上考虑问题。孙武认为伍子胥掘坟鞭尸伤害了楚国的尊严,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孙武对国事的看法不掺杂任何个人恩怨,总是从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这一章中,诗人想象着:“当楚平王的尸体重见天日的时候/孙武一定站在郢都的城墙上/审视这昏暗的天空/它仿佛一颗巨大的头颅垂下来/发出沙哑的吼声/孙武对视着它疲惫的眼睛,发出一声长叹/在这场战争中,吴军只是胜局的客人/他们即将离开这里”。在别人的国家里永远不可能是主人。在孙武的策划下,吴国又一次打败楚国,吴王有点飘飘然了,孙武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在思考战争的“邪”:“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仿佛在为这些残酷遮羞/吴军已失去对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尊重/我听到——/回荡在郢都里的,楚民的咒骂声/这声音远比兵法的虚实更让人惊心/就像夜晚的夏虫悄无声息/可这咒骂声的确存在着,且直达天际”。孙武的担忧变成了现实,面对联军反击的失败,反思伍子胥和他曾经取得的胜利,建功立业的豪情荡然无存,更多的是不安、内疚,甚至还有一种罪恶感:“建功立业的豪情不过是制造万冢白骨/半生浮华带来真实的享受却在历史中化为虚无”。
        在“军争第七”中,吴国平定内乱后,再次伐楚,屡次击败楚国,吴王迷失于眼前的大胜。与此同时,越国乘机偷袭吴国。孙武心想:“几次侥幸的胜利不可能长久/那个灭楚的强吴已经不复存在了/吴国的百姓需要休息”。吴王的近视和孙武的远见形成鲜明的对比。孙武对胜败不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陈旧观念,而是从人民承受的损失和痛苦来反思,感叹“绞尽脑汁徘徊在输赢之间,又做何用?”。他认为战争不能无限期地延长,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急需休养生息:“死去的军士再也不能回来/断了血脉的家庭再也无法延续/不如给他们一线生机/面对生命的希望,一切都将脆弱起来/曾经被他们埋入内心的,赴死的刀剑/在夺路而逃的小径上变得柔软/一旦想起家乡的炊烟/黑云压城的威严也变得荡然无存”。战争只是君王的游戏,并不是老百姓想要的。孙武在替老百姓着想,但已无法阻止日益骄横的君王。一时的胜利就像一个将死之人的回光返照,并不能挽救一个国家的颓势。
        在“九变第八”中,吴王阖闾乘越王允常去世之机伐越,在檇李之战中被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吴王夫差继位。孙武认为“这已不是人力可挽回的颓势了/我的王已迷失了他的初衷/霸业的路还很远/我孙武的志向也绝非成就一个小国/可时运到此,为人臣子已无回天之力”。孙武一直讲天道,顺势而为,吴王一次又一次地逆天道而行,无异于自取灭亡。孙武内心充满深深的失望。诗人感叹“多少丰碑般的名将在‘变’中陨落”。“九变,不仅在战场,更在自己的朝堂/风波亭惨案寒了多少将领的心/可又有多少陈年的雪在历史中消失得毫无踪迹/而回到千年以前/当吴军走在出征楚国的大道上时/已开始不可逆转的变动”。朝堂的险恶,在加剧吴国走向衰败和灭亡的进程。
        在“行军第九”中,吴国的朝堂变得更加乌烟瘴气:“殚精竭虑的人,比不过宠臣的谄媚/国家的危亡,比不过美女与珍宝”。孙武断言:“吴国必将为越国所灭/上天,将用时间见证这一预言”。越王勾践出兵攻吴,吴王夫差回击,越军战败。吴国虽胜犹败。越国以美女和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劝吴王准许越国附属于吴。吴王夫差头脑发热,轻率地采纳伯嚭的建议,导致决策失误,埋下亡国的祸根。孙武忧心如焚,但已经无法左右大局。“那些未被兵家的兵法勾勒清晰的部分/那些未被战场展现淋漓尽致的血腥/在权术的斗争中被一一弥补/这是每个兵家最不愿提及的伤心处”。面对危险的局势,诗人感慨:“卧龙的智慧又能怎样/再大的东风也不能吹活一个将死的王朝”。
        在“地形第十”中,吴王夫差乘齐景公新丧伐齐,吴军大败。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警惕越国,未被重视。孙武是齐国人,看到吴国讨伐故里家园,内心别是一般滋味,认为“越来越膨胀的吴国已失掉了方寸和正义”,感叹“我能为天下苍生做的,已越来越少”。孙武对十种地形了如指掌,但“最难的,不是去铺排那些可见的山涧沟壑/而是打理好将士们内心此起彼伏的高地山峦/最难的不是去跨越那些大山大河/而是不计生死的信任与托付”。“有人说,春秋时代,是属于英雄的时代/谁又真的懂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本该一起并肩创立功绩,看山河壮丽/但更多的,是看到了无奈的生离死别”。事实与想象的正好相反,孙武虽有文韬武略,但改变不了昏聩的朝堂,救不了日落西山的吴国。一腔热血无处挥洒,心中只有无以言说的悲哀。
         在“九地第十一”中,吴王夫差为驺国讨伐鲁国,大败。君王战争成瘾,次年,再次伐齐。这与孙武的“以战止战”背道而驰。孙武的心声是:“吴国已不是我心目中的吴国/早知是如此好战的君主/我还不如继续隐居山林修正我的兵书!/留给我们的时日已经不多了/还是早日离开这朝堂吧!”。孙武在吴王阖闾后期,已经对吴国连年征战心生不满。到了吴王夫差时代,君王更是不顾民众的水深火热,频频发动不义之战。“无道而好战的君主/不配拥有所向披靡的兵法”。“无论齐国人、吴国人、楚国人还是晋国人/天下仍然是那个天下/不过是从周王朝分离出的一家人罢了/我不能为昏庸的君王效力/我不能为暴戾的君王出力”。孙武出山之初,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信赖,从吴王阖闾到吴王夫差,他们只知兵家的军事才能,并不了解兵家的政治理想和民本思想。从君王的骄横武断、穷兵黩武和朝堂上的明争暗斗,孙武早就断定吴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伴随着他的只剩下悔恨和失望。孙武“以战止战”的理想渐渐化为泡影,战争付出的代价并没有换来和平的阳光。
        在“火攻第十二”中,吴王夫差乘齐悼公新丧再次发起进攻,被齐人击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吴国的末日越来越近了。孙武早有预感:“这些年来,不好的预感愈发强烈/我可以安心修订我的兵法/却不能无视朝堂上的奸佞横行/霸主的称号名不符实/远在后方的越国/正枕戈待旦“。孙武面对流血的战争,反思“攻城掠地,是为了什么?”。诗人借用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拒绝亚历山大大帝时“不要遮住我的阳光”这句话,抒发孙武对两代君王的愤慨。孙武一开始雄心勃勃想辅佐吴王阖闾建功立业,吴王阖闾去世后继续辅佐吴王夫差,但两代君王的行径事实上遮住了他人生的阳光,逼退了他的雄心,葬送了他的理想。
        在“用间第十三”中,越国使用了离间计,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伯嚭的谗言,赐死伍子胥。兔死狐悲,孙武发出杜鹃泣血的声音:“吴国再也没有我的知己/再也没有我值得效忠的君王/我已没有留在吴国的必要了”。反间计能够得逞,主要是内部出了问题,与吴王夫差的疑心、伯嚭的品性不端分不开。孙武与伍子胥都是吴国的重臣和功臣,伍子胥被奸臣陷害,孙武最后归隐,结局都很凄凉。栋梁不在,大厦将倾,十一年后吴国被越国灭亡。
        主体部分,既着眼于春秋之战,但并不局限于春秋之战,诗人跨越时空,旁征博引,辐射到中外很多战例,尽显恢宏之势。貌似无关紧要,实则都在阐释烘托着孙子的军事谋略和人本思想。


                                 五

        孙武的一生从隐居到出山到归隐,又回到了原点。但早期的隐居是自愿的,最后的归隐是被迫的,中间有经历是曲折的。第一阶段,他隐居山林,潜心研究,完成了《孙子兵法》,成了一个大学问家。如果增加这一阶段的内容,这首长诗就更加完整。第二阶段,孙武出山,他辅佐了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两位君王,一开始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在君王的重大决策中可以说是一言九鼎,是君王信赖依托的重臣,在攻打楚国的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历史所肯定。孙武的理想不是一次战役,甚至不是一个小国,而是统一天下,结束战争,所以在他的策划下取得这一胜利后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激动快乐之中,一方面他对战争的流血内心充满悲悯,另一方面对吴王阖闾的贪图享乐和发动不义之战心生忧虑。“那个沉迷于享乐日渐自大的阖闾/真的是我曾经追随过的吴王吗?/难道吴王心目中的霸业,仅仅是对楚一战吗?/可这世上,哪有一战就成为霸主?”。吴王阖闾与孙武对战争的认识不同,但孙武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但后来对君王已经不抱幻想,加上太宰伯嚭出卖国家利益的无耻行径,阖闾的弟弟分裂国家,孙武由希望一步一步跌到失望的深渊,吴国也从此由盛而衰。到了吴王夫差时代,加剧了孙武的这种失望,特别是伍子胥被赐死后,他的失望已经达到极点,归隐已经成为他必然的选择。吴国的灭亡也不可挽回。虽然孙武的《兵法》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但他结束春秋战争的理想最终搁浅,留下了终生遗恨。孙武一直强调,兵法需要遇到好的君王,既是国家之幸,也是人民之幸,反之国家遭殃,人民遭殃。孙武理想的破灭和苍凉的结局证明了这一点。孙武从出山时满怀信心到归隐时的理想破灭,内心一直被良心和道义煎熬,虽然不是以伍子胥那样的悲剧收场,但也是壮志难酬的另一种悲剧。在变幻莫测的朝堂,孙武的作用越来越小,但他个人的安全没有受到多大冲击,可见他在吴国的地位不可动摇。在权力至上的时代,可贵的是孙武不像一般大臣表现出言听计从的愚忠,他的军事才能是与民本思想紧密相连的,在那个专制的时代闪烁出人性的光芒。正如作者所言:“在历史中找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即‘为苍生立命’的理想”。孙武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操守,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道德和人性的标杆。

                                  六

        当代很多长诗的质量令人唏嘘。内容上洋洋洒洒数千行,读完之后感觉空洞无物,又十分紊乱。《孙子》是我国长诗创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内容上的丰富厚重是很多长诗无法望其项背的。一个九零后诗人对历史的把握令人惊叹,不仅在九零后诗人中罕见,就是在当代诗人中也令人刮目相看。不可否认,凭灵感也能写出好作品,但一个诗人如果仅仅凭灵感创作,必定是行将不远,知识的储备积累对一个创作者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驾驭素材的能力是对诗人严峻的考验,对于历史题材的写作更是如此。《孙子》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收得住、放得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又凝神聚力,始终围绕主题。这与结构上的周密布局密不可分,真正做到了长而不乱。以兵法十三章的重要思想为主线,以战争为背景,以心理刻画与战争评述为重点,来谋篇布局,结构完整严谨,层次清晰分明。用诗写历史人物,容易写成叙事诗,即诗体小说,如钟声扬写李林的《月魂》就是这样。马晓康的《孙子》没有被传统思维束缚住,他最大限度地减少叙事,保持了诗中的抒情成份,又扩大了议论的成份。抒情和议论大于叙事,但抒情和议论并不空洞,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的放矢。抒情和议论有时是作者在抒情和议论,有时是孙武在抒情和议论,有时又好像作者和孙武一块在抒情和议论。抒情和议论有时是针对现实的,有时又回溯到过去,有时又指向未来。有时立足于本土,有时又跨越到外域。视角不断转换,时空前后远近交错,但一点也不紊乱,纵横捭阖,又游刃有余,一气贯通,又有缓有疾。作者的把控能力让人惊叹。这部长诗对孙武的心理刻画较多,展现出兵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这一点上受西方现代文学影响非常明显,只是写作策略上的汲取,情感思维完全是中国式的,不像有些诗人照搬照抄食洋不化。“气是文章主”,这句话对于长诗更适用。没有超常的气魄和格局,难以写出《孙子》这样气势恢宏的长诗。

                                七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晓康在长诗写作上进行了艰辛的卓有成效的探索,某些方面是开创性的,颠覆性的,可以说已经显现了史诗的某些特质和风貌,对他个人的创作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当前中国新诗的创作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如果从艺术更高的标准上审视,《孙子》还缺乏史诗丰厚的底蕴和深邃的穿透力,在叙事与抒情、议论的详略安排上也值得商榷。期望晓康在其它几部长诗的创作中,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艺术上伤筋动骨的革命,力争创作出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又雄浑苍劲的中华史诗,为新时代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再创佳绩。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诗评

诗评

主题:750 | 回复:1339

精彩直播
阿勒泰,你是我心中的歌

阿勒泰,你是我心中的歌 爱唱歌是人的天性。到了新疆阿勒泰,几乎每个人 ……

点击参与往期回顾
诗人榜
丰车

诗歌主题:6482

罗志海

诗歌主题:4487

石梅

发帖数:14029

月光雪

发帖数:7211

丰车

发帖数:6482

缘圆阁主

发帖数:5264

罗志海

发帖数:4487

妙庆居士

发帖数:4072

南岛(青衣童生

发帖数:3636

田间识字翁

发帖数:3149

劳士诚

发帖数:2949

洗涤心灵的雨

发帖数:2681

关注中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诗在线

© 中诗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11600号-1 技术支持:壹网

联系邮箱|手机版|小黑屋